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筑基是第一个阶段,是对身体机能加以修复、补益,以达到精气神充足的过程。“百日”是一个约数,相对于后面的十月怀胎(炼精化气)、三年哺乳(炼气化神)和九年面壁(炼神还虚)而言。虽然名为百日,但实际上筑基几十年的人也很多。
道家修炼分为四个层次:百日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除此之外,还有炼虚合道一层,但因为还虚必然会合道,因此一般不讲也可。
百日筑基的概念
百日筑基是第一个阶段,是对身体机能加以修复、补益,以达到精气神充足的过程。“百日”是一个约数,相对于后面的十月怀胎(炼精化气)、三年哺乳(炼气化神)和九年面壁(炼神还虚)而言。虽然名为百日,但实际上筑基几十年的人也很多。
(1)详解百日筑基
在明清之前的丹经中,筑基的地位并不突出。那时的丹道修习者多是万里挑一,基础非常好,筑基也容易。后来随着丹道的传播日益广泛,不同修习者的基础差距很大,筑基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更进一步细化成多个子阶段。
筑基的细分阶段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有小三候之说:“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在功夫上,筑基阶段可以划分为:外炼筋骨,内炼脏腑,聚气行气,调息凝神,神入气穴,调yao产yao等阶段。各门各派针对不同的阶段,都有相应的训练功法。除此之外,炼己之功贯穿始终,更是一日不可懈怠。筑基炼己,是两个部分,筑基更偏向于命功,炼己更偏向于性功,这也体现了道家炼养的性命双修原则。
筑基的成功标志
百日筑基的功夫是以积精累气、祛病强身为起点,以一阳来复、玄关窍开、联通先天为终点。一阳来复,外yao发生是筑基成功的标志。严格来讲,筑基阶段只是打一个基础,所修所炼的只能算是武功和气功。筑基之后的炼精化气开始,才属于先天道功阶段,也是真正的丹道功夫的开始。能否连通先天道境,是道家修炼中仙与凡的分水岭,是进入真正先天修炼的开始。
筑基的意义
筑基是丹道功夫的基础,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虽然是基础,但实际上却是最难走的一段。真正到了炼精化气阶段,反而方法单一、效验明确,走起来会更顺畅。丹道中有“初学艰难后坦途”的说法。因此,对于多数修行者来说,筑基才是最难和最重要的一步。筑基阶段的很多功夫,都是用来祛病强身、修补身心的。除了作为丹道的基础,其中的很多功法也适合普通人用来强身健体、养生祛病。因此,筑基对普通人也很有现实意义。
(2)先天炁和后天气
在道家修炼中,“气”的含义经常令人困惑。这是因为气有多种含义,这些含义常被混淆。因此,我们需要明确不同气的含义,才能不被迷惑。
在道家修炼中,气的含义主要有四种:
呼吸之气:呼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虽然,呼吸是受植物神经控制,但也能被意识所影响。在修行过程中,其意义非凡。功法运用上,呼吸讲究深慢匀长。丹道中,调息是一门重要的功夫,并非是控制呼吸这么简单。通过调息,可以间接地影响情绪和身心状态,所以呼吸常被比喻成“呼吸之火”。
营、卫、宗气等:这一类气的特点是流布全身,对应现代科学中的人体营养、循环和免疫等机能,是人体内在生机的体现。在修炼过程中,身体局部出现的冷、热、胀、麻、吸斥等感觉,被称为“得气”或“行气”,都是营卫之气的表现。丹道中常讲的气脉通畅、气通周天等,都是指这一类。
先天元炁:《金丹四百字》中写道:“炼气者,炼元炁,非口鼻呼吸之气”。元炁是炼精化炁中的炁,是精气神三宝之一。《心印经》讲:“上yao三品,神与气精”,其中的炁就是指元炁。元炁被比喻成炼丹的yao物,是一种先天能量。这和中医中的元气不是一个概念。
先天一炁:《悟真篇》中讲:“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先天一炁是形而上的概念,是虚无道体最初的演化形式,类似于《老子》中“有名万物之母”的“万物之母”,是无极生太极的太极。丹道中,有招摄先天一炁,点化全身阴质成阳的说法。这是丹道中最为玄妙的部分。
气的四种不同含义中,呼吸之气和营卫气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有形有质的,因此都属于后天之气;元炁和先天一炁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无形无相的,因此都属于先天之气。后天有形,先天无相,这是丹道中,区分先后天的重要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写法上有时“气”专指后天气,“炁”专指先天炁。
对于这些气的含义,我们需要明确它们的差别,以避免迷惑。深刻理解气的含义,有助于在修炼中更好地掌握其中的诀窍。
(3)凝神入气穴,何为气穴?
“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作为筑基阶段的根本法门,凝神入气穴在丹道中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气穴?它在哪里?气穴和丹田有什么区别呢?
气穴是丹田吗
丹田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生活中通常所说的丹田是指下丹田,它位于脐内一寸三分,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一点虚空处。有人认为下丹田就是气穴,还有人认为意守丹田就是凝神入气穴。其实,我们经常听到的“意守丹田”是武术和气功中的叫法,并非正宗丹法。如果把意念观照下丹田做个入手的方法,倒也无妨。但是,如果认为下丹田就是气穴,意守丹田就是凝神入气穴,那就有问题了。
气穴在哪里
丹道中,气穴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体部位,而是要在气脉通畅、丹田气足、神气交融后才会显现。其有着机发则露,机息则隐的特点。就像我们的情绪一样,当情绪没有发生时,身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在情绪触发后,才会在身体上体现。悲伤时,心如刀割,悲伤的情绪在心上;愤怒时,怒发冲冠,愤怒的情绪在头上。如果把脐内肾前的虚空部位当做气穴,那就是死窍。如果把神气相融,功夫到了以后,自然显现出来的,才是活窍,才是真正的气穴。
气穴的意义
在筑基阶段,首先要安炉立鼎。气穴的显现和稳定是炉鼎安立的重要标志。气穴在筑基阶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甚至有人把气穴称为玄关,而把一阳来复时,联通先天的一窍称为真玄关,可见其重要性。
立定脚跟,脚踏实地
气穴虽然重要,但气穴的显现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功夫积累,并有很多前提条件。有些修行人,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就开始去找气穴,去臆想肚脐内这里动、那里跳,这样很容易出偏,或产生虚幻的效验。筑基功夫是渐修之法,需要按步就班,循序渐进。没有前期功夫的积累,不可能有后面的结果。所以一定要分清结果和入手。练好前期的基本功,打好筋骨、气脉的身体基础,后面的结果自然就会出现。
(4)百日筑基完整流程<br />
百日筑基以祛并强身为起点,以一阳来复、玄关窍开、联通先天为终点。筑基成功最显著的标志是外yao发生。得yao以后,便可行“采、封、炼、止”的功夫,开启炼精化炁阶段。明白了筑基的起点和终点,我们需要一条能到达终点的路,即筑基的完整流程。
百日筑基,可细分为五个阶段:炼体,炼气,凝神,神气相交,调yao产yao。接下来详细分析每个阶段。
一、炼体、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祛并强身,补足生理机能亏损。炼体可再细分成外炼筋骨、內炼脏fu等部分。只有在身体健康,生理机能强劲的情况下,人才能体验到气感。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筋骨坚实、脏腑fu和后,气机才容易发动,气感才会逐渐增强。炼体是炼气的基础。炼体阶段的功法,主要以动功为主,可以配合一些拉伸。意念上,清静自然,无需任何刻意导引。
二、炼气、筑基阶段所炼之气,多为后天之气。炼气阶段的任务是激发内在生机活力,通畅全身气脉。炼气可以分成聚气、行气等部分。炼气阶段的功法,以桩功和导引为主,并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各派的传承不同,但都有较完整的体系。如果自己盲修瞎练,会有出偏走火的危险。炼气日久,待到丹田气机充盈,会有河车初动的景象。此时,营卫之气会沿着任督自动巡行。此种现象被称为血河车或经络周天。这是气脉通畅、炼气有成的效验。身体上的气脉不调和,就坐不住,心性也很难清净。气机充盈是神能凝住的基础。
三、凝神、气通周天是炼气阶段的一个里程碑。此时,气虽足,而神未全,坎离尚不能完全相交,还需凝神的功夫。“凝神之要,莫先于澄神;澄神之要,莫先于遣欲”,《清静经》曰:“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寂灭情缘,去除妄想、杂念是凝神阶段的第一要务。功夫下手全在“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入静之初,可以配合数息,先以心依息,继而息依心,最后心息相依,杂念由多变少,心地逐渐澄清。除了练功,日常生活中也要少私寡欲,时时返观内照,应物不迷。久而久之,息自调,气自生,神自凝。腹式呼吸会自然形成。
四、神气相交、此阶段是筑基的核心。《翠虚篇》曰:“昔日逢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到此阶段,心已较为清净,神已初步凝聚,丹田气机充盈,可以开始凝神入气穴的功夫。凝神者,收已清净之心而入其内也。气穴者,玄关一窍也。名为玄关,亦非玄关。真玄关不在身内不在身外,机发则露,机息则隐。功夫入手,收清净之神入气穴之内,神光下照,勿忘勿助,守其自然。久而久之,神气相交,打成一片。心如果不守窍,虽然息能出入,而神不注,玄关不能开。心守而气不贯,玄关也不能开。必息息归根,气聚不散,神气相交、相抱,融为一体。以神定气盈,充满丹田,玄关才能打开。神抱住气,意系于息,守其清净自然,勿忘勿助,息活泼而心自在。
五、调yao产yao、
这是筑基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身四大皆属阴,唯先天一点真阳,后天返还先天,全凭于此。只有坎离相交,后天阴阳完全相合,真阳种子方能显现。坎离交媾,火盛则燥,水多则滥。火之燥,水之滥,不可以不调匀。神气相交、相恋,顺其清净自然,以默以柔,绵绵密密,用之不辍。久而久之,忽有神息相忘,神气融合,虚极静笃之中,恍然阳生,人如醉矣。此为一阳来复之景,至此,筑基功成在即。期间伴有活子时发生,须分清水源之清浊,yao物之老嫩,又有火候之运用。临炉采yao,不能有丝毫杂念私欲,全凭前期炼己之功。其中玄妙甚多,学者不得真诀,万不可私自乱猜。
筑基的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虽然分成五步,但功法上又相辅相成,交相呼应。撑筋拔骨要配合气血运行,筋骨被气血滋润,自然会变柔软;桩功炼气,若没有正确的形体结构基础,气机运行不能顺畅。同样地,没有清净的心性,气脉不会调和;反之,气脉不调和,神也难以凝聚。炼己之功,更是一日不可荒废。丹道注重功夫和行证,功夫全在实炼。炼心、炼体、炼性、炼精、炼气、炼神,总归要炼。炼有还无,炼无生有。一步步须跟脚点地,一层层须身体力行。每一步有每一步的功夫,每一步有每一步的效验。言难者,皆怠于实炼也。古人云: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修。
(4-2)练气详解
道家修炼分为四个层次:百日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除此之外,还有炼虚合道一层,但因为还虚必然会合道,因此一般不讲也可。
百日筑基的概念
百日筑基是第一个阶段,是对身体机能加以修复、补益,以达到精气神充足的过程。“百日”是一个约数,相对于后面的十月怀胎(炼精化气)、三年哺乳(炼气化神)和九年面壁(炼神还虚)而言。虽然名为百日,但实际上筑基几十年的人也很多。
在明清之前的丹经中,筑基的地位并不突出。那时的丹道修习者多是万里挑一,基础非常好,筑基也容易。后来随着丹道的传播日益广泛,不同修习者的基础差距很大,筑基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更进一步细化成多个子阶段。
筑基的细分阶段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有小三候之说:“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在功夫上,筑基阶段可以划分为:外炼筋骨,内炼脏腑,聚气行气,调息凝神,神入气穴,调yao产yao等阶段。各门各派针对不同的阶段,都有相应的训练功法。除此之外,炼己之功贯穿始终,更是一日不可懈怠。筑基炼己,是两个部分,筑基更偏向于命功,炼己更偏向于性功,这也体现了道家炼养的性命双修原则。
筑基的成功标志
百日筑基的功夫是以积精累气、祛病强身为起点,以一阳来复、玄关窍开、联通先天为终点。一阳来复,外yao发生是筑基成功的标志。严格来讲,筑基阶段只是打一个基础,所修所炼的只能算是武功和气功。筑基之后的炼精化气开始,才属于先天道功阶段,也是真正的丹道功夫的开始。能否连通先天道境,是道家修炼中仙与凡的分水岭,是进入真正先天修炼的开始。
筑基的意义
筑基是丹道功夫的基础,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虽然是基础,但实际上却是最难走的一段。真正到了炼精化气阶段,反而方法单一、效验明确,走起来会更顺畅。丹道中有“初学艰难后坦途”的说法。因此,对于多数修行者来说,筑基才是最难和最重要的一步。筑基阶段的很多功夫,都是用来祛病强身、修补身心的。除了作为丹道的基础,其中的很多功法也适合普通人用来强身健体、养生祛病。因此,筑基对普通人也很有现实意义。
(5)何为一阳来复,玄关窍开?
在丹道中,筑基阶段的终点是一阳来复,玄关窍开。一阳来复出自《周易》卦象,是指阴尽阳生之象,对应的节气是冬至。每年到了冬至,阴气尽,而阳气开始复生。筑基中,阴尽阳生是代表什么呢?
丹道中一阳来复的含义
在丹道理论中,有后天和先天之别。后天都是有形有质、必然朽坏的,属于阴;先天是无形无相、周行不殆的,属于阳。丹道修行,本质是一个后天返还先天的过程。人的一身四大皆属于阴,唯有先天一点真阳种子,要想返根复命,成真得道,全籍于此。因此,在筑基阶段,用一阳来复、阴尽阳生,来比喻后天阴尽而先天真阳显现的时机。在具体功夫上,是指在筑基后段,坎离完全相交,神气完全相抱,后天阴阳完全相合,后天炼尽,先天真阳显现的时刻。
一阳来复和玄关窍开
一阳来复和玄关窍开有什么关系呢?丹道中,玄关一窍是指联通先天与后天的通道和枢纽。后天返还先天,必须经过这一窍;先天的显现,也必然通过这一窍。因此,一阳来复,先天真阳显现之时,也就是玄关窍开、联通先天之际。能否连通先天道境,是道家修行中xian与凡的分水岭。此后的修行才算真正的丹道功夫,此前的功夫都是在打基础。所以,一阳来复、玄关窍开意味着基础已经打好,筑基成功。
一阳来复的证验
在筑基阶段,“一阳来复”的证验是
活子时发生和产外yao。神气相交、相恋,完全打成一片,用功不辍。在某一刻,忽然出现短暂的气住脉停和身心陨落现象。接着虚极静笃之中,会有一觉而动,其间伴有丹田、两肾火炽,痒生毛窍,外阳无欲而举等现象发生。这些都是“一阳来复”,活子时发生的效验。“活子时”前面加了一个“活”字,是因为发生的时间并不固定,需要等待身体内具体景象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一阳来复”或“活子时”等,是功夫练到之后,自然会发生的现象。不能把结果效验当做入手的功夫,整天主动去寻找或臆想;更不能功夫火候还没到,就急于求成。有人错误认取活子时,无yao而采或不分水源清浊。这样的结果是轻则伤身,重则伤命。丹道筑基是渐修之法,功夫上环环相扣。学者要打好基本功,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功夫到了,所有景象都会不找自来。
(6)筑基之炼体详解
筑基中的炼体和健身房里的健身有很大的区别。炼体并不追求肌肉和力量。相反,很多修为很高的高道表面看上去都有些消瘦。炼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力,让人体作为一个强健的整体,焕发生机。
身体机能强劲的人,免疫力强不容易生病,气血充盈不易疲劳,身心舒适情绪稳定,活力充沛欲望反而很少。这些不单单是肌肉和力量大小的问题。相比于常见的健身运动,筑基炼体要更深入、更复杂,方法也更系统、完备。
筑基炼体可以分成内、外两个部分:外炼筋骨和内炼脏fu。
中yi认为:筋长则寿长,筋长则关节窍开,无阻滞。当身体筋骨撑拔时,内部空间打开,气血运行顺畅,滋养全身各处,生命体征自然增加。古有骨正筋柔,气血自流之说。与此同时,人体脏fu的阴阳调和也是健康长寿的基础。消化吸收、生化气血、调畅气机都依赖脏fu功能的运转。因此,炼体要内外两个方面协同锻炼。
在筑基阶段,人体气机需要由外至内逐层打通,内外气机连贯,气脉才能完全通畅。炼体是一个由筋骨到脏fu,由外至内,气机全面贯通的过程。与筋骨不同,脏fu无法通过抻拔来锻炼,需要通过外力引动内力进行间接锻炼。八段锦、五禽戏、傅山养生功等有专门针对各个脏fu的锻炼和按摩功法。这些可以作为炼体內炼的入手方法。
炼体是炼气的基础。炼体是在为炼气铺路,只有把路修得平坦、笔直,道路上的车辆才能够跑得顺畅。人体的气脉就像一条条水管,如果有折叠或弯曲,就算加大水压,也很难通过。只有在筋骨撑拔,骨正筋柔,内外贯穿的情况下,气血才能流畅无阻。有些人在站桩或打坐时容易上火,除了意念过重外,多数原因是身体基础不够。筋骨没有撑拔开,内外气机不贯通,气机运行会受阻。在站桩加强气机运行时,气机就容易跑偏走火,这就像水管还没有展平就加大水压,结果很容易爆裂。
各类筑基功法的第一步,都是调整身形结构,调和内外。因为只有在身形结构正确,内外贯通的基础上,气机才能产生和流畅自如。要炼好气,先炼好体,把身体打造成一个良好的容器,才能容纳更强劲的气机。初修者应从炼体开始,是最为稳妥的方法。
(7)如何对峙情欲?
思虑愁恼,其耗炁也,如露鼎中之炁”。人的思虑烦恼和逐色逐欲会消耗先天精炁,其中以男女之欲消耗最大。在《道言浅近说》中,积精累气为三候之首,排在开关展窍之前。在筑基阶段,开源补回精气神三宝,节流减少耗散,是第一要务。然而,对峙欲望问题,如同大禹治水,不能仅仅靠堵。一味地压抑本性,只会导致更大的反弹和泛滥。我们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系统的方法,由浅入深逐步转化。
在筑基阶段,欲的转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阶清心寡欲、外息诸缘,减少耗散。中阶炼养内三宝,收摄稳固。高阶升起内在喜乐,升华转化。三个阶段的功夫,步步为营,稳步前进。随着功夫的精进,烦恼和欲会逐步由多变少,再由少变无。欲望犹如洪水,堵塞只会导致决堤水漫。如果开辟一条新渠,把水引走,不仅能安定水患,还能变害为利,为己所用。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讲解这三个阶段。
一、外息诸缘
对待欲望问题,下手之初,当以清心寡欲,收回心神,减少外在感官刺激为主。《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感官刺激会激发和强化我们的内在欲望。在筑基初期,应该远离声色犬马以及欲望重的人群,远离情色画面和靡靡之音。多去接触自然,多看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些能够激发我们的浩然之气。
饮食上当以清淡为主,忌油甘厚腻和洋葱、韭菜等刺激性食物,这些会导致情志亢奋,气血翻腾。作息时间要规律,不熬夜,少刷手机。减少外三宝的耗散,精气神自然渐渐充足。除了减少外部环境的负面刺激,生活也要学会做减法,梳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由繁返简。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初步调理我们紊乱的气机,澄清心地。我们的欲望会逐渐由多变少,精气神则越来越足。在这个阶段,欲需求不能靠憋。起心动念,即已落于后天,手揉指按也无济于事,要合理的释放。欲的转化非一朝一夕,需要立足长远,循序渐进。
二、内炼固摄
在第一阶段,通过清心寡欲,常闭外三宝,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情欲,初步补充精气神,是欲望转化的基础。第二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外练筋骨、调和内外、炼气行气等功夫,锻炼身体,疏通淤堵,弥补亏虚,充盈气血。
人的气血越足,越沉得住气;反之,气血越虚,则收摄不住,且容易烦躁。如果气血充盈、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那么身体就会健康平衡。身体舒适、心情愉悦,人的各类烦恼和欲望会自然减少。所谓精满不思淫,就是这个道理。
精气越足,各类欲望反而越少。当精气神不足,萎靡困乏时,只想躺在床上刷手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当精气神充足,朝气蓬勃时,就会想出去运动,想迎接挑战。由此可见,欲望多的根本原因还是精气神不足,收摄能力不够。在这个阶段,通过各类动功和静功相结合,调和内外,打通气脉,精气神会越来越充足,各类欲望会逐渐变少。精气饱满之后,生活中精气走泄的问题也会自然减少、消失。
三、内乐升起
随着功夫日久,精气神不断充足,会生起一种内在的喜乐。佛家称之为法喜,又称内触妙乐。此种喜乐发自本心、先天,清净自然、广博无限。《四百字》中有:“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合”,《敲爻歌》中有:“到此乡,非常客,姹女婴儿生喜乐”等,都是真正的境界,不是比喻。
只有当精气神充足时,内在喜乐才能生起,其乐非七情六欲所能比。人的男女之乐与之相比,犹如孩童游戏。功夫至此,虽有极乐,千万不可着在上面,否则落入心魔,修行之路功亏一篑。
法喜之乐不能执着,却可以利用。先天精炁如同河渠中的水,欲和内在之乐如同两个支流。一个支流水多了,另一支流水就变少,甚至会枯竭。欲的能量已是落于后天,不能转化,但可以在其源头截流改道。功夫至此,种种欲已由多变少,以至于无。精炁能量的完全炼化,要在练经化气完成后,精皆化炁,阳关方能自闭。欲望转化的三个阶段,是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功夫到了,自然会有相应的效验和结果。
(8)筑基炼己,何为炼己?
性与命
《灵源大道歌》中写道“神是性兮气是命”。就人身而言,性、命是神和气,是心性和气脉,更通俗地讲就是精神和肉体。在人身之外,性命则涵盖天地:性是指一切规律,命是指一切现象。在后天而言,性命是坎离,是水火;在先天而言,性命是乾坤,是金木。
筑基炼己
在具体的功夫上,筑基炼己,炼己筑基。筑基偏向于命功,炼己偏向于性功。道家修行主张性命双修原则,认为身、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提倡修行应该从身、心同步入手,不可偏废一边。《敲爻歌》中有“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之说。气脉不调和,心性很难清净。反之,没有清净的心性,气脉也难调和。筑基炼己,合起来就是讲性命两个方面要齐头并进。
炼己最难
我们平常所练的各种功法,多数都属于筑基的命功一类。命功功法有为有作,尚且有法可依,反而容易。炼己之功却是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命功功法一天练几个小时可以休息,而炼己之功却一刻不能懈怠。《修真九要》中有云:“还dan最易,炼己至难,若不炼己而欲还dan,万无是理”,可见炼己之功才是修行中最难的。
炼己的形式
在筑基阶段,炼己之功贯穿始终。日常应物、为人做事,时刻都要返观内照,升起正知正见,应物而不迷于物。炼己之功具体有哪些呢?少贪无爱,炼己也;苦己利人,炼己也;脚踏实地,步步出力,炼己也;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炼己也;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炼己也。总之都以无己为归着。炼到无己,后天退去,先天真阳复来。
炼己的意义
筑基功夫越到后期,炼己的重要性就越显著。一阳来复外yao发生,临炉采yao之时,须分清水源之清浊,yao物之老嫩。凡念虑存想,知见睹闻,皆属后天,为浊源,不可用。无念无虑,不识不知之时,属先天,为可用的清源之水。此间不能有丝毫杂念,全凭前期炼己之功。如果前期炼己不纯,心性修为不够,筑基成功是万无可能的。
(9)周天功夫详解
谈到周天问题,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大、小周天。在丹道中,大、小周天的概念广为人知。但实际上,周天的概念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明清之前的丹经中,多使用河车一词表述相关问题。然而,不论是周天还是河车,其所代表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升降往复,不断循环之意。
在丹道的筑基阶段,最重要的周天是任督循环。从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谷道、沿督脉过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升上泥丸,下鹊桥,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周天是丹道中的一种重要功夫。
在气功、武术中,周天的含义与丹道完全不同。在气功中,小周天是指通任督二脉,大周天是指通全身气脉。气功中的通,一般是指气通周天,甚至有些只是意念通。网上流传的七日通小周天,一个月通大周天之说,多出于此类。而在丹道中,这些功夫连筑基阶段,还没达到。所以,大小周天的概念,经常被混淆和滥用,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惑。
为避免混淆,我们更具体的流程名词代替大和小。在筑基阶段,根据任督循环的深浅不同,以及有无yao物等,可以分成三种周天:意念周天、经络周天和yao物周天。
一、意念周天。意念周天是用意念去想或导引,沿着任督路径转圈。神为火,关注哪里,自然会发热,聚气。人体经络复杂,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如果自然气机未到,强行导引,或走了不该走的路线,很容易走火。虽然,有些功法中也有意念导引,那是在有完整传承体系的前提下。使用导引也是在特定的阶段和功夫基础之上。对普通人来说,意念导引隐患较大,应以清静自然为佳。
二、经络周天,也称气通周天或血河车。当丹田气机充盈后,会出现大河涨水小河满的现象,后天营卫之气会沿着任督自动循行。《玄机直讲》中写道:“自然真炁熏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绛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但炁至而神未全,非真动也,不可理他”。这描绘的便是气通周天的景象。这些是在精气充足,气脉通畅,功夫到时都会自然发生的效验,不需任何意念引导。
三、yao物周天,也称丹道周天或小河车。筑基后期阶段,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炁畅。真炁混合,自有一阵回风上冲百脉,是为河车真动的景象。当一阳来复、外yao发生后,可行采封炼止、河车搬运的功夫。此时任督中运行的是先天精气。这已经是炼精化气的功夫了。
筑基阶段涉及到的三种周天,虽然都沿着任督循环,但循环的深浅有所不同。周天循环依次加深,由表皮至脊髓,乃至更深层。其次,循环中的物质也不相同。意念周天,用的是后天凡火。经络周天,运行的是熏蒸的营卫之气。yao物周天,运行的是先天精气。因为yao物周天发生时,已经是筑基结束,因此经络周天才是筑基阶段最重要的周天功夫。
(10)炼气详解
道家修炼重在先天。炼气也以先天之炁为主。《金dan四百字》中讲:“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指明了炼气的根本所在。但在筑基阶段,后天仍有亏缺,先天难以显现,不能从先天直接入手。筑基炼气虽以先天之气为重,却要从后天之气入手。《乐育堂语录中》写道:“后天气足,先天之气始生”“后天气旺,先天元气自回于五宫之地”,“若不知保养后天,徒寻先天元气,如炊沙求饭,万不可得”。由此可见,后天气足、气旺是先天元气回归的重要前提。因此,筑基阶段的炼气功法,多以炼后天之气为核心。
炼气炼的是什么?概括而言,炼气所炼的是身体内在的生机和动力,具体表现为呼吸之气、营卫之气、水谷之气等。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后天之气就是新陈代谢、营养能量、免疫循环等功能的动力和强弱。炼体训练的是身体有形的各种机能,而炼气则训练身体内在无形的生机动力。炼体的目标是骨正筋柔、内外调和;炼气的目标则是气脉畅通,气血充盈,乃至丹田气机充足。
筑基炼气的具体功法主要是以桩功和导引为主。桩功聚气,加快周身气血运行,导引则开脉行气,运化气机。炼气初期可能会出现梢节麻等现象,这是因为气血不充盈、不通畅所致。继续用功,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冷热疼胀、电流感、蚁行感等身体反应,这些是气机冲击表层淤堵,排寒排湿等过程。随着炼气功夫加深,气感会逐步增强。一些身体上的老毛bing可能会加重,出现流鼻涕、打嗝、乏力犯困等现象,这被称为气冲bing灶阶段。这是气血运行加速、冲击深层淤堵、翻bing和修复身体的过程。随着练功日久,气血充盈,这些现象都会逐渐消失。
桩功炼气的要领,是清静自然。炼气阶段的导引,也不是刻意的意念导引,而是在正确的身体结构,清净自然的意念基础上,利用动作姿势产生的势能导引。在炼气阶段,最忌攀缘和着意。人体气脉有着独特的循环路径。一些初学者在站桩或行气的过程中,急于求成,用意念导引或盲目守窍。这样一来,经脉中的气血运行很容易偏离正常路径,导致走火。走火乱气会损伤经脉和人体机能。如果在练功中意念无处安放,可以轻轻观照脐内或安放在整体动作上,勿忘勿助,守其自然。久而久之,功夫和火候到了,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
有正统传承的体系,都不会通过意念导引的方式来通经脉。因为意念导引属于识神主导的后天功法。只有当后天识神退去,主观的意念干涉消失后,先天机制才会被激活。无需意念干涉,身中的气机会自己找路线,冲击淤堵,自动修复人体机能,慢慢通透全身。这样经脉通得才彻底。这样炼气才更稳妥。
当丹田气机充足,意念初步清净,气脉内外贯通之时,会出现营卫之气会沿着任督自动循行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经络周天或血河车。这是筑基炼气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炼气有成的效验。在气血充盈,功夫到时会自然地发生,切不可用意干涉。河车初动,并非真动,此时,气虽至而神未全。若想河车真动,还需调息凝神的功夫。
当气脉不通、气堵淤结时,人很难清净。当气血畅通,身心舒适,杂念自然会减少,不求静而静自来。气脉上的成就,是进一步静心凝神的基础。心性上的问题,从气脉入手,反而更方便解决。这正是道家性命双修的玄妙之处。
(11)练功的六大禁忌
在筑基过程中,练功的内外条件是有讲究的。内在条件是指身体状态,外在条件是指外部环境。无论是练习哪一派的何种功法,有六个禁忌是都要遵守的,即外三不练和内三不练
外三不练
外三不练是指三种特殊的环境,不适合练功。这三种情况分别是:大寒大暑不练、天地灾害不练和有汗迎风不练。第一种情况,大寒大暑。常言道,大寒伤肌,大热消髓。太冷或太热时练功容易伤身。对于功夫不深的初学者,身体调节能力不强,更要注意。第二种情况,在天地灾害,如狂风、暴雨、打雷闪电、骤冷、突热等极端天气,都不适合练功。特别是在雷雨天,千万不要站桩或打坐,容易对心智造成伤害。第三种情况很容易被忽视。古语有云:避风如避箭。无论是动功还是站桩,练功时我们体表循环加快,毛孔扩张,会出很多汗。如果此时被风吹,毛孔急速收缩,会导致气机淤堵。尤其是站桩,一定要找一个无风或者微风的地方。出汗后,不要长时间穿着湿衣服,应该及时更换。“居善地,动善时”,练功环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内三不练
除了外在环境的要求,也要注意自身状态。内三不练是指三种状态下,不适合练功。这三种状态分别是:男女房事之后不练,过饥过饱不练,大悲大喜不练。第一种情况,夫妻房事之后,身体处于一种比较虚的状态,不宜马上练功。如果练功,最少要等8小时之后,充分休息恢复才可以。第二种情况,过饥或过饱练功会伤身。饥饱上座都容易出问题。吃饭后40分钟内不要练功。每次收功后15分钟内不宜饮水或吃东西。第三种情况,大悲或大喜都不适合练功,特别是做静功,如站桩和打坐等。在入静的状态下,所有的情绪会被放大多倍。此时最好先把事情处理完,或用其他方法排解情绪,等情绪疏解后再进行练习,才更稳妥。
正确的练功方法对于健康至关重要。违反炼功禁忌,轻则达不到练功效果,重则造成身体伤害。这六大禁忌需要时刻牢记。
(12)筑基功夫完整解析
在上一章节中,我们讲述了百日筑基的完整流程,包括炼体、炼气、调息凝神、神气相交、调yao产yao等五个阶段。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筑基功夫或说丹道功夫是浑然一体的,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方便。有些人对筑基的次第和原理不清楚,认为筑基就是打坐,开始练功就想入静守虚。还有一些人,气脉和周天还没通畅,微阳初bo就想采yao。这样盲修瞎练的人不在少数,不但难以取得成效,时间久了还会伤身。
因此,我们需要把筑基划分成明确的阶段,以便大家能够对筑基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虽然筑基的各个阶段可以分开理解,但功法修习中必须要综合运用。五个阶段并非相互独立毫不相干,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整体。
首先,筑基各阶段的功夫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筑基的终点,即阳生yao产的前提是神气完全相融,打成一片,因此坎离交gou、神气交融是前提。神气完全相抱,需要有神全、气足的基础,因此气脉和凝神的功夫必须精进。而气机顺畅和意念清净,需要有身体上的筋骨坚实,内外调和做基础。筑基功夫是一个前后关联密切的整体。功夫修炼,要按照次序循序渐进,整个过程才能顺畅。
其次,筑基过程中,各种功夫上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神入气穴、心息相依等功夫是由浅至深,由微至著逐渐形成的。气穴的稳定需要丹田气足、神气交融逐渐显露。心息相依需要息抱住心,心摄住息,逐步逐层相合。所有的功夫都有一个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过程。
此外,五个阶段的功夫在具体练习时,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练习撑筋拔骨时,要配合气血运行。当筋骨被气血滋润,自然会变得柔软,撑拔会更容易。在用桩功炼气时,只有筋骨坚实、骨正筋柔,桩架才能稳固。形体结构正确了,气机运行才能顺畅。同样地,清净的心性是气脉能够调和的前提;反之,气脉调和、身心舒畅,杂念自然减少,调息凝神也更容易。
有些人在练习动功或做拉伸时,气血还没有到位就生拉硬拽,这样就很容易受伤。或者意念不清净、心事重重,这样练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练习桩功时也是一样,如果形体结构不正确,气机就无法通过,意念不清净,气机就会紊乱。
无论炼体、炼气还是调息凝神,都要做到形气意三元合一,即正确的形体结构,顺畅的气机运行和自然清净的意念。以形顺气,以气凝神。反过来,再以意领气,以气带形。每个动作,每步功夫都要做到形气意三元合一,不沾不脱,不即不离,勿忘勿助。有人练了十几年太极拳,却只练了个形体动作,气和意都没到。这相当于练了十几年的广播体操。虽然也有健身功效,但没发挥功夫的精髓。
百日筑基划分成五个阶段,是为了突出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功法上不能分割开来。在具体修习过程中,无论哪个阶段的功夫,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由浅入深,融合形、气、意三个层面。功法练习的流程,不能按照阶段划分生搬硬套,而要融合成有机的整体。
(13)详解玄关一窍
道门传授,以xuan关一窍最秘。张紫阳有诗云:“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又云“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也”,可见xuan关一窍并非凡物,更不是人体具体窍位。由于没有类似之物可以进行比较,因此很难直观地理解。元关问题之所以隐秘,并非有意隐瞒,而是因为太过抽象难以表述清楚。
然而,在丹道修行中,xuan关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道言浅近说》中指出:“修炼不知xuan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入暗室一般”,《乐育堂语录》中也提到:“xuan关一窍,是修士第一要务” ,xuan关一窍是道家修行中无法绕过的一关。可以说,生死之分、圣凡之别,全在此一窍。
那么元关到底是什么?它又在哪里呢?最直白的解释是,元关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通道,也是先天和后天转化的枢纽。在道家修行中,有“两个天地,四个阴阳”的说法。其中,“两个天地”是指先天和后天。《悟元汇宗》解释道:“先天阴阳以气言,后天阴阳以质言。” 先天的特点是无形无相,如气一般;后天的特点则是有形有质。因此,元关一窍正是无形无相和有形有质之间的转换和过渡。它既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而是有无之间的过渡和转化,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
道家修行的终极目标是从后天中返还先天。后天的有形必定会朽坏,唯有先天无相,才能周而复始。而元关是先天与后天的交界,是xian凡的分水岭。后天返还先天,必须经过这一窍。在丹道中,xuan关窍开是dan道功夫的真正起点,也是百日筑基阶段的成功标志。
更具体地讲,元关有多个层次。在天地宇宙而言,《老子》中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其中的玄牝即是xuan关,意为整个有形宇宙的起源,是无形之道体生化出有形之万有的通道。在修行境界而言,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虚无并非宇宙空间,而是指先天。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神气完全相融,xuan关显现。在虚极静笃之中一觉而动,如大梦方醒,见得本来面目。在人身而言,《玄机口诀》中说:“此窍在心下肾上,正中一点虚空处,前对脐轮后对肾。”xuan关一窍可以在人体中显化和起用。然而,以黄庭、气穴、丹田为窍,就是死窍。只有凝神聚气现出其中,机发则显机息则隐,功到机现时至神和,才是活窍。
xuan关一窍玄之又玄,不在身内不在身外,既在身内又在身外。它不是人体具体部位,所以不在身内;它不是空间中的点位,所以不在身外。但是当功夫到时,它能在人体窍位显化和起用,所以又在身内。它是虚无道体演化万物的转换机枢,因此无处不在;
对于修行者而言,理解xuan关的奥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修行,但是,要真正领悟并开启这一窍,就必须在功夫上不断精进。如果只停留在理上,则如镜中花水中月,终究是一场空而已。
(14)内景详解
古人有云,“功夫在法身上做,效验在色身上见”。所谓fa身用功,是指道家修炼中强调先天。而肉身上的功夫并非最终目的,而是借由有形的假(即se身)修行无形的真(即fa身)。无形之fa身才是用功的真正目标。而所谓se身效验,指的则是先天无相,不可琢磨,需要se身上的效验来印证。dan道功夫是一种渐进式的修行方法,每一步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效验。se身效验就如同路标一般,能够在不同阶段提供指引,让修行之路方向明确、走得稳健。
以fa身为用功目标,以se身为效验指示。这是dan道功夫的玄妙之处。然而,有些人颠倒因果,本末倒置。把se身效验当做功夫,迷在种种内景当中,偏离正道。更有甚者,把效验内景当做神通,贪玄求妙,向人炫耀,落入魔道而不自知。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内景和效验在练功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认知。
在dan道功夫不同阶段,我们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身体和心理体验以及内在景观。有些是正常的,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功夫进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但也有一些是由于方法不当而产生的幻觉,这些幻象成为修行之路上的障碍。
首先,讲一讲正常的效验。《金华宗旨》中提到了打坐中的三种效验。第一种是“神在谷中,闻人说话,如隔理许,一一明了”。第二种是“虚室生白,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眼觅身,无从觅视”。第三种是“神归天顶,肉身氤氲,如棉如玉,腾腾上浮”。此外,产生小yao时有阳光一现的效验,阳光二现是炼精化气止火的征兆,阳光三现是大yao发生的征兆。这些效验是功夫到了一定阶段,精气神达到充足凝聚后,在身上自然产生的生理体验。这些效验只是指路牌,反应了内在功夫的程度,不是功夫的目的,更不是shen通异能。修行者要时刻牢记,后天肉身效验是指示,先天fa身才是功夫。
其次,我们来谈谈各种幻觉。在站桩和打坐的过程中,有些人喜欢闭眼。当人处于静止状态一段时间后,心灵的造梦能力就会被启动。不同于睡眠状态,此时意识还处于清醒状态,所以感觉非常清晰。有些人会看到山河大地、地狱天堂、金色光球等等。但是,这些都只是心灵的幻象,本质上与梦相同。还有些人看了丹经,着于表面现象,在打坐中见到龙虎铅汞、黄牙白雪,以为获得了修行成就。然而实际上,这些是读经之后产生了向往和预期,在心灵攀缘作用下产生的幻象而已。白玉蟾讲:“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丹书描述与日常经验较远,所以借助种种形象来比喻和启迪,并非真有其物。如果把这些有形的内景幻象当作是成就和功夫,不仅对修行无益,反而会误入歧途。如果长期沉迷于幻象中,轻则修行停滞不前,重则有入魔的风险。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一种特殊的效验:光感。有些人在静坐时会看到眼前有白光或五彩光。这是精气神初步凝聚的一种生理体验,可以称为初步的性光。初步的性光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行成就,表明这个人的精气神已经很充足。但如果认为看到光就是明心见性,那就错了。如果执着于寻找这种光感,那就偏离了正道。明心见性,见得本性光明本是一种比喻。真正的性光是比喻自性的光明圆满,见得本性如见光明,驱散妄想、执着的无明黑暗,并非物理和生理上的光感。《金华宗旨》中讲:“若见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可见无论是初步性光还是真正的明心见性,都不是识神着意的结果,不能落于后天,更不能贪恋。
无论修哪种功夫,se身上的体验和内在景观都不能成为追求的目标。修行需要脚踏实地,不能投机取巧,更不能有追求神通异能的忘心。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借假修真是借助有形的假,来寻找那个无形的真,而不能把假当成了真。凡是有形有相、有声有色的,皆已落入后天,是假的,我们只可借助,绝不能贪恋。
(15)如何守窍
守窍是道家修行的一个基本方法,即内守身体某一穴位或虚空。若运用得当,可以给修行带来很大助益。但是,有些初修者不得要领,盲目守窍也会造成出偏伤身。守窍出偏是实修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守窍问题有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从根本上讲,守窍是一种摄心系念之法,收散乱之心,止于一处,寂然不动。因此守窍功夫一般在静功中用的较多。真正的守窍,是在气足神全气穴显现以后,收清净之心入其内,即凝神入气穴的功夫。所守之窍亦非凡窍,守窍以无窍为窍,以不守为守。无论哪种守窍,最终都要以神入气穴为归途。但在功夫没有到达这一步时,守窍的下手功夫,我们也需要了解。
在筑基初期,心神还不能清净,意念多为后天凡火。识神凡火照到哪里就会生燥生热,此时守窍很容易意念过重,轻则扰乱气机,重则走火出偏。在这个阶段,应以清静自然为主,不宜守窍。如果意念无处安放,可以把意念照在全身或身体梢节上,也可以把意念轻轻安放于脐内。在意念相对清净,神初步凝聚之后,再依据不同目的,做守窍的功夫。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各个穴位的不同用途。
一、守上丹田
守上丹田有快速凝神的作用,容易见到光景,也有一定的开悟开慧的效果。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有很大风险。因为意守上窍会导致阳气上充血液上升,而头部结构精微毛细血管丰富,很容易造成脑部充血甚至脑溢血,特别对于有高血压的人,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在没有师傅指导的情况下,颈部以上都不建议去守。
二、守中丹田
中丹田处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内。女丹功法与男丹功法略有不同。女子功法下手,以守中丹田为主。在守中丹田的基础上,配合其他功法一起,可以起到补足中气的作用。修行过程中,将意念轻轻安放在此处,做个收心的定准即可。
三、守下丹田
下丹田是多数修行者的功夫下手之处,也是最为稳妥的一窍。在守窍过程中,不要意念太过重,轻轻观照即可。守窍时,不要预设目标,更不要贪恋效验。身体出现的发凉发热、跳动气窜等现象,保持勿忘勿助,知而不守。功夫到时一切效验都会自然发生。
四、守涌泉穴
涌泉穴在脚心稍前的凹陷处。守涌泉穴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功效。有些人站桩时容易上火,可以在练功时守这一窍来清火去热。但对于火力不足,血压偏低的人,就不适合守涌泉穴了。
除此之外,还有守气海、守命门等等,种类繁多,这里不一一介绍。总之,守窍之法的运用,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且不同窍位的用法和禁忌也不尽相同。学者要清晰地理解守窍的原理和功法要领,并且要在过来人指导下进行,才比较稳妥。
(16)修行中各类心态问题辨析
在筑基过程中,除了命功上的精进,炼己之功更是一日不可间断。性和命如同两条腿走路,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一边。在筑基用功的不同阶段,修行者常会遇到一些心态问题,例如用意过度、攀缘生幻、贪着效验、心生魔障等。如果不对这些心态问题有清晰的认知,并合理地对峙,将会成为修行之路上的阻碍。因此,接下来我们对几种典型的心态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对峙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用意过度,不能安住当下
丹道修行和日常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不用之用。日常学习会强调目标,分解目标,然后不断朝目标努力。但这种模式在dan道用功中却行不通。特别是在练功中,如果事先设定许多目标,比如练功的时间、想要达到的状态或感受等,反而会给练功制造障碍。有了这些预设的念头,身心很难放松下来,人会不自觉变得紧张。例如有人站桩设定时间,用闹钟定时,每隔几分钟就看一眼时间,总担心闹钟响或想知道站了多久。这种状态下,桩功的松沉要领就实现不了。再比如,有人炼气时,总想着要以丹田发热为目标,不自觉会想:怎么还不发热?什么时候才会发热?这样反而会干扰丹田聚气效果。
何为不用之用?不用是指不用识神。只有识神退去先天机制才能激发。不用反而能成就更大的用处。。在练功时,我们要放下预设目标,安住于当下,安住于动作本身,减少后天造作,保持清静自然的心态。每退一分后天之用,便能进一分先天之功。越用意追求目标,反而偏离越远。
二、攀缘生幻,迷而不知
许多初学者非常好奇关于练功内景效验的问题,比如气感是什么样子,周天通了什么感觉,气穴显现什么觉受等等。然而,有经验的老师一般是不会直接回答的。因为人一旦有了预期景象,会不自觉产生心理暗示,刻意寻求这些效验。在心神的攀缘作用下,非常容易生出虚幻的感觉。就像一个人被误诊为绝症,会感觉身体每天都在剧痛,四肢无力。但是当他得知真相,发现自己并没有生病,可能所有的症状会立刻消失。这就是自我暗示的力量。有人攀缘生幻,以为出了成就,自骄自傲,实际已入魔而不自知。
在修行的过程中,随着修行的不断深入,相应的效验会自然地出现。当效验自然发生后,我们可以找老师或前辈做个印证,才更加稳妥。在修行时,我们应该将这些效验看作是旅途中的风景,不必过分关注,更不要刻意去寻找。如果我们不主动寻找,那么好的效验会自然地出现,而刻意寻找反而会导致虚假的感受出现,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阻碍。
三、贪玄求妙,迷恋内景效验
在练功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一些日常体会不到的觉受,例如气机发动、身体消失、见光见白等等。在静功的练习过程中,有人喜欢闭眼,还会见到山河大地、仙界地府等各种内景。这些觉受,有的是练功的正常效验,有的是心神幻化。如果沉迷其中,心生喜悦,轻则误入歧途停滞不前,重则有入魔的风险。一些人还特意寻找各种景象,以此为神通异能,或暗自窃喜或向人炫耀。如果把修行的目标设定为修出神通异能,并认为神通就是各种内景效验,那么这已经偏离正道了。
功夫在fa身上修,效验在se身上见。我们要明白,色身上的内景效验不过是一个指路牌,并不是功夫本身。比如每日黎明,公鸡打鸣太阳升起。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太阳,而不是公鸡。崇拜公鸡那是非常愚蠢的。借假修真是借助有形的假,来寻无形的真,不能认假作真。在练功时,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景象,都只是起到一个提示作用。提示我们到了什么阶段,应该如何应对。内景效验不能作为用功和追求的目标。
人身难得,修行不易。命功的注意事项要遵守,种种心态问题更要小心应对。
(17)调息详解
调息是道家修行中的重要功夫,是凝神和入静的基础。一呼一吸为一息,调息即是调呼吸。从表面看,调息是在呼吸上用功,实际是通过呼吸来调和神与气,协调身与心。调息有多种方法,如数息法、听息法、观息法等。方法虽多,但无外乎都以心息相依为归宿。
调息的功夫讲究细长深匀。细者,有息出入而自不觉。长者,息出息入缓徐而长,一时一息亦不为久。深者,息息归脐息息及踵。匀者,自初息以至末息,匀称平和以达中和之境。除了以上“细长深匀”四字诀,调息又以腹式呼吸的形成,为功夫精进的效验。
需要注意的是,细长深匀和腹式呼吸是最终结果而非入手的方法。不能颠倒因果,本末倒置。调息不是简单地控制呼吸,而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用功方法,慢慢形成的。有几种常见的错误方法,如用力吸气憋气来使呼吸深慢,或通过吸肚子鼓肚子来练习腹式呼吸。这样不仅难以练出真功夫,反而会练出毛病。憋气很容易对肺部造成伤害。用意识控制来吸肚子和鼓肚子的腹式呼吸,在不用意念时就会消失。这样练不出真功夫,而且很容易上火。
调息的入手和目标并非是控制和干扰呼吸。呼吸的细长深匀,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乃至橐龠呼吸是在正确方法的前提下,长期用功自然形成的。例如,长期跑步的人心跳比普通人会慢,因为跑步增强了心肺功能。用功的目标和方法是跑步锻炼,而不是控制心跳频率。如果每天想着用意念控制心跳,这样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练出问题。调息也是如此。
呼吸的节奏实际上是情绪和身心状态的反应。当我们处于紧张或恐惧状态下时,我们会不自主地屏住呼吸;当危机过去,从紧张到松懈时,我们会不自主地长吁一口气。情绪低落时,我们会唉声叹气等等。调息是在协调内在状态,协调身心关系。我们难以入静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后天识神造作,妄加控制和干扰,致使身心不调,神气不合。调息就是通过呼吸间接影响和调和神与气。
调息入手的第一步是要去掉控制和束缚,让身体和呼吸回归自然状态。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下,我们的心神只需知而不守,安住在呼吸上,不加任何干扰,随着呼吸自然起伏。或行数息的功夫,或行随息的功夫。先以心依息,继而息依心,最后心息相依。心息相依的过程即是身与心、神与气逐步相合的过程。数息日久,杂念自然越来越少,呼吸也会变得越来越细长深匀,一切效验会自然发生。
调息时,注心在息,息息绵绵,若存若亡,若有若无,则息自虚凝,而心息自住。任运相依,而怡然寂照,最后而至身心俱泯,内外两忘,便自得定境。心住息住,气住脉住,心定息定,气定脉定。遍周身毛孔,息息出入,又息息若无,虚静凝寂,如如不动,便得入圣境。观心心无,依息息住,心无念自无,息住神自住。
(18)先修性还是先修命
道家修行体系中的性和命是指什么?《灵源大道歌》中写道“神是性兮气是命”。在人身而言,“性”和“命”指的是神和气,即心性和气脉,更通俗地讲就是精神和肉体。在人身之外,性命涵盖万物:性是指一切规律,命是指一切现象。在后天而言,性命是坎离,是水火;在先天而言,性命是乾坤,是金木。在具体的功夫上,炼己筑基分别是指性和命两个方面。筑基偏重于锤炼肉体,炼己则注重于提升精神境界。
在道家修行中,常常听到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之争。但实际上,这是人们的误解。性与命的先后,指的是成就而非练法。成就上有先后,练法上却不可分割。在功夫修行的过程中,心性和气脉必须是齐头并进的。性和命就如同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它们可以分开讲,但不能分开用,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
首先,杂念和情绪等心理问题,很多时候都是身体问题在心理上的反应。练功初期,心浮气躁,杂念纷飞,难以入静。这时从动功和气脉上入手,调节身体状态,心理状态自然会发生变化。比如,人在处于抑郁状态时,会有很多负面、极端的想法。如果直接从心理入手,与这些念头纠缠内耗,只会让自己感到疲惫不堪。此时可以去户外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做一些有氧运动,这些负面情绪和杂念自然就消失了。身体状态的改变带来心理状态的变化。心理问题从身体上入手,这是道家修行的诀窍。
此外,许多身体问题如气脉不畅、神气不合等,表面看是身体问题,实际上是心性和用意上的问题。例如,有些人练习站桩很长时间,结果身体变得越来越差,分析原因竟是用意过重。这些人在站桩时会执着于气脉的各种感受,无法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导致气机紊乱,气脉瘀滞不畅。还有一些内家拳高手,身体强壮却寿命不长,其根源也是未能过得了心性这一关。嗔怒难平,脾气暴躁,气脉上的功夫越高,情绪爆发带来的伤害反而越大。因此,身体和气脉上的功夫提高必须与心性上的修炼同步。
身体和心灵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修行应该从身心双方面入手,不可偏废一方。《敲爻歌》中有“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之说。筑基炼己,合起来就是讲性命两个方面应该齐头并进。身心一体,性命双修,道家修行的玄妙就在于此。
(19)凝神详解
在道家修行中,凝神与日常的注意力集中有所不同。注意力是指意识的指向和集中状态,而凝神则是一种无念无欲、无思无虑的定静状态。在道家体系中,念动即为后天,念寂即为先天。真正的凝神功夫是指后天识神与用意完全退去,无为无作而神凝,神不凝而自凝,是心神既然不动一灵独照的先天之境。
道家凝神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精进的过程。功夫上由浅至深,由粗到细可分成三个阶段:遣欲澄心,调息止念,凝神气穴。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每个阶段。
一、遣欲澄心:凝的反义词为散,不能凝是因为散。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的精气神被各种欲望所牵引,不断被消耗,因而不能凝聚。《不足歌》中描述了人无止境的欲望:有了衣食住所,又想要美貌妻子;有了骡马田地,又想要官职地位。无尽的欲望和贪求,带来无尽的烦恼。欲望越多,目标越多,精气神被分散和消耗得越多。动于中劳于外,以至内外俱伤。因此凝神功夫的第一步是遣欲。古人说:“凝神之要,莫先于澄神;澄神之要,莫先于遣欲”。我们要时时反观内照,减少妄想和对外物的贪求,日常生活少私寡欲,应物不迷。这样心神才能逐渐澄清,被分散和消耗的能量,才能慢慢回收和内聚。
二、调息止念:在遣欲澄心的基础上,心神初步清净。这时要进入到更细微的止念功夫。古语云:念动则神散,念寂则神凝。被念头带着跑,如同逐色逐欲一样,也是精气神被消耗,神不能凝的原因。在安静的状态下,我们会感觉到念头纷飞。其实这些念头一直都在,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被各种外物吸引,没有觉察到。我们的心就像猿猴,一刻不停,不是想一个事件,就是想一个东西。由甲想到乙,由丙想到丁,这就叫攀缘对峙念头,就需要把念头系在一处,锁住心猿意马。入静之法,自古以来无外乎置心一处,以一念代万念。其中,又以数息调息之法最为方便。数息随息,或从一到十,或按卦爻之数,不涩不滑,徐徐而数。调息之初,以心依息,继而息依心,功夫日久,念头会逐渐由多变少。杂念减少,神不驰散,心神自然慢慢凝聚。
三、凝神气穴:通过遣欲澄心和调息止念,欲望和念头对精气神的消耗已由多变少,以趋于无。此时的心神已经初步凝聚,精气神饱满充足。需要收清净之心入内,调度阴跷之息与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所谓凝神,非块然不动,乃以神入气穴中,与之相守不离也。凝神气穴,初时亦有纷驰散乱,久久自然纯熟,神抱住气,气抱住神,清净自然,勿忘勿助。于凝中不凝,于不凝中凝,无需用功用意,而一念不生,一尘不染。功夫至此,入得无思无虑的真静定境中,后天退去先天显现,识神一绝大慧启用。古云:炼神须炼不神神。这才是凝神真正的奥妙所在。
(20)打坐误区详解
打坐是道家修行的基本方法,与儒家的静坐、佛家的禅坐、禅定有类似的功能。在道家修行中,打坐不仅是入静开悟的重要方法,而且对命功炼气也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筑基后期的一些特殊环节中,打坐功夫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打坐很重要,但我们需要科学认识它,才能发挥其价值。我们不能神秘化打坐,更不能迷信。有一些打坐的误区,我们需要了解,下面我们一一解析。
一、次第不明:古语有云:“未得气莫打坐,没有麦子空推磨”。打坐需要一定的命功基础和身体条件。有些人开始修行,就想打坐入静,结果却是心浮气躁,杂念纷飞。有的人打坐几年,身体却越来越差。这些都是不明次第,盲目打坐的结果。打坐如同高中课程,如果小学初中还没读完就去读高中,可想而知,路就会崎岖难行。
因此,筑基功夫一般是从筋骨功夫上入手,再以桩功聚气导引行气,在筋骨坚实、气脉调和之后,再逐步过渡到盘功。骨正筋柔,有了筋骨的基础,双盘很容易实现。气血充盈,上下气机贯通,双盘时腿不会麻。气脉调和,杂念自然减少,入静也容易。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打坐环节,自然水到渠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功夫养人的效果。按照合理的修行顺序循序渐进,修行之路就会很顺畅。没有一楼二楼的基础,想直接跳到三楼,是非常困难的。
二、方法不当:有人认为练双盘时需要熬腿,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双盘是通过胯部的旋转来实现的,如果基本功不够,胯部外旋不到位,膝盖和脚踝会发生补偿。练双盘熬腿,实际上只是在拉伸膝盖和脚踝,无法锻炼到胯部。时间久了会伤害膝盖和脚踝。因此,练双盘需要先练开胯和拉筋,以蝴蝶飞、压腿、摇山晃海等基本功为主,而不是直接双盘熬腿。只有筋骨柔软,胯部充分外旋,双盘才能自然而然地完成。
打坐还有一个误区是贪求时间长短。双盘时锁住下盘,调动气血收归丹田,以辅助开脉通脉。但前提是下肢气血充足,以有余补不足。如果打坐几分钟,腿就麻了,说明下肢气血不畅,这时再贪求时间就没有意义了。首先应强化桩功等基本功,实现腰胯的通畅和下肢气血的充盈。要练好单盘、双盘等盘功,需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否则即使意志力再坚强,也不可能成功。
三、目标不清:很多人把打坐神秘化,认为打坐就是进入到一种神秘状态之中。有的人打坐时追求一念不生的静虚境界,还有的人打坐时追求见到性光内景。这些都是打坐中的误区。大道至简是道家修行的根本原则。贪玄求妙,恰恰是自我执念的表现。
很多人打坐时所谓的一念不生,要么是强行压制的结果,要么是昏沉定,迷而不知。《六祖坛经》曰: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真正的定静状态,是一念不生却有个灵明觉知,是能觉念起念来,时刻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而不跟随念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了。
人处在静止状态一段时间,身体知觉会消失,如果再闭上眼睛,会有如梦的景象出现。这些景象是一些身体和生理的状态,在心理上以画面形式的反映,没什么神奇之处,只不过是念头的另一种形式罢了。这其中虽然包含一些练功的效验,但不能成为打坐追求的目标。
打坐中所见的光和景象,以及入定和入虚,这些只是打坐途中的风景,而不是打坐的真正意义所在。打坐功夫的意义是通过去除心灵上的层层迷雾,看到最真实、最本真的本我真性。内息其心,外息其境;内息其念,外息其机;既不缘物,亦不缘境,则本来心自即现前。得见本来面目,才是定静用功的意义所在。不要迷在旅途的风景,而忘了真正的目标。
打坐功夫还有很多细节,篇幅有限,难以一一列举。上面讲的几个核心问题,一定要牢记。修行练功需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清晰的次第,合理的方法,正确的目标都必不可缺。
筑基笔记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