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起世经 第 5 章(节)
接下来,诸位比丘,所有龙族众生有四种诞生方式。哪四种呢?其一为卵生,其二是胎生,其三是湿生,其四为化生,这些合称为四种诞生方式的龙。诸位比丘,金翅鸟同样有四种诞生方式,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便是金翅鸟的四种出生形态 。
诸位比丘,在大海深处,有娑伽罗龙王的宫殿,其长宽皆达八万由旬。宫殿筑有七重围墙、七重栏杆,四周装点得庄严肃穆;七重珠网纵横交错,宝铃镶嵌其中;外围还有七重多罗树整齐排列,枝叶繁茂相互掩映,环绕四周。宫殿内色彩绚丽的楼台观阁,皆由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砗磲、玛瑙等七宝精心装饰而成。宫殿四方各设大门,每扇门旁都建有重楼、台阁与防御城楼。此外,还有园林苑囿与众多泉池,苑囿池畔生长着各类花草,整齐排列;园中树木形态各异,枝叶婆娑,花果繁多,散发着奇异的香气,随风飘散到远方;各种鸟儿在此和鸣,声音清脆悦耳。
诸位比丘,在须弥山王与佉低罗山之间,另有难陀、优波难陀两位大龙王的宫殿居所,此地长宽为六千由旬,同样筑有七重围墙、七重栏杆,其余如珠网宝铃、多罗树林、楼台苑囿,以及鸟儿和鸣等景致,大体与上述娑伽罗龙王宫殿相似 。
诸位比丘,在大海北面,为了龙族与所有金翅鸟王,生长着一棵名为居吒奢摩离(隋朝时译为鹿聚)的大树。此树树根周长七由旬,深入地下二十由旬,树干露出地面高达一百由旬,枝叶覆盖范围达五十由旬。树外有一座园院,长宽均为五百由旬,设有七重围墙与壕沟,园内景致如楼台观阁、花草树木、鸟儿和鸣等,与前文所述大致相同。
诸位比丘,在居吒奢摩离大树东面,是卵生龙族与卵生金翅鸟的宫殿居所,这些宫殿长宽各六百由旬,同样筑有七重围墙等建筑,园内景致、鸟儿和鸣等情况,也与前文描述类似。大树南面是胎生龙族与胎生金翅鸟的宫殿居所,长宽同样各六百由旬,七重围墙等构造,以及鸟儿和鸣等景象,与前文一致。大树西面是湿生龙族与湿生金翅鸟的宫殿居所,长宽均为六百由旬,七重围墙等建筑,以及鸟儿和鸣等景致,亦与前文所述相同。大树北面则是化生龙族与化生金翅鸟的宫殿居所,长宽各六百由旬,七重围墙等建筑,以及鸟儿和鸣等情况,还是与前文相似。
诸位比丘,卵生的金翅鸟王若想捕食卵生的龙,会先飞往居吒奢摩离大树东边的树枝上,俯瞰大海后,再飞下用双翅扇动海水,使海水分开二百由旬,随后从中叼起卵生的龙,带至海外随意吞食。诸位比丘,卵生的金翅鸟王仅能捕食卵生的龙,无法捕捉胎生、湿生、化生的龙。
诸位比丘,胎生的金翅鸟王若要捕食卵生的龙,会飞往居吒奢摩离大树东边的树枝,向下俯瞰大海,同样用双翅扇动海水,使海水分开二百由旬,趁机叼起卵生的龙,带至海外享用。胎生的金翅鸟王若想捕食胎生的龙,便会飞往大树南边的树枝,俯瞰大海后用双翅扇动海水,海水会分开四百由旬,它便能从中叼起胎生的龙,带至海外吞食。诸位比丘,胎生的金翅鸟王仅能捕食卵生和胎生的龙,无法捕捉湿生和化生的龙。
诸位比丘,湿生的金翅鸟王若想捕食卵生的龙,会飞往居吒奢摩离大树东边的树枝,用双翅扇动海水,使海水分开二百由旬,开海后叼起卵生的龙,随意进食。若要捕食胎生的龙,它会飞往大树南边的树枝,扇动海水使海水分开四百由旬,叼起胎生的龙享用。若捕食湿生的龙,它便飞往大树西边的树枝,扇动海水使海水分开八百由旬,叼起湿生的龙吞食。诸位比丘,湿生的金翅鸟王仅能捕食卵生、胎生、湿生的龙,无法捕捉化生的龙。
诸位比丘,化生的金翅鸟王若想捕食卵生的龙,会即刻飞往居吒奢摩离大树东边的树枝,扇动双翅使海水分开二百由旬,叼起卵生的龙随意吞食。若捕食胎生的龙,它会飞往大树南边的树枝,扇动海水使海水分开四百由旬,海水分开后叼起胎生的龙进食。若捕食湿生的龙,它会飞往大树西边的树枝,扇动海水使海水分开八百由旬,叼起湿生的龙食用。若捕食化生的龙,它就飞往大树北边的树枝,俯瞰大海后扇动双翅,使海水分开一千六百由旬,叼起化生的龙享用。诸位比丘,上述这些龙大多会被金翅鸟王捕食。不过,也有一些龙是金翅鸟王无法捕捉的,如娑伽罗龙王,从未被金翅鸟王惊扰;还有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金翅鸟王也奈何不了它们;提头赖吒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同样如此。此外,摩多车迦龙王、德叉迦龙王、羯勒拏桥多摩伽龙王、炽婆陀弗知梨迦龙王、商居波陀迦龙王、甘婆罗龙王、阿湿婆多罗龙王等,金翅鸟王也无法捕食它们。还有其他一些龙,在其居住区域内,也不会被金翅鸟捕食。
诸位比丘,这些众生是因何种因缘投生到龙族呢?诸位比丘,有些众生熏习修持龙族的业因,受持龙族的戒律,生起龙族的心念,认同龙族的意识,由于这些因缘成熟,便投生为龙。还有些众生,熏习金翅鸟的业因,受持金翅鸟的戒律,生起金翅鸟的心念,认同金翅鸟的意识,待此身消亡后,便投生为金翅鸟。另有众生,熏习野兽的业因,受持野兽的戒律,生起野兽的心念,造作野兽的行为,认同野兽的意识,由于种种熏习野兽戒律的因缘,发起相应行为,成就相应心念,在身死命终后,便投生为各类野兽。还有众生,熏习与牛相关的业因、戒律、行为、心念和意识,大致如前所述,最终投生为牛。有的众生熏习与鸡相关的业因、戒律、行为、心念和意识,同样如前所述,从而投生为鸡。还有众生,熏习鸱鸺的业因,受持鸱鸺的戒律,生起鸱鸺的心念,造作鸱鸺的行为,认同鸱鸺的意识,因这些熏习、持戒、生念和认同,舍弃此身之后便投生为鸱鸺。
诸位比丘,还有些众生,熏习与月亮相关的戒律,或是修习与太阳、星宿、大人相关的戒律;有的熏修默然不语的戒律,有的熏修大力天的戒律,有的熏修大丈夫的戒律,有的熏修入水的戒律,有的熏修供养太阳的戒律,有的熏修事奉火神的戒律,或是在各种污秽之处修习苦行。他们熏修之后心中暗想:“希望我所修习的这些戒律,如与月亮、太阳、星辰相关的戒律,默然戒、大力天戒、大丈夫戒、水戒、火戒,以及在污秽处的苦行等,能让我借此成为天人,或获得天界的果报。”诸位比丘,这些起了邪念发此愿的人,我现在说说他们的最终归宿,必定会投生到两处,要么是地狱,要么是畜生道。
诸位比丘,有些沙门、婆罗门持有这样的观点并声称:“我与世间是永恒不变的,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还有些沙门、婆罗门认为:“我与世间是无常变化的,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另有一些沙门、婆罗门宣称:“我与世间既永恒又无常,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更有些沙门、婆罗门主张:“我与世间既非永恒也非无常,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
诸位比丘,有些沙门、婆罗门声称:“我与世间是有边界的,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另一些沙门、婆罗门则说:“我与世间是没有边界的,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还有些沙门、婆罗门认为:“我与世间既有边界又无边界,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更有些沙门、婆罗门主张:“我与世间既非有边界也非无边界,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
诸位比丘,有些沙门、婆罗门宣称:“生命就是身体,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有些则说:“生命与身体是不同的,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还有些认为:“有生命也有身体,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更有些主张:“没有生命也没有身体,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有些沙门、婆罗门声称:“如来死后仍然存在,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有些则说:“如来死后不存在,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还有些认为:“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更有些主张:“如来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
诸位比丘,那些声称“我与世间是永恒不变的,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的沙门、婆罗门,他们在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时,会执着于“我”的观念与世间永恒的观念;即便脱离对事物变化的观察,依然执着于此。正因如此,他们才持有这样的观点。
诸位比丘,那些声称“我与世间是无常变化的,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的沙门、婆罗门,他们在观察世间万物变化时,认为不存在“我”与永恒的世间;脱离观察时,同样秉持此见。所以他们才会这样宣称。
诸位比丘,那些声称“我与世间既永恒又无常,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的沙门、婆罗门,他们在观察世间万物变化时,既执着于“我”和世间永恒的观念,又意识到世间存在无常;脱离观察时,也是如此。因此他们才会这样说。
诸位比丘,那些声称“我与世间既非永恒也非无常,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的沙门、婆罗门,他们在观察世间万物变化时,既执着于“我”和世间的观念,又否定简单的永恒或无常判断;脱离观察时,同样如此。故而他们才会有这样的言论。
诸位比丘,那些声称“我与世间是有边界的,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的沙门、婆罗门,他们解释道:“生命有边界,人的存在也有边界。从在母腹中受孕开始是生命,死后下葬则是人的终结。人从出生起会经历四种状态,多次在生死中轮回流转,经过多种生命形态的变化,最终形成生命的完整过程。”所以他们才会这样宣称。
诸位比丘,那些声称“我与世间是没有边界的,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的沙门、婆罗门,他们认为:“生命没有边界,人的存在也没有边界。从在母腹中受孕开始是生命,死后下葬只是形态变化。人从出生起经历四种状态,多次在生死中轮回流转,生命是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连续过程。”因此他们才会这样说。
诸位比丘,那些声称“我与世间既有边界又无边界,此观点真实,其余皆虚妄”的沙门、婆罗门,他们表示:“生命既可以说有边界,也可以说无边界。人从在母腹中受孕到死后下葬是一个阶段,人从出生起经历四种状态,多次在生死中轮回流转,在某些方面生命有界限,在另一些方面又没有界限。”所以他们才会这样宣称。
诸位比丘,在这些沙门、婆罗门中,那些持有“我与世间既非有边界也非无边界,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观点的人,他们解释说:“世间不能简单地说有边界或无边界。人从最初受生开始,经历四种生命形态,多次在生死中堕落、流转,经过多种生命变化后成就了生命的完整过程。”所以他们才会这样宣称“我与世间既非有边界也非无边界,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 。
诸位比丘,在这些沙门、婆罗门中,那些持有“生命就是身体,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观点的人,他们在身体中察觉到“我”和生命的存在,在其他身体现象中同样能感知到“我”和生命的存在。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宣称“生命就是身体,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
诸位比丘,在这些沙门、婆罗门中,那些持有“生命与身体是不同的,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观点的人,他们在身体中察觉到“我”和生命的存在,在其他身体现象中也能感知到“我”和生命的存在,但却认为生命和身体本质不同。所以他们才会宣称“生命与身体是不同的,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
诸位比丘,在这些沙门、婆罗门中,那些持有“有生命也有身体,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观点的人,他们在身体中察觉到“我”和生命的存在,在其他与身体相关的现象中同样能感知到“我”和生命的存在。因此他们才会宣称“有生命也有身体,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
诸位比丘,在这些沙门、婆罗门中,那些持有“没有生命也没有身体,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观点的人,他们在身体以及其他相关现象中,都无法察觉到“我”和生命的存在。所以他们才会宣称“没有生命也没有身体,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
诸位比丘,在这些沙门、婆罗门中,那些持有“如来死后仍然存在,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观点的人,他们对世间的认知是,生命会从一个阶段延续到另一个阶段,不断地流转。因为这样的认知,他们才会宣称“如来死后仍然存在,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
诸位比丘,在这些沙门、婆罗门中,那些持有“如来死后不存在,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观点的人,他们认为在世间,生命到了某个阶段就会彻底断绝。基于此,他们才会宣称“如来死后不存在,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
诸位比丘,在这些沙门、婆罗门中,那些持有“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观点的人,他们认为在世间,生命在此处终结后,会在其他地方继续流转。所以他们才会宣称“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
诸位比丘,在这些沙门、婆罗门中,那些持有“如来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观点的人,他们认为人在此处生命终结后,即便在其他地方有生命形态的变化,本质上也不能简单地用存在或不存在来定义。因此他们才会宣称“如来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个观点是真实的,其余都是虚妄的”。
这时,佛告诉诸位比丘:
“诸位比丘,我回忆往昔有一位国王,名叫镜面。镜面王曾经有一次想要把观察众多天生失明的人当作娱乐,于是便立即下令,通告国内所有天生失明的男子,让他们都前来集合。等这些盲人集合完毕,镜面王对这群盲人说:‘你们这些天生失明的人,可知道大象的形状和模样是什么样的?’这些盲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天王,我们天生失明,实在不知道大象的形状和模样。’镜面王又说:‘你们之前既然不认识大象,现在想知道大象的模样吗?’
这时,这群盲人又一同回答:‘天王,我们确实不认识,如果承蒙大王恩典,我们或许能知道大象的模样。’镜面王当即下令,唤来一位驯象师,对他说:‘你赶紧去我的象厩里,牵一头象来,带到我面前,让这些盲人看看。’驯象师接受王命后,就把象牵来,放在宫殿前,对众盲人说:‘这就是大象。’这时,各位盲人便分别用手触摸大象。接着,驯象师又对众盲人说:‘你们触摸完大象,如实向大王禀报。’这些盲人中,有的摸到象鼻,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耳,还有的摸到象头、象颈、象背、象胁、象尾、象腿等不同部位。这时,镜面王问道:‘你们这些盲人,现在知道大象的模样了吗?’众盲人一同回答:‘天王,我们知道大象的模样了。’
于是,镜面王又问:‘你们这些盲人,如果知道大象的模样,那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时,摸到象鼻的盲人禀告说:‘天王,大象的样子像绳子。’摸到象牙的盲人回答:‘天王,大象的样子像木橛。’摸到象耳的盲人说:‘天王,大象的样子像簸箕。’摸到象头的盲人说:‘天王,大象的样子像瓮。’摸到象颈的盲人说:‘天王,大象像房屋的梁。’摸到象背的盲人说:‘天王,大象像屋脊。’摸到象胁的盲人说:‘天王,大象的样子像竹席。’摸到象腿的盲人说:‘天王,大象的样子像树。’摸到象脚的盲人说:‘天王,大象的样子像舂米的臼。’摸到象尾的盲人说:‘天王,大象像扫帚。’众盲人纷纷各执一词,都说大象就是自己所描述的样子。
说完这些后,镜面王便对众盲人说:‘你们连这是不是大象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知道大象的模样呢?’这时,这些盲人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相互争吵打斗起来,他们各自用手遮住脸,大声争辩,互相诋毁,都认为自己说得对。镜面王看到这群盲人如此争吵,不禁大笑起来,觉得十分欢乐。
此时,镜面王便说了一首偈颂:
“这些盲人天生目盲,在这件事上无端争吵,
却没有人教导他们,又怎么能知道大象的样子呢?”
诸位比丘,世间的这些沙门、婆罗门也是如此。他们既然不能真正知晓苦圣谛(痛苦的真实本质)、苦集圣谛(痛苦产生的原因)、苦灭圣谛(痛苦熄灭的境界)、苦灭道圣谛(熄灭痛苦的方法),就应当知道,他们会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相互争斗,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彼此诋毁、辱骂。一旦产生争斗,就会固执己见、争执不休,如同那些盲人一样,用手遮住自己的脸(意为不愿接受不同观点),相互困扰。
对此,有一首偈颂:
“若不能知晓苦的真谛,也不明白痛苦产生的根源,
世间所有的痛苦之法,以及痛苦彻底灭尽的境界,
连灭苦的道路都不了解,更何况实践灭苦的修行,
这样的心尚未得到解脱,也未达到智慧解脱的境地,
他们既然不能透彻地观察,就只能走向生老病死,
还没有摆脱诸魔的束缚,又怎能到达涅槃之境。”
诸位比丘,如果有沙门、婆罗门能够真正知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就应当依照这些真理去学习修行。他们将在漫长的时间里和谐共处,彼此欢喜,没有争斗,共同追求修行之道,就像水和乳能够相互融合一样。他们一同居住,弘扬导师所说的神圣佛法,安住在安乐的境界中。
对此,也有一首偈颂:
如果能够明白世间一切存在皆充满痛苦,也深知所有产生痛苦的根源,
既然知晓一切皆是痛苦,就应当努力让痛苦彻底灭尽,不留下丝毫残余。
倘若明白痛苦的灭除依靠修行之道,便能抵达痛苦熄灭的究竟之处,
如此便能实现内心的圆满解脱,也能获得智慧的解脱境界,
进而抵达世间诸有(轮回)的尽头,这样就不会再陷入生老病死的循环,
长久地摆脱魔王的束缚,永远脱离世间一切轮回存在的境地。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