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道家经典著作 > 庄子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

庄子 人间世(1)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 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 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 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 乎!”

[译文]

颜回(1)见仲尼(2),请行。曰:“奚之(3)?”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4),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5),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6);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7)!”
【注释】

(1)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姓颜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得意门生。
(2)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 奚之:到哪里去。奚,何。之往。
(4) 行独:独断专行。
(5) 若蕉:蕉,泽中草芥。比喻死者极多。
(6)治国去,乱国就之:国家大治,就要离开,国家混乱,就要前去。
(7)有瘳〔chōu〕:瘳,病愈。指可以治愈。
【译文】

颜回前去拜见孔子,并向他辞行。孔子问:“要到哪里去?”颜回回答说:“准备去卫国。”孔子又问:“干什么去?”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年少气盛,横行霸道,他轻率地处理国家大事,却无视自己的过失。他轻率地动用民力导致百姓死亡,全国死去的人可以填满大泽,多得像大泽中的草芥。百姓都无路可走了。我曾经听您讲过:‘国家大治,就要离去,国家混乱,就要前往。就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希望听从您的教导,思考治国的良策,那么卫国可以得到整治吧!”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 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 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 非所以尽行也。

[译文]

仲尼曰:“譆!若殆(1)往而刑(2)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3)。名也者,相轧(4)也;知也者,争之器(5)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注释】
(1)殆:恐怕。
(2) 刑期:刑罚,杀戮。
(3) 知出乎争:知通“智”。智慧的外露是由于争强好胜导致的。
(4) 轧:倾轧。
(5) 争之器:相互争斗的工具。
(6)非所以尽行也:不可推行于世。尽:精于,善于。
【译文】

仲尼说:“唉!恐怕你去了之后会遭杀戮!推行道是不能过于庞杂的,一旦庞杂,就会产生许多的纷扰,纷扰多了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就难以救治。古时的至人,首先保全自己,如此才能去保全别人,连自己都保全不了,还有什么功夫去制止暴君的恶行!” “而且你也知道道德沦丧、智慧外露的原因吧?道德沦丧是因为沽名钓誉,智慧外露是因为争强好胜。名誉是人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人们争斗的工具,两者都是凶器,不能把它们推行于世。”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 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 灾之。若殆为人灾夫。 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 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 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 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 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 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 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译文]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1);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2)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3)。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4),王公必将乘人(5)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6),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7),纣杀王子比干(8),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9)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10)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11),禹攻有扈(12),国为墟厉(13),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注释】

(1)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德厚,道德纯厚。信矼〔kònɡ〕,行为诚实。达,了解。气,精神状态。
(2) 绳墨:法度,规矩。
(3) 菑:灾害。
(4) 无诏:不进谏。
(5) 乘人:指乘人之疵,抓住别人的短处。
(6)若殆以不信厚言:你反复的诤言将不被信任。
(7)桀杀关龙逢:桀,夏桀王。关龙逢是桀时贤臣因谏诤被杀害。
(8)纣杀王子比干:纣,商纣王。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进谏被挖心。
(9)伛〔yǔ〕拊〔fǔ〕:怜爱抚育。
(10)挤:排挤。
(11)丛枝、胥敖:古代小国名。
(12)有扈:古国名。
(13)国为墟厉:厉指人死没有留下后代,意为国家变为废墟,百姓遭到灾难。

【译文】

“而且,一个人即使道德纯厚,行为笃实,但未必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状况,不与别人争夺名声,但未必能通晓别人的心理情形。如果非要将侠义准则的话传达给暴君,别人会认为你利用他人的恶行来炫耀你的美德,而把你的行为称作“灾害”。害人的人,别人一定会来害他,你恐怕会遭他人所害啊!况且如果卫国国君渴求贤能而讨厌不肖之徒,又何须你去改变呢?你除非不向他进谏,否则他肯定会趁你失误之机,展示他的辩才,你的双眼会被迷惑而眩晕,你的神色会慢慢平静下来,你嗫嗫嚅嚅地为自己辩解,你的脸上会流露出顺从的表情,你的内心也会认同他的主张。这就如同用火去救火灾,用水去救水灾,可谓是错上加错,刚开始你若顺从他,就一定会顺从下去。如果他根本不信你的诤谏,那你必将死在暴君面前。” “而且,过去桀王杀害关龙自、纣王杀害比干,都是因为他们修身立德,以臣下的地位爱抚百姓,以臣下的地位违逆凶残的君王,所以君王因他们修身立德而迫害他们并将他们杀害。这就是爱好名声的结果。当年尧帝征伐丛、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这些国家变成废墟,人民死绝国君被杀,这是因为他们不断用兵,贪求别国的土地和人口。这些都是追名逐利的结果。你没有听说过吗?名利即使圣人也很难超脱,何况是你呢?虽然如此,你必定有所依凭,尝试着告诉我吧!”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 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 ,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 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 ,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 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 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 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 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 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 。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译文]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1)!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2),采色不定(3),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4)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5),其庸讵(6)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7)。内直者,与天为徒(8)。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9),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10),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11)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12)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13)。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注释】

(1)恶:叹词,驳斥之声,表否定。
(2) 以阳为充孔扬:阳,阳刚之气。充,装满内心,孔,非常。扬,外露于表面。
(3) 采色不定:喜怒无常。
(4) 渐:浸润。
(5) 訾〔zī〕:非议。
(6)庸讵〔jù〕:难道:怎么。
(7)成而上比:成,引用现成的话。上比,与古代做法相比较。
(8)与天为徒:与自然同类。
(9)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独,副词,表示反问。蕲,求。善,称赞,赞成。
(10)擎跽〔jì〕曲拳:擎,手拿朝笏。跽,长跪。曲拳,鞠躬。
(11)疵:毛病,作动词用。
(12)谪〔zhé〕:责备。
(13)法而不谍:谍,适当。

【译文】

颜回说:“外貌端庄而内心谦虚,勉力行事而意志专一,这样可以吗?”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卫君骄气横溢,喜怒无常,平常人都不敢违拗他,为了自己内心的一时之娱而压制臣下的劝告。他这种人,每天用小德慢慢感化都不会有成效,更何况用大德来劝导呢?他必将固执己见而不会改变,即使表面赞同内心里也不会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反省,你采取的方法如何能行呢?” 颜回说:“如此,那我就内心诚直而外表恭敬,内心自有主见并处处拿古代贤人作比。所谓‘内心诚直’,就是与自然同类。与自然同类的,就可知道国君与自己在本性上都属于天生的,又何必把自己的言论宣之于外而希望得到人们的赞同,或者希望人们不予赞同呢?像这样做,人们就会称之为童心未泯,这就叫跟自然为同类。所谓‘外表恭敬’,是和世人一样。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人臣应尽的礼节,人家都这么去做,我敢不这么做吗?做大家所做的事,别人就不会责难我,这就叫与世人为伍。心有成见上比古代贤人,是跟古人为同类,他们的言论虽然很有教益,指责世事才是真情实意。自古就有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我自己的编造,这样做,虽然正直不阿却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叫做与古人为伍,这样做可以吗?”孔子说:“唉!怎么可以呢?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就是有所效法也会出现不当,虽然固陋而不通达也没有什么罪责。即使这样也不过如此而已,又怎么能感化他呢!你太固守于自己的成见了。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 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 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 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 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 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 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 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 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 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译文]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1),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2)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3)。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4)。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5),一宅而寓于不得已(6),则几矣。绝迹易(7),无行地难(8)。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9)。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10)者,虚室生白(11),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12)乎!”

【注释】

(1)斋:斋戒,这里指清除心中的欲念。 (2) 茹:吃。 (3) 心止于符:符,迹象,现象。 (4) 唯道集虚:虚,指虚空的心境。 (5) 无门无毒:不要摆出医师的架子,不要把自己的主张看作治病的良方。 (6)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心灵专一,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事物中。 (7)绝迹易:不走路容易。 (8)无行地难:走路不着地就很困难。 (9)使易以伪:使,驱使。伪,虚伪。 (10)瞻彼阕:观察那空虚的境界。 (11)虚室生白:空明的心境可以产生光明。 (12)散焉者:没有成就的一般人。

【译文】

颜回说:“我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了,请问您有什么方法。”孔子说:“你去斋戒,我来告诉你。你做事虽有诚意,哪有那么容易成功呢?太容易了,就不符合自然规律。” 颜回说:“我家里很贫穷,以往几个月不曾喝酒吃肉了,如果这样,能否算是斋戒?”孔子说:“这是符合祭祀的那种斋戒,但不是精神上的斋戒。” 颜回说:“请问什么是精神上的斋戒?”孔子说:“你要精神集中,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灵体会。不仅要用心灵去体会,而且要用气去感应。听只能局限于耳朵所能听到的事物,心灵感受只局限于事物的种种迹象,而气则是空明而包容万物的。道就背信在这空虚的心境之中,达到心灵的虚空,也就是精神上的斋戒。”
颜回说:“我没有听到这些道理时,确实存在一个实在的我,我接受了这些道理后,开始觉得从没有一个实在的我,这算是达到虚空境界了吗?”孔子说:“你的理解很深刻!让我来告诉你,如果能在尘世中自由自在地遨游而不为名利所动,卫国国君听取你的意见就说,不听取就不说,不摆出医师的架子,不把自己的主张看作是治病的良方,心灵安于专一,把自己寄托在无可奈何的事物中,那就差不多了。人不走路很容易,但走路时脚不着地却很困难。顺应世俗就容易产生虚伪,而顺应自然法则则很难虚伪。听说过有翅膀而飞的,但没有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的。听说过有智慧方能了解事物,没有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的。观察那虚空的境界,空明的心境可以产生光明。吉祥的事情都会随之消逝。如果内心无法宁静,这就叫身体在而驰骋心灵。使耳目感官向仙通达心机,鬼神也会来依附,更何况是人呢!这就是万事万物的变化,是禹和舜把握到的关键,也是伏羲、几蘧所始终遵循的法则,更何况普通的人呢!”

上一页

下一页

庄子 章节
返回首页

Copyright © 2023-2023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