经名:太上老君内丹经。一卷。不着作者。底本出处:明《 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讲述了练气修仙的方法。 《太上老君内丹经》的作者,可能为[唐]李筌的学生,其成书年代也应该在唐代,离李筌生活的时代不算太远。 有人认为:经中内容是《黄帝阴符经》的精炼版。
07.老君曰: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性命:《道法会元》谓之:“性系生门,寄体于心,自然之道,即先天也;命系肾,寄体于脾,即后天也。”从大道生化上来讲,先天为命,后天为性,启用为心。道教主张“性命双修”,但是各派之间次第顺序又有不同,有的主张先性后命,有的主张先命后性。
从关系上来讲,《文昌大洞仙经》谓之:“我禀受而生者,性也。天赋与我者,命也。凡言性,则命在其中,言命则性在其中”。
智周万物,谓之慧:因为道遍在万物,“道在屎溺”(《南华经》),所以后天启用为心,心亦遍在万物。心澄而慧出。
魂魄:《太乙金华宗旨》谓之:“一灵真性,既落乾坤,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阳矣,轻清之气也。此自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魄,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体,魂好生,魄望死……学人炼尽阴魄,即为纯阳”。简单说来,“魂”即精神,“魄”即肉体。
荣气,营气:保神而养精,精足而神旺,能生清浊二气,清气为阳,谓荣气(荣气即营气),浊气为阴,叫卫气,《黄帝内经》:“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神”是心的主要功能及外在表现;心神离身,谓之死;心神内存,则谓得道。
道,虽然不能直接看到,但是我们可以从万事万物的生命伸展过程当中间接观测。
生命不能长久,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因而唯有以道守之,通过修道而达到长生久视。
凡人不能长生,乃因不能内观其心(道),内观其心,长守其道,则可长生矣。
08.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六情:亦名“六根”,指人道众生的六种主观取境功能,并以此而生“六识”。《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谓之:“盖六情者,谓形识知痛痒,欲得细滑;耳闻声,心乐之;目见色,心欲之;鼻闻香,心逐臭;口得味,心便喜;身得细滑衣被,心便利之,得所爱心便悦之。坐此六情以丧,故复
名六情丧人神。”
六识:经由六情六根所产生的六种感官现象: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道便在万物,心遍在万物,吾人于万事万物当中对境取舍,沉溺于酒色财气名利当中,然后不断消耗精力,蹉跎一生,身系贪欲而不能自拔,临终一念迷妄,而堕三恶道,如此沉沦,不自知觉。
《道法会元》卷210记载:
(1)临终之际,一念纯静,福德兼备,即生天仙道;
(2)一念善顺,无诸罪恶,即生人伦道;
(3)一念猛利,勇于果敢,即生神祇道;
(4)一念昏迷,流于六识,即堕地狱道;
(4)一念饥渴,嗜欲无厌,即落饿鬼道;
(5)一念颠倒,偏执情想,即入畜生道。
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就保持善念,保持清静,多积阴德,广修善功,方可保证种子不绝,世世为人。
“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这一句省略了主语“道”(道即心)。
难道君不闻《清静经》有言:“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所有的欲望,都只不过是我们沉迷外境之后而产生的主观妄想,通过守静内观,即可突破这些经由主观妄想而产生的欲望,正是“本来虚静,元无有识”。
09.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道本长存,而人不长存,乃在于人们沉迷于经由主观妄想而产生各种欲望,消耗精气神三宝,蹉跎一生,今世死而堕入恶道,来世生而居畜兽之中。
人能常守其道(心),则“种子不绝。世世为人。不生无道之乡。不断人之根本。更能心修正道。渐入仙宗。”(《北斗经》)
我们又想长生,但是又不愿虚心除欲,这就好比一个人又想长肉,又要节食,自相矛盾嘛。
10.老君曰: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卮(zhi):古代的圆盘容器,装酒,装油灯。
人身得道,健康状态好,我们常说这个人“有神”,相反,则说他两眼昏昏无神,所以《黄帝内经》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为心的启用,心为道的显化,所以人身得道则神昌。这就好比容器里有灯油,灯油可以燃烧,燃烧而生火焰,火焰而生照明,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根基不存,人又怎么能够长生久视呢?
所以我们外在的健康状态是由心神的内在守道而来的。道遍在万物,“道在屎溺”,所以后天启用为心,心亦遍在万物。通过内观训练,守道存神,我们在心地上的认识能力越来越精微,越来越敏锐,便是“神明”。
突然想起来一个题外话:我曾经跟着一个老中医在诊所里呆了两个月,天天面对来来往往的病人,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疾病,都是自己感召的。我们的神经系统本能地有着一套自我保护机制,但是现代人那样一种对于自我身心感受的麻木,简直无可救药:凡事先爽再说——暴饮暴食很爽,熬夜很爽,夏天顶着空调吹很爽,一边吹空调一边吃冷饮很爽……这些属于外邪致病,还有情志致病的,怒、悲、忧、恐,长期沉浸在其中一种或几种情绪当中,然后以之同周围人各种拧巴,也觉得很爽(痛苦也能让人爽),搞到最后,不是这里长个瘤,就是那里长个包,乃至各种身体关节病。如此等等,不必赘述。
——心不守道,身必患病。
11.老君曰: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虚心:虚其心,清空心中的欲望;
无心:同上,清除心中的滓秽;
定心:令心安住,与道合真;
安心:保心养神,不要去损害它。
静心:让心从外在纷扰的五色五味当中回来,内守入静;
后面几项意义明了,就不用说了。
心地上要有“四见”:
(1)心直:持之以恒;
(2)心平:我们的状态会反反复复,但不要被自己干扰到,不要去执着状态的好坏,保持每天精进即可;
(3)心明: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保持内观,不要被外境带跑;
(4)心通:《定观经》谓之:“但凝空心,不凝住心”,可以互参【《定观经》讲解】
12.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一句话总结:知易行难。
大家都知道熬夜危害多,但就是忍不住要熬夜——说到底,还是没有将熬夜的危害放到心上去,否则为什么认知和行为会产生矛盾?
所以根本上而言,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13.老君曰: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再总结:空学理论,不实践,学了也白学。
14.老君曰: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虚心,除欲,养神,保精——“其聚则有,其散则零”(《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15.老君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虚靖天师在《心说》当中指出:“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要知道,念头总是会不断升起的,关键是你不要跟着念头跑,“不续是药”,于是“乱想不起,邪妄不侵”。
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道法会元》上说,这叫“明心知理,了了分明”,心地上对每个念头都能够分得清清楚楚,但是内在又能够安安静静,不会被任何的念头带着跑,因而所有外在的喧嚣(以及喧嚣所引发的念头)都不会打扰到你。
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不被外境所扰,也不被自己的欲忘所侵,物我两忘,自然合道。
16.老君曰: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老君爷鼓励我等凡夫,虽然不是圣人,也可学而得之。
并且最后强调:修道即是修心。
太上老君内丹经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