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道家经典著作 > 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仅四百零一字。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教称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因而《清静经》被认为是三国时葛玄依托之作。大约产生于唐朝,当时比较著名的注本为杜光庭所注。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后,《清静经》就成为全真教的日常功课,作为非常重要的经典被重视。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开经玄蕴咒


云篆(zhuàn)太虚,浩劫之初。
乍遐(xiá)乍迩(ěr) ,或沉或浮。
五方徘徊,一丈之馀(yú)。
天真皇人,按笔乃书。
以演洞章,次书灵符。
元始下降,真文诞敷。
昭昭其有,冥冥其无。
沉疴(kē)能自痊,尘劳溺可扶。
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全文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
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常清静经


仙人葛翁曰
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
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

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
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què)帝君,
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以上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上士悟之,升为天官;
中士修之,南宫列仙;
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常清静经


左玄真人曰
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
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
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炼形。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
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
灾障不干,众圣护门。
神升上界,朝拜高尊。
功满德就,相感帝君。
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竞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译文


太上老君说:至大无上的道体是没有形象的,却能创生化育上天与下地。至大无上的道体是没有私情私欲的,却能使太阳和月亮等天体运转不息。至大无上的道体是没有名相可论述的,却能生长养育万物。道是离名相的,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替它命名叫做“道”。


道体无生灭清浊,道体所生之物,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动有的静。(道体无生灭清浊,而道体创生万物时则由“气”始,以气、形、质而成万物;气为清,形、质为浊。道体寂然无动静,而道体生化万物时所呈的“相”及所产生的物,则有动转和静止之别。)天是清(气所成),地是浊(形、质所成);天是动转(运行)的,地是静止的。男人思维力强,清气较多,女人较受囿于浊重的形、质;男人爱动,女人好静。由本源的道体,流转为万物,而产生了万物。清轻的“气”,是浊重“形”、“质”的根源。动转,是静止的基础(有运转才生化万物;但动极返静,是动静二者互为根源)。(道生物,由清而浊;人返道,由浊而清。)人们能常守“清”与“静”,天地之神都将来拥护我们。



人们的魂神是喜好清净的,而心灵却去扰乱它。人们的心灵是喜欢寂静的,而欲念却去牵引它。如果能常遣除私欲,那么心灵自然能寂静。能澄澈自己的心灵,那么魂神自然清净。自然生、死、耳、目、口、鼻等六方面所产生的情欲,便不会妄生;身内三尸毒害就可消灭。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为何不能做到呢?是因为心灵还未能澄澈,私欲未能遣除。能遣除浊心私欲的人,向内观照心灵,便会发现心灵是由变动不居之心念所成,原无实体(心念刹那变化,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向外观照形体,便会发现形体是气之聚散所成,原无身形。向身外远观万物,万物皆由一气而万形,无真实之物存在。能了悟我之形、神(心)及身外的万物,三者都是气之聚散,无所染着,洞察到一切空无的万物。当空寂观照的工夫做到最极尽时,便会发现万物无处不空无。万象既皆空无,则心中用以观空的空无之心,亦当遣除,进而连遣除空无之心,亦须去除,而成“无无亦无”的境界。能做到遣无之术亦且遣除不存,(此时由“有”而“无”,进而无“无”,最后连“无无”亦无。)那么心中将清澈明朗,永恒而寂静不扰。心中的寂静工夫能做到最深层,心里无时无处不寂静,那么欲念哪能产生呢?欲念既然不生,就是真正清静。


真实清静,才能酬应万物;真实恒常(了悟道体真实不虚、永常无生灭),才能获得道性。能以真常之道体来应对万物,内心自能常持守清静(应物无穷,而心不随物转);如此,便是永恒的清虚、寂静了。像这样的清虚、寂静,才能逐渐进入真常的道体。既已进入真常的道体,即称为“得道”。虽称为“得道”,其实道体无形象音声,所以实际是无物可得。为了教化众生,称为“得道”。能了悟这道理的,才能把仙圣之道传授给他。


太上老君说:修养境界最高的上士不去争夺;学浅德薄的下士喜欢争夺。德行最崇高的人,不自觉有德行;德行低下的人,执着于德行。执着于自己有德行的人,不能称为有道有德。众生之所以不能得证真道,是因为惊扰内在的魂神。既已惊扰魂神,就会执着于外物而受囿于外物。既执着于外物(被外物所惑),就会产生贪求之心。贪求之心既生,就是烦恼。由烦恼而起妄想,使得身心忧悲痛苦,于是便遭到浊秽与侮辱,飘流在生生死死之中,永远沉沦在无穷的苦恼境遇里,永远失去了真常不变的道体。


真实永恒(真常)的道体,能了悟的人,自能证得。了悟道体,证得道体的人,便能永恒、清虚、寂静了。


仙人葛玄说:“我在证悟真道时,曾诵读这本《清静经》一万遍之多。这本经是天上仙人所修炼的经典,不可传授给才德低劣的人。从前我从东华帝君处,受习此经。东华帝君是从金关帝君处受习而来。金阙帝君是从西王母处受习而来。西王母等人都是用口传授,不记录成文字。我在今世把它书写记录成书。上等士人能了悟此书所说哲理,便能升入天界,得授官职。中等士人得到这本经书,就能南宫中注列名籍,称为仙人。下等士人,依此经修炼,可以延长在世上的寿命,继续修行,将来能飞行于三界三十二天,并且升入金阙成为三清境中的仙人。”


左玄真人说:“学道的人,心持口诵《清静经》,就能获得十方天界善神的拥护。这样才能得到玉皇符命(注名仙籍),保养心神,再以金丹炼化肉体,使得心神和形体二者都能达到长生妙境,便能和道体的真常之性相合为一。”


正一真人说:“家里有这部《清静经》,而能领悟了解它的道理,那么灾难魔障不敢来犯,众神来护卫家门。魂神登升三界之上,朝拜地位高崇尊贵的天界大神。功业完满,德行成就,便能感动天帝,将名字注录在神仙名籍上。口诵心持永不退转,就能腾身而上,驾御紫云,升上天界。”



常念清静经的十大好处

常念清静经的十大好处



一、常诵此经,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诵此经者,能澄心遣欲,自然清净,离诸烦恼。

二、常诵此经,万神拥护,逍遥天地。
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故此尊重也。

三、常诵此经,勤行不辍,体悟真道。
虽滞碍,自明师点化。
古云:诵得《清静》百遍者,真师于其门前过。
四、常诵此经,心神安宁。所以者何?
诵此清静真经,妄心渐无,
既无妄心,不着万物,而心神自安,魂魄自宁。

五、常诵此经,罪业消灭,孽障清静。
因诵此经,明悟无之妙理,空无所空。
一切冤仇,皆得和释,一切孽缘,皆得消除。

六、常诵此经,所到之处,常逢道缘,人皆恭敬。
因诵此经,无所执着,无执著者,
名行道德。道德所在,人皆恭敬。

七、常诵此经,家宅平安,众邪远避。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
灾障不干,众圣护门。

八、常诵此经,聪明大进,智窍洪开。
因诵经者,身心清静,无杂念故,
则能智慧明净,记忆倍增。

九、常诵此经,财源广收,禄位升迁
因诵此经,清静无染,保养元和。
则财禄自生,仕途荣盛。

十、常诵此经,功满德就,飞升上天。
因诵经者,拘魂制魄,秽质化尽,体相清静,即得冲举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沉淀自己的心 才能清除心的杂质
让人保持心灵的平静和清澈。
沉淀意味着我们能够放下杂念,保持专注和冷静的心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外界的挑战和压力。

同时,沉淀也是我们修身养性的关键,只有懂得沉淀,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清静经》读诵功德
常诵此经,功满德就,飞升上天
因诵经者,拘魂制魄,秽质化尽,体相清静,即得冲举矣。


常诵此经,家宅平安,众邪远避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



常念清静经的十大好处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出自《清静经》,
是说,人如果以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来不想到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例如给人做了某件善事,却不想要得到那人的回报。

心地清静容易产生智慧,也减少了欲望,那么做事也容易成功,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保持一颗清静之心,做一个心安的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尽归,向内觉察,回归本源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尽归
《清静经》有这样一句话:“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如果能达到清静境界,就能了解世间万物的规律。

很多人都能体验到,保持一颗清静的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若能保持内心的清静,便是给自己空间,洞悉事物的本质。

沉淀自己的心

才能清除心的杂质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尽归

人的心,本质是安静的,但是诸多的欲望与繁杂的念头,让心难以静定下来。
就像一杯水,如果我们不向水中投入砂石,水是清澈的。

如果我们投入砂石,沉淀之后,砂石上面的水还是清澈的。
之所以不清静,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搅动这杯水。

心在这里就像澄澈的水,而繁杂的欲念是这杯水中的砂石。
谁在搅动?心起的种种欲念。

不是说作为人就不应该有欲念,过苦行僧的生活。
而是说不要被过多的欲念限制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欲念的奴隶。
当一些念头产生的时候,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我们可以适当地满足自己。
若我们所思想的事情,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或者不是我们当下能够拥有的,就放下它。
念起时,就像我们往水中投入了砂石,短暂的浑浊之后,又会归于寂静。

这杯水,如果一直是浑浊的状态,意味着我们一浪接着一浪的欲念,没有止息。
心在浑浊的状态下,是难以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的。

很多判断都会掺杂着不纯净的思想,所作出的选择也不是纯然的。
只有沉淀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才能去除内心的杂质。

静是智慧的土壤,也是安定的土壤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尽归
静是一种智慧,静也是产生智慧的土壤。

道家有这样一句话:“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不清净,就很难看透事物的本质,也很难体悟到生命的本质。
安静的人,会以旁观的视角看待事物本身,也就有更大的空间看见真相。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也是在说,静的力量。
静下来,一切都能全然地呈现,只是我们能不能达到极静的状态。
我们常说觉察,但在真正的静面前,觉察也是一种呈现。

觉察也是动念,不一定是纯然的,但极静就能带来纯然的呈现。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
都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内观以达到戒定慧,也都是心清静、意清静的过程。

当我们的心,不再攀援外面的一切人、事、物,内心才会慢慢安静下来。
当我们能够拒绝诱惑,安于自己的这颗心,心才能到达静定的状态。
《大学》中有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真正的安心,往往都在一个人静下来以后产生。
安于自己的这颗心,安于当下的所失所得。

人生最难得的是心安。心安一切安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尽归
苏轼的《定风波》中有言:“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是一种难得的心态,因为我们常常都处在坐立不安的状态中。
我们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出差到一个地方,会不习惯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就会坐立不安,觉得时间很漫长。

尤其是,如果睡眠环境比预想的差,很多人可能就会以“熬”的状态过完后面的几天。
这是身不安,心难安的状态。
如果我们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也许就能从坐立不安转为安心自在。

往往身安易调,心安难得。

那些背负着很多生活压力的人,总能体验到他们紧迫的气场。
那些怀揣着心事的人,总能看见他的三心二意,心意无法专注。
这些都是心不安的状态,真正的心安,是不论何种境地,也能够淡然处之,谈笑风生的人。
这是一种知世事、容世事的大气度,是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岁月的沉淀的人。

我们常人能不能做到心安,是可以的。
在每一个当下安住,安于每一种境遇。

首先要在意识中给自己这样一个信号,其次把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当做游戏。
以游戏之心探索,便可得一颗心安之心。
就像一个婴儿,对什么都好奇,成年人缺少的就是这份对未知的接纳与探索。

敞开即是顺流,静下心来,体验此时此刻,做一个心安的人。

道家经典著作
返回首页

Copyright © 2023-2024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