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名:黄石公《素书》。旧题秦黄石公着。宋魏鲁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清部。 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 揆(kuí估量)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依据《秦汉列传》所记载,当年黄石公在圯(yi)桥将此书传给张良。 后世的许多人认为,此《素书》来源于黄石公另一部兵书《三略》,其实这是误传,《素书》与《三略》本是两本书。 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侯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全书共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 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者,必将受其殃祸;如果有合适的人而不传者,也必定要受其殃祸。”可见当时人对该书的重视程度。 旧史相传,黄石公见到张良以后认为其才可造,所以将此书传给了张良。但张良一生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传播此书,故而死后随葬墓中。又过了五百多年,西晋时才有人盗发张良之墓,《素书》才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然而,民间流传的仅仅是黄石公简略的语句,而此书的精深要义,不是那些“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所能理解的。我认为,宇宙和人世并非独立不交,而是相互感应、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圣人、贤哲们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
原文在前 译文在后
黄石公《 素书》 六篇,按《 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於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於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 素书》 始传於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叔九畴,传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 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道至於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於刑名度数之间者欤?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於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於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於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髴此书所以不传於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张商英天觉序。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译文】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
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
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
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
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
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
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
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
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
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
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
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素书全文免费阅读
道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
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guì眼花)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
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
贿赂“正负观猿” 的事到处可见,“整治” 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 “整治” 一定很混浊。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R民,R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T治,则R民将离散而去。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duò),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译文】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jǐn饿);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
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行将灭亡的GJ,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ZZ,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GJ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
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
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
《素书》的来历:《素书》的作者黄石公,曲阳人,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与同时期的鬼谷子齐名。
黄石公出生于下邳(pī)(今江苏睢宁古邳镇)人,婴儿时被父母弃于黄山,所以被称做黄公。他隐居黄山著书立说,留下无字天书《太公兵法》、《黄石公略》和《雕刻天书》,其中《雕刻天书》传给了曲阳的宋天昊、杨艺源二位弟子,使曲阳人学会了雕刻,后来曲阳县成为“雕刻之乡”,闻名于天下;《太公兵法》和《黄石公略》则传给了张良,使张良辅佐刘邦打下大汉王朝,成为一代名臣。
据传,张良因谋刺秦始皇未果,逃匿到下邳,在下邳桥上遇到了黄石公。黄石公故意把鞋子抛到桥下,让张良取上来并为他穿上,来考验张良的耐心、胸怀和对长辈的尊敬,认为他孺子可教,后又三次提前相会的时候考验他的气度、诚心和勤奋,最后认为他合格了,才把一卷书交给了张良,并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这本书就是《素书》。张良辞行前,黄石公告诉他:“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就是我。”张良依黄石公传授的兵书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真的在十三年之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于是就建立祠堂把黄石供奉起来。
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的《素书》和《黄石公三略》,很多人以为黄石公传给张良的是《三略》,其实是误传,《素书》是《素书》,《三略》是《三略》,不是同一本书。
《素书》共六篇,有一千三百字,文字简略,含义深湛,上至唐尧、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说、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思想,都未能超出该书的范围。该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等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张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传承,便把此书陪葬到自己坟墓里。五百多年后,盗墓贼打开了张良的棺椁,《素书》重见天日,上面有秘诫:“此书不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所传非人,一定会受到祸殃;遇到合适的人不传,也将受到祸殃。”可见黄石公对此书极其看重,处理的方式也很慎重。黄石公知道秦国将亡,汉朝将兴,所以把《素书》传给张良。张良虽然是豪杰,但还到不了圣人的程度,所以他运用《素书》的功力也就一两成而已。
对于《素书》的真实作者,后人一直存有争议,认为所谓黄石公,是深通老子和道家学说的隐士的化名,或认为他授书给张良,
是借张良之手达到自己灭秦兴汉的目的,他本人则逍遥自在隐居于山林。
《素书》的“素”意为“朴素、简单”,是说为人处世、成就功名的原则无非道、德、仁、义、礼而已,但在实践中应用就变化莫测了,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机应变。明朝天启元年(即1621年)的《素书》开头也对“素”字做了解释:“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秘密而不可测,笔之于书,天地之秘泄矣。
素书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