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道家经典著作 > 老君内丹

经名:太上老君内丹经。一卷。不着作者。底本出处:明《 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讲述了练气修仙的方法。 《太上老君内丹经》的作者,可能为[唐]李筌的学生,其成书年代也应该在唐代,离李筌生活的时代不算太远。 有人认为:经中内容是《黄帝阴符经》的精炼版。

太上老君内丹经 解读(2)





原文:夫炼大丹者,精勤功行,清静身心,僻静深山;幽玄石洞,绝于鸡犬,断却是非,不睹外物,不听外声,一心内守,无劳外求。大凡修道。必先修心。修心者,令心不动。心不动者,内景不出,外景不入,内外安静,神定气和。,元气自降。此乃真仙之道也。

内守:精神内收,使精气神不外泄。《内经知要》:“精无妄伤,神无妄动,故曰内守。”指守精、守神于内,而不泄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庭内景经》:“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

修心:《诸真圣胎神用诀·陈希夷胎息诀》“道元合气谓之修。”心,指神,大脑的意识活动。修心,包括,炼已、持心。炼己,主要是调息排除杂定,使心神入静,气功锻炼中谓之筑基。持心:《性命主旨全书·伏虎说》:“以伏虎为持心。”意思是制伏纷乱的杂念,调节精神意念活动,使心神头脑静定、清净。“水源至清则虎可伏。”

心不动:心不动念,归于静定,明亮如镜,清净似一潭深水。指气功中静定很深的状诚。心念不动,则心内、外空虚寂静。

内景: 指心神、意识向内,观想人身内脏。《黄庭内景经·梁丘子注序》:“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也;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观想内脏组织结构,是为了精神专注,不向外驰想。这样做的另一原因是:《黄庭内经)认为脏腑部位皆有其神,主宰其活动,如心神、肺神、肝神、肾神、胆神以至脑神、眼神等,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梁丘子说:“景者,神也,其经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内景。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内景隧道。”即身体中的经络也属内景,修炼有素,具有内视功能者,可通过内视,使其历历在目。

外景:外景,又称外象。指人体之外的环境。《黄庭内景经》务成子注:“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以及室内静物。气功中认为外景会形

成杂念,对心神入静形成干扰,应尽量避免由外景形成的杂念,故应守内景,使外景不入。但外景中一些景物,如云彩、日月、花草树木,也可作为观想对象,专注于一物,也会入静定,这叫守外景。 神定气和:神与气在内丹中指阴与阳、性与命。炼内丹就是养气全神。神定气和就能修炼有成。《立教十五论》夫大道无形,气之祖也,神之母也。神气是性命,性命是龙虎,龙虎是铅汞,铅汞是水火,水火是婴姹,婴姹是阴阳。真阴真阳是神气,种种异名,皆用不着,只是神气二字。欲要养气全神,须常屏尽万缘,表里清静;绵绵固守不动。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大丹结。”《胎息经》:“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心不动念,无去无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道家·丹鼎门》:“长生妙诀,神气相生。神凝气聚,气聚精生;精生气旺,气旺神盛,以神驭气,以气滋精以精化气,以气养神,神气相抱可以长生。”《淮南子·精神训》:“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 (顺); 理则均(和),均则通,通则神(神通),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

元气:又作元炁。道家认为:大道创化万物,是由天地之精华,一种精微的生命物质——元气,赋予万物以生命力,人被赋予元气——先天之气,也才有了阴阳合和,父精母血结成的胎儿。降生之后,呼吸的是后天之气。炼丹就是使人体先天之气充足,并与天地之精华——元气,合一。所以,“元气本一,化生万有”(《元气论》,人体的元气、即元阴、元阳,票受于先天而又受后天荣养而滋生,由先天之精华所化。发源于命门,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为一身生化的动力。《脉望》:“呼吸太和元气,夺本还元,归根复命,息之以踵。”“元炁生于壬,应于子。先自膀胱而下动于癸,而精气亦动于丑,二炁俱下沉,大作于寅良之时。寤则元气自回,而精气不能全归于命门矣。”《太平经》“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元气三名,太阳、太阴、中和。”《云笈七签·元气论并序》:“人之元气,得自然寂静之妙,抱清虚玄妙之体,故能长生。生命之根,元气是也。”

译文:太上老君说:要修炼大丹,要精修、勤炼,用功修行;要使身心清静,到偏僻、远离人世喧嚣的深山中,找一个幽静深暗的石洞,听不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摆脱了俗务干扰,是非纠缮。眼睛不向外看,耳朵也听不到外界的各种声音,精神专一向内,使精气神不向外泄散。不必劳心向外驰求,企盼天神降临。凡是要修身得道的人,一定要修心,也就是要筑基,凝神入静,排除头脑中影响修炼的各种杂念,调息养种,使心神清净。修心,要修到让心神静止不动,心定则神宁。心念不动,则身心、内外空静虚寂,内观的身体五脏六腑不见了,外观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本、高山流水等景象也不见了,这样内景不出,心神空明,外景不入,没有任何外来的杂念、信息干扰,心内、外都空寂光明,心神静定则内外气阴阳气合和,绵绵不动,人体精气与天地之精气合和,神气相抱,清虚玄妙的元气,自然而然地降临。使生命之根,深且固,这就是修养身心,健康长寿的正道。

原文:老君日: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心正则万法皆从,心乱则万法皆废。复以精气为民,民安则国霸,民散则国废。

老君曰:修生之法,保身之道,因气安精,因精养神。神不离身,身乃长健。凡修大道,利于生灵之性,发人智见,使人达道,得天冲虚之气也。

老君曰:心有所爱,不用深爱; 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如觉偏颇,即随改正。处富者勿谓长富;居贫者勿谓长贫;贫富之道,常当奉道。道不在烦,心不可乱;勿思衣食,勿思嗜欲,勿思名利,勿思荣辱,抱一守中,自然之道。

圣人:指修炼气功养生,道法自然,得大道、且显于人世而德高望重的人。《太平经》“故圣人知阴阳之全,贤人理其曲直,解其未知。”“惟上古圣人之为道也,乃出自然。“《五篇灵文》“乾宫乃造化之源,生身受炁之初,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万法皆从:宇宙万物生成变化之法归于大道,人体生成变化亦归于道,而各种气功功法的道理也归于道、归于心。这叫万法皆从,或万法归一。《正一论》:“《老子》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玄绝于有境,神化赡于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日实相,在道日玄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法乃至于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寻归一。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旷劫诸圣,共遵斯一。”《三十六部尊经》:“观一切法,本性皆空”,因此,心空,万法皆从。 生灵之性:《孟子·告子》:“生之谓性也,……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朱子《集注》:“则是谓凡有生者同是一性矣。”《集注》还说:“性者,人之所得天之理;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气。”人,为万物之灵,故人之性为神。《玄肤论》:“性则神也。”《灵源歌》:“神是性兮,气是命。”

冲虚之气:即阴阳合和精微之元气。

抱一守中:抱一,出自《道德经·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抱一指修道者,凝神入静,神气合一,神形合一,意识宁静异常,元神、元气与大道合一。“一”是大道,“一”是神气。守中,“中”为道,即中道,守中即持守中道之义。道体无为,顺任自然,因此修道的人守中,就要进入无意识状态,内景不出、外景不入,处于元神寂照的空虚状态,自然与大道相合。抱一守中,虚心实腹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原则与方法。《性命圭旨·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修丹之不士知祖窍,则真息不住,而神化无基,……常将真我安置其中,如如不动,寂寂惺惺,内外两忘,深然无事,则神恋气而凝,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一自归,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实,五行之心自虚,此老子抱一守中,虚心实腹的本旨也。”“昔文始先生于老子曰“修身至妙至要载于何章?老子曰: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老子所谓抱一者,抱此本体之一也。”“何谓守中? 日勤守中,莫放逸,外不入,内不出,还本源,万事毕。”“老子所谓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太上九要心印妙经》:“真,乃人之神,一者,人之气。长以神抱于气,气抱于神,神气相抱,固于气海,造化神龟,乃人之命也;神乃人之性也。性者,南方赤蛇,命乃北方黑龟。其龟蛇相缠,二气相吞,贯通一气,流行上下,无所不通,真抱元守一之道也。”《仙佛合宗·大药过关服食天机第六》“守中也者,不着意二田,亦不纵意于二田,即所谓元神寂照二田,成一虚空境是也。”《阴符经略》注:“葛玄曰:栖神于静定之间谓之守中。”

译文

太上老君说:古代修行得道的圣人认为,身体就象个国家,而心神则是主宰这个“国家”的君主。因此,把心念放平端正,没有邪念,也没有杂念,这样心神空明虚寂,顺任自然,最与大道的本性相符合;又由于心空一切空,而修行各种道法都是要使人心神空寂,因此说心正则万法皆从。反之,心乱则万法皆废,因为各种道法都是要使人心神空寂,要是心中邪念杂念不断,无论修行何种道法,都不会达到目的,万法皆废。如果说心是国君,精气则是万民,万民安居乐业、国家才安定无事,国力强盛;如果万民四散逃离,则国废君亡。因此精气应在静定中聚集以养心神,神定则精气与之相随相和。

太上老君说;修心、养生、保身的道法,要凭借气足安养肾中之精;要仰仗精足安养心神;精、气、神全都饱满充盈,身体才会永远健康。凡是修大道,即通过修炼,得无生无灭的宇宙万物生命的本原,它有利于生灵之性,使性命充盈,神气充足,开发人的智慧,开发人体的特异功能、神通,与无生无灭的大道同一,得天地阴阳合和的精微玄妙的元气。

太上老君说:修道的人要知道,道的本性是虚极静笃,自然无为的,它创造万物时没有意识,没有目的性,只按其本性依规律运行。所以,它无是无非,没有意欲性的偏爱与憎恨,也没有强烈的占有欲。所以修道,就要体道,按道的本性行事:心有所偏爱,不用爱得很深;心有所憎恨,也不用嫉恶如仇;如果觉得偏离了中道,立即随时改正。正处在富人的位,不要说我会长久地享受富贵;处在贫困的地位,也不要因为长久地贫困而抱怨、忧虑;在贫富之中,永远奉行中道,不因为富而夸口,不因为穷而气馁,随遇而安。人要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心烦气乱,也就背离了大道的本性,耗散神气。因此,不能心怀欲望,心烦气乱;不要为得到美好的衣食而焦神极能;不要为嗜欲的满足而思虑不止;不要为获名得利而追逐不停;不要为搏得荣耀忍受屈辱而思前想后。要凝神静心,使神气合一;持守中道,在虚极静笃之中不用任何意念,完全顺任自然,内外空静虚寂,自然与创化生命的大道相合,阴阳合和,神气相融流行上下内外,无所不通,这才是自然修行的正道。

原文:老君曰:夫炼大丹者,固守炉灶,返老还,功成行满”,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一年益气,二年益精,三年益脉,四年益肉,五年益髓,六年益筋,七年益发、八年益骨,九年益形神,身中三万六年精光,神居不散,身化为仙,足下云生,顶中鹤舞,号曰长生。修功不怠,关节相连,五脏坚固,内气不出,外气不入,寒暑不侵,兵刃不伤,升腾变化,寿齐天地,玉女侍卫,玉童相随,上佐玉皇,下度黎庶,号曰真人。

大丹: 道家修炼内功,炼得体内阴阳合和,而结丹,即由精气神凝结而成,故“神运精气之谓丹。”修炼气功,使神气精凝于丹田,有形有象,叫做炼内丹。《大成捷要》:“天元曰大丹,地元曰神丹,人元曰金丹;合而言之,初成曰金丹,中成曰神丹,上成曰大丹。”《胎息经》幻真注:“修道者,常伏其炁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炁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诰,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悟真篇》:“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刘一明注“和合四象,攒簇五行,则精、气、神凝结,曰三家相见,名曰婴儿,又曰先天一气,又曰圣胎,又曰金丹。”大丹的修炼过程,宋初陈朴《陈先生内丹诀》中有九转过程的描述:一转生气通流,阴阳合和,开始丹降;二转真精成丹,下藏丹田;三转时圣胎成象,形如婴儿;四转时圣胎神足,魂魄俱备;五转后,圣胎养就,神通自在;丹至六转,内外阴阳皆足,圣胎神全,与人身合为一体;七转后,五脏换尽胎气,变为仙腑;丹成八转,地带生于脐中,如婴儿之有脐带,可以周行胎息,九转丹成功满,形与道合,地带自落,足下生云,上登九阙。”《金丹大要·精气神说》:“修炼合丹,炼精、气神而已。唯此三者,千古之上,万世之下,无以易之。老子曰:长出之功由于丹,丹之成由于神,故将合丹必正身心。《心印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炉灶:又称炉鼎。内丹术语,用它们指代身体中精、气神聚集之处,内丹凝结之所。其说不一。《中和集》:“上品丹法,以天地为炉鼎,中品丹法,以乾坤为炉鼎,下品丹法,以心肾为炉鼎。”《丹经秘诀》:“乾首为鼎,坤腹为炉。”《金丹证论·序炼丹第一》原注:“古书修喻炉鼎者,是炼精炼之所。”《性命圭旨全书·大小炉鼎说》:“黄庭为鼎,气穴为炉,黄庭正在气穴上,缕络相连,乃人身百脉交会之也。《悟真篇》“安炉立界法乾坤,锻炼精华制魄魂。”《清庵荣蟾子语录》:“乾宫真金谓之鼎,坤官真土谓之炉。”

返老还童:内丹术中的返老还童有重含义:一是指逆修法。意思是人的先天元阴、元阳、元气充盈,所以婴儿的生命力最强,自然活泼,生长发育得很快。后天阴、阳元气耗散,一旦耗尽,生命也就完结了。修气功,炼内丹就是要使后天返回到先后,即返老还童。二是,炼内丹的成效之一是使人的生命力充盈、旺盛,如果是老人修炼有素,会收到返老还童之效

功成行满:即修炼内丹、气功有了具体的成效,达到了一定标准。功成行满,是一个时间性概念,比如三月筑基、一年、三年、九年等,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质量概念,即要出现一定的练功境界。对此气功文献多有描述。比如《五篇灵文·序》重阳注:“是以母炁而伏子气,神抱于气,气抱于神,当斯之际,丹田温暖,三关升降,上下冲和,醍醐灌顶,甘露洒心,钧天妙乐,耳中常闻,至宝玄珠,目中常见,此乃真景象也。非譬喻也。”真景真象,因功而至,是功成行满的标志之一。

形神:内丹、气功术语。形,指形体,神,是指支配形体的生命力。《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着生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是以君子知形悖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汩然无惑,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生,使形神相亲,表里相济也。”《寓简》:“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必奔也。”炼内丹、气功,主要是调神养形,使神形相合,随着练功境界的加深,形神关系也不断改善。《脉望》:“神形相顾,入道初真;形神相并,名曰得真;形神相入,名日守真;形神双舍,名曰证真。普度后学,以真觉真。”道家认为,到了最高境界,隐则形同于神,显则形则于炁。(《五篇灵文》修炼者,只要“养神,和气,安形,自然与道合真。”(《淮南子·原道训》由于神主宰着形,所以,《神仙传·广成子》)上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并且“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

顶中鹤舞:龟息、鹤胎是比喻胎息的。《玄微心印》:“龟纳鼻息,鹤养胎息而能有寿,通任督也。”到了顶中鹤舞的阶段,鹤胎已经长成,并翩翩起舞,说明到达了更加高深的境界,自由自在地与大道合一,是为得道成仙。

关节相连:关,指精关,是真精通闭之关隘,真精会此,顺行则入精路生人,逆行则返玄关成仙。精关是炼气化精,以就阳道,炼精化炁,以返玄关的枢纽。《道家·太极门》秘诀:“精关一曲提轳梦,顺则为人逆为仙。”精关又称关玄,即会阴穴后的精道穴,此处为元精与交感之精顺化逆返的关口。修功炼丹必须固精不泄,这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故以“关”称之。节,即节度,指节制性欲。修炼必须节制性欲,闭断精路,还精补脑。但对此,也有不同主张。有人不主张禁欲,而是注意欲念的调节。《抱朴子·内篇》:“人欲不可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遇之病,故幽病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黄外经》第二章则将上述关节之意,加以推广,泛指精气神的不泄漏:“关门装籥合扉。”意思是玄关有二个门,左叫玄,右称牝,中曰黄庭。左玄通呼气,右牝通吸气,一呼而玄门开,一吸而牝户辟。闭玄门则上之五关不开,闭牝户则下之二户不泄。

玉女侍卫,玉童相随:是指修炼内丹的成就,男为纯阳,女为纯阴。《性命圭旨全书·婴儿现形,脱离苦海》:“透体金光骨髓香,金筋玉骨尽纯阳,炼教赤血流为白,阴气消磨身自康。”《五篇灵文·序》重阳注:“须要十月功成,脱胎飞开,五行不能拘,阴阳不能陶,通身阴浊尽化纯阳,跳出樊笼、散荡逍遥无穷矣。”吕洞宾,以“纯阳子”为号,《宋史》称其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倾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另外,十五岁男女,精成而未泄,是为纯阳,纯阴。

黎庶:黎民、庶人,普通百姓。

真人:学习仙道气功炼内丹有成就的人。出自《庄子·天下》:“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太极真人敷灵宝斋威仪诸经要诀》;“夫真先生者,道士也。于此学仙,道成真人。体道大法,谓之真人矣。”《诸真圣胎诀·何仙姑胎息诀》:“真气存于形质,真仙之位变化无穷,号曰真人矣。《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译文:那些修炼内丹,有上乘成就,得大丹的人,一定是固守精气神聚焦的地方,内丹才会结成,一旦结成为丹就会收到返老还童之效,到了功成行满,得到许多练功境界的真景真象,身体也会随之产生各种变化。首先练得气足,血就会充盈,血脉畅通,化为交感之精,交感之精化为骨髓、精髓。练功一年,更加气足;练功二年,交感之精充足;三年,使气脉、血脉、经络通畅;四年,身体健壮;五年,骨髓精髓充盈旺盛;六年,筋、带坚韧;七年,白发变黑;八年,骨头强健;九年,形神俱妙,象是完全换了个新人,身体中有三万六千精光焕发,神凝精气,不散不漏,得成大丹,入居仙列。行动轻快敏捷,如足下生云。胎息成就,元神从顶中自由出入,即顶中鹤舞,大丹成,与大道同一,号称能够长生。修功不懈怠,还要节制性欲,把好精关,因为元精与交感之精在这里汇聚,顺行入精道能生人,逆行则练精化气,炼气化神,返回玄关成仙。把关守节,关节相连才能做到:不漏不泄,五脏坚固,内气不出,外面的邪气也不能侵入,自然有力地抵御寒暑的侵袭,不能致病,甚至兵刃都不能伤害得道之身。因为此时已炼得纯阴、纯阳之身,能够脱胎飞升,跳出樊笼升腾变化,与大道合一,与天地相始终,宛如玉女玉童,长命永驻,上天可辅佐玉皇恭行天道,向下可以帮助普通百姓,使他们得到解脱。这就是真人——学习气功,修炼内丹有成就的仙人道士。





太上老君内丹经 竟   






太上老君内丹经解读(1)



太上老君内丹经解读(2)



太上老君内丹经解读(3)



太上老君内丹经解读(4)



太上老君内丹经浅析(上)



太上老君内丹经浅析(下)











修炼内丹的全过程(三转)






太上老君内丹经

返回 太上老君内丹经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