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1860~1933)中国医学家。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
基本简介
张锡纯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父亲喜欢写诗,著有《莲香斋诗稿》。小时候,他父亲就要他读唐诗,还精选历代名家诗数百篇要他背诵。因此,张锡纯十余岁就能写出一手好诗。有一次,他在题为《天宝宫人》试帖诗中,写了“月送满宫悉”的诗句。他父亲认为那是佳句,大加称赏,并对人说他的儿子“异日当以诗显名”。但实际上,张锡纯“显名”的,并不是“诗”,而是“医”。
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 、《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同时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治疗时主张照顾脾阳、胃阴,善治中气下陷、气郁、痰饮、结胸等杂症,皆有别出心裁之疗法。每多化裁古方、揉合中西治法。辛亥革命时,任军医正,1918年设立达医院于沈阳,自任院长,十年后定居天津,设国医函授学校,广泛传播中医,宣扬中西汇通,尤其中西医生理解剖学、中西药结合之原理。其平生之学术见解,医疗心得,皆汇集为《医学衷中参西录》计三十卷,常有关于汇通中西医论及疗法的惊人之见,于当时颇有影响,与张生甫、张山雷合称“三张”。另著《种菊轩诗草》。其子张荫朝继其业。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他的一生除了孜孜研究医学外,还于一九一六年在沈阳创办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一九三O年又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材。
从医历程
1885年
张锡纯治愈了使当时的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无策的危重
张锡纯
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开始应诊。但 1911年前,仍主要以教书为主要职业。
1893年
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榜后,张氏虽然正值壮年,但对于追求科举功名并无太大的进取心,于是开始广泛蒐集百余种医书,勤奋阅读,学识日增。当时正值清朝末年,西洋医学已在中国迅速传播。
1904年
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西式学堂,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他比较中西医学,认为各有长短,因而又自学西医,试图吸收西医长处以补中医的不足。经过十多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于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张氏年近50,医名渐渐在中国传开。
1911年
辛亥革命后,应德州驻军统领聘请,在军中担任军医正数年。
1918年
(民国七年),苏中宣等人聘请张锡纯到奉天(沈阳),在大东关开办立达中医院,并担任院长,提倡中西医合作,声名大噪。1920年代初期,与江西陆晋笙、杨如侯、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称为“四大名医”。又和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齐名,被誉为海内“名医三张”。
1928年
后寓居天津,白天诊病,夜间写作,开办天津“国医函授学校”,设立“中西汇通医社”,培养后继人才。
1933年秋天
因病逝世,享年74岁。
治学观点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第一是抛弃崇古
张锡纯
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从文献出发汇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并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这方面的与古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种观点和方法,即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张锡纯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而他却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证实践的条件,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
张锡纯的实验精神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二是临床的细致观察,以及详细可靠的病历记录。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自我尝试仍不得真知,则求助于他人之体会。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厨师。其他药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细辛、麻黄、花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市药的真伪,博咨周访,亲自监制,务得其真而后己。因此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出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症瘕,硫黄治虚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扩大了中药效用。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究,可谓前无古人。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逾百万言,学者多感百读不厌,关键在于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而绝少凿空臆说。其中张锡纯自拟方约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间验方亦约200首,重要医论百余处,涉及中西医基础和临床大部分内容,几乎无一方、一药、一法、一论不结合临床治验进行说明。重要方法所附医案多达数十例,重要论点在几十年临证和著述中反复探讨,反复印证,不断深化。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全书载案逾千,轻浅之病记载稍略,重病、久病或专示病案者,观察记载无不详细贴切,首尾完整。当时国内西医病案及论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资料翔实。文中以中医立论者,必征诸实验;沟通中西者多发人深思。读其书者或不能尽服其理,但必不以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虚以凑篇幅。勤于实践,切身体会,仔细观察,随时记录,不断整理提高,就是张锡纯的实验方法。
组方特色
1、衷中参西,辑成一录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西医学在我国流传甚快。张锡纯结合中医的情况,认真
张锡纯
学习和研究西医新说,沟通融会中西医,按他的说法:“今汇集十余年经验之方”,“又兼采西人之说与方中义理相发明,辑为八卷,名之曰《医学衷中参西录》。”从其著作命名足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衷中者,根本也,不背叛祖宗,同道无异议,是立业之基;参西者,辅助也,借鉴有益的,师门无厚非,为发展之翼。针对当时中西两医互不合作的现象,张氏主张:“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由斯知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诚能相得益彰。”并验证于临床:典型如石膏阿司匹林汤。张氏自叙:“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司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再有治阴虚发热,肺痨,用醴泉饮送服阿司匹林;治肺病发热,以安替匹林代石膏发汗;治癫痫,用西药镇静剂与中药清火、涤痰、理气之品配伍;治梦遗,加溴化钾或水合氯醛以增加镇脑安神之功。以上表明,张锡纯开创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功不可没。
2、注重配伍,善用对药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每一方剂时,对一证一药都作了详尽的分析与阐明,对其用量、加减、单用、合用、服法、疗效情况都给予详细记载,其组方严谨,药味少,用量大,针对性强,立意明确,配伍巧妙,并着重指出用药配伍原则:“取其药性化合,借彼药之长,以济此药之短。”
3、注重用药,保证药效
(1)专效重用张锡纯治疗疾病时选用对症之药,重用而取效,他曰:“恒择对症之药,重用一味,恒能挽回急重之病,且得以验药力之实际。”生石膏为清解大热的特效药物,山药系救济之大药。既济汤重用熟地、山萸以固脱,莱菔汤之重用山萸、生龙牡以救脱,硝菔通结汤重用朴硝、莱菔子以通燥结,荡痰汤重用赭石、大黄以除顽痰。其中,“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是以治癫狂脉实者,可用至二两。”(2)善用生药张锡纯认为:有些药物须生用,生用则药力浑全,炙用或煅用则药力减弱,无效甚至引起相反的作用。如石膏、黄芪、山药、赭石、龙骨、牡蛎、乳香、没药、大麦芽、山楂、鸡内金、白芍、蜈蚣、水蛭、赤石脂、甘草等。他指出:水蛭最宜生用,切忌火炙;乳香、没药最宜生用,若炒用则流通之力顿减;桃仁生用取其生发之气;龙骨、牡蛎若用以滋阴、敛火、收敛兼开通者皆不可煅;山药宜生者煮汁饮之,不可炒用,否则服之无效;赭石生用性重坠凉镇,能降胃止血,能生血,毫不伤气分,若煅用既不能生血,且具有开破之性,多用令人泄泻。
(3)注重炮制张锡纯认为:“药物有非制过不可服者,若半夏、附子、杏仁诸有毒之药皆是也。”前人炮制半夏失宜易致呕吐,为了用药安全,他改进炮制方法,还自创马钱子制法、血余炭制法、硫化铝制法等。还有黄芪入汤剂,生用即是熟用,不必先以蜜炙;龙骨、牡蛎,若取其收涩,可以煅用,若用以滋阴、敛火,皆不可煅。
综上所述,张锡纯结合中西医、自创新方、配伍用药、及服药方法等均围绕提高临床疗效而展开,并付之临床验证,我们不仅要学习他自创新方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自创新方的思维,勇于提出自我见解。
突出贡献
张锡纯三十岁左右才学习“西人西书”。开始他喜欢西医讲解新异。后来,钻研
了十年,又认为西医新异文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于是,中医包括西医之说,就成为他衷中参西工作的理论根据。所谓衷中参西,就是试图以中医为主体,沟通中西医,以发展祖国医学。他从理论到临床,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用药,全面进行了尝试。就以他用药来说,多喜取西药之所长,以补充中医的不足。他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治病原就应当兼顾标本。因此中药西药可以配合使用。
在四十多年的治疗工作中,他不厌其烦,有始有终地建立了医案。他的医案于立案法度、记载项目,尤能要言不繁,简而不漏,首尾完整,层次也井然,可为医案的范例,后来的津梁。他认为,积累医案和病历,是在实践中研究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习医不不泥于古的一个条件。他从中得益不少。后来,那些医案成了《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时,《奉天医学杂志》、《上海中医杂志》、《医界春秋》、《杭州三三医报》、《治口中西医学杂志》、《新加坡医学杂志》等报刊,均先后聘他为特约撰稿人。他在这些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医学论著。后来,他汇集十八年的经验,在方后缀以诠解与紧要医案,又兼采西人之说与方中义理相汇通,编成了《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他一生临床的经验总结,刻苦研究医学的心血结晶。从辨证论治到选药主方,均切近实际,讲求实效,并有不少独创见解。生前,此书曾分期刊行,流传颇广,受到当时医学界的推崇与欢迎,被称为我国中医界“第一可法之书”。孙蕊榜为此书题词说:“费尽心神五十秋,中西合撰几研究;瑶编字字皆珠玉,普济苍黎遍九州”。书中前三期是他编的,以方为目,随方附论。总共论述了阴虚劳热、喘息、阳虚、心病、肺病等三十五类病证,一般从生理和病案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附录了西医的有关理论和治法。由于第四至第七期,是由其子及门人编的,分别为药物学讲义,医论、医案、伤寒论讲义。全书载方一百八十九首,简要适用,其中有一百六十余方,是他自拟的,有实用价值,颇为一般中医所喜用。
虽然他受历史条件和他的世界观的限制,他的学术思想没有摆脱当时的改良主义的影响,存在不少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他在医学上的贡献,尤其在中西医汇通上所做的各种尝试,是不可抹杀的。他不愧为近代勇于实践的医学家。
历史评价
张锡纯(1860~1933)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值得称道的医家,他曾在沈
阳创建“立达中医院”,疗效卓著;在天津开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后继人才;在当时各地医学刊物上,发表了很多具有创见的论文,在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声名远播,与当时江苏陆晋笙、杨如候、广东刘蔚楚齐名,被誉为“医林四大家”,又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为海内“名医三张”。极负盛名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是他一生刻苦向学的心血结晶,也是他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他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的丰硕成果。作为卓越的临床家和中西医汇通派的著名代表,张锡纯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其创新精神,发扬光大祖国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氏在创制新方的实践和成就更为后人称道。从其临床实践来看,张氏用药有不少独到之处。注重实效、以实践验证药用是张氏用药的一大原则。
在理论上,常将中医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生理互证,力图沟通中西医,如认为《内经》所述厥证即西人所谓脑充血等。此外,他临证讲究详细记录病情,用药讲求实效,创制的许多新方如镇肝熄风汤等,多为后人所喜用。
张锡纯为人忠厚,志行高洁。其书自序云:“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这种志向基于“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思想,张锡纯虽终生未直接参与政治,仍常于诗文中流露出忧患的心情。1924年,他自题其书第五期卷首云:“自命生平愿不凡,良医良相总空谈。坎坷无碍胸怀阔,遭际常怜国运艰。忧世心从灰后热,活人理向静中参。轩岐奥理存灵素,化作甘露洒大千。”诗中委婉地表达了未能医国的遗恨。
1954年,石家庄组织中医运用张锡纯重用石膏的经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获得良好的效果,卫生部门曾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张锡纯的这一宝贵的见解和经验在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为济世活人计,张锡纯治医不计私利,凡有心得发现,必于医界公布。刊印书籍有赠送惯例,每难盈利。至于他对静坐吐纳术(当时特风行于学校)的体会,更多向医界提倡,以为不仅益于养生且利于治学。他的朋友和病人既有军政界要人,也有城乡贫民,相处中均一视同仁,不见傲下媚上形迹。他不置产业,日常业务仅足维持生计。1913年,黄河泛滥,有一灾区孤儿流落至大名,病饿垂危,张锡纯携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乡贯里居,即收为义子,取名张俊升,成人后为其家立业,使谋生于天津。张锡纯逝世前终于查清其为河南滑县卢姓,遂改名卢俊升,一时传为义举。
张锡纯不避劳苦,自奉甚俭,常念学与年俱进,终生治学不辍。虽至晚年,每为人合药饵,必躬自监制;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证,辄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旦有定见,虽昏夜立命车亲赴病家调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尽人力,每救疗至殓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时人称之为一代大师,实当之无愧。
代表著作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由学苑
出版社出版的《张锡纯医案》,是通过对张锡纯1909年所撰的《衷中参西录》研读与实践所得的一部张氏医案,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书後附有本书作者撰写的“张锡纯医学思想探讨”等系列文章及张氏自拟方索引,既使人看到了张氏精湛的医术与仁厚之人品,也通过作者的笔加深了人们对张氏医学思想的理解。
目前所出版的张锡纯著作,多为将全部著作汇为一册的厚重开本。
而本次分卷出版恢复张锡纯生前对其医著的分册原旨,将《医学衷中参西录》系列医著分为五册:处方篇(即《屡试屡效方》)、药物篇(即《中药亲试记》)、医论篇(即《中医论说集》)、医案篇(即《医案讲习录》)、伤寒篇(即《伤寒论讲义》)。并在完全尊重张锡纯原意、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编辑手法,让该书的“层次更分明,眉目更清晰。”
脾胃论
(一)扶脾阳益胃阴,并行不悖
张氏认为“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咳定喘,强志育神…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合白术既补脾阳,又滋胃阴,此合“脾喜燥恶湿”,而胃喜润恶燥”之机理。
(二)升肝脾降胆胃,曲尽其妙
张氏认为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张氏非常重视这种升降关系,他善于运用“降逆平冲”,“升陷益气”诸法。认为欲治肝者,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左关脉太弱系肝阳不振,投以黄芪30克(为补肝主药其性温升),桂枝9克(升肝脾降胃)。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疗脱肛、宫脱、胃垂、癃闭论可用此方加减。张氏指出弦大之脉为冲脉,此为胃气上逆,肝胃冲三经之气化皆有升无降,当泻肝降胃镇冲,莫赭石莫属,恒用30克以上。治乙肝胁痛之劳虚者,用黄芪、升麻、柴胡、麦芽升补肝脾,川楝白芍法夏麦芽以通畅胃胆,少佐活血解毒之品,收效满意。
(三)、补肝气实脾胃,独具匠心
张氏认为,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旗帜鲜明地提出有关肝气(阳)虚之脉、因、证、治。对于肝气(阳)不足之病证,首提温补肝气,温升肝阳之治法。桂枝、柴胡皆为舒肝之妙品,合用能助肝脾之升,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四药合用,能使清升浊降,满闷自去,见升降汤。
(四)慎开破善补养,用药独特
张氏创健脾化痰丸,消融腹中积聚,药用白术伍鸡内金健脾化痰,消瘀化积,则补通并用,治水臌加茅根利水又消气,每收效桴鼓……时间关系,暂时收笔。
张锡纯治脾胃奇方
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以致生痰。生白术二两,生鸡内金去净瓦石,糟粕,二两。上药二味,各自轧细过罗,各自用慢火焙熟(不可焙过),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白术纯禀土德,为健补脾胃之主药,然土性壅滞,故白术多服久服,亦有壅滞之弊,有鸡内金之善消瘀积者以佐之,则补益与宣通并用。俾中焦气化,壮旺流通,精液四布,清升浊降,痰之根柢蠲除矣。又此方不但治痰甚效,凡廉于饮食者,服之莫不饮食增多,日久服之,并可消融腹中一切积聚。初拟此方时,原和水为丸,而久服者,兼有咽干及大便燥结之时。后改用蜜丸,遂无斯弊。注:我比较懒,于是直接就让卖药的地方,直接把白术和鸡内金打成粉,就着蜂蜜水喝了,一次多半勺(吃饭的小勺)。
凡腹胀,无论或气,或血,或水肿,治愈后,皆终身忌食牛肉。盖牛肉属土,食之能壅滞气血,且其彭亨之形,有似腹胀,故忌之也。医者治此等证,宜切嘱病家,慎勿误食。注:现在很多人有下肢水肿,脚肿,或者头面肿,还有的经常腹胀的。是不是感觉时好时坏呢,有没有注意吃完牛肉就会严重些,那就忌了吧,从此与牛肉无缘。再说一个治疗贫血的食疗方,鸭血香菇汤,对于例假量少,皮肤黄白,小腿抽筋的人可以经常喝,具体做法,自己搜吧,有点懒了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心解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未有专论,其论散见于各篇中,但也论之甚详。今就以下三点概述其要,以飨读者。
关于生理病理的论述 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又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张锡纯说:“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皆为病态。”又说:“脾也者,原位居中焦,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②脾胃为坤土,能资生一身。张锡纯说:“《易》有之,至哉坤元,万物滋生,言土德能生万物也。人之脾胃属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食物,则全身自然健壮。”③肝脾为相助为理之脏。张锡纯说:“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肝木过盛可以克伤脾土,肝木过弱亦不能疏通脾土。”又说:“非脾土之气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土之气下行,则胆火不降。”又说:“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④脾胃之阳靠心肺之阳与肾阳温煦。张锡纯说:“人之脾胃属土,若地舆然,心肺居临其上,正当太阳部位,其阳气温通,若日丽中天暖光下照。而胃中所纳水谷,实借其阳气宣通之力,以运化精微而生气血,传送渣滓而为二便。惟心肺阳虚,不能如丽照当空,脾胃即不能借其宣通之力,以运化传送,于是饮食停滞胃口。”又说:“补下焦之阳,可助肠中热力。”
脾胃病治法
①淡养脾胃。张锡纯说:“淡能养脾阴之义,原自淡气归胃悟出,故人脾胃属土,凡味之淡者皆能入脾也,故淡能养胃。”又说:“药取次煎,可以养脾阴。”
②调补脾胃。张锡纯说:“脾胃为坤土,可资助一身,脾胃病则诸脏可病。故用调理脾胃法治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如久泄、久痢、劳瘵、膈食等。”又说:“因其(诸脏腑病)证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皆损,单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法难以取效,唯有从治后天之本,调补脾胃入手,方能见效。”这些思想在其创制的资生汤、治喘息方、十全育真汤、滋培汤及治疗虚损性疾病中皆有体现。
③中西药并用。张锡纯治疗脾胃病常中西药并用。如服薯蓣粥,间有发闷者,掺以西药白布圣一瓦同服,以促进饮食。
④重视食疗。张锡纯认为,食疗法具有“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用之对症,病自渐愈,既不对症,亦无他患”的优点,诚为至稳至善之方。因而指出:“志在救人者,甚勿以为寻常服食之物,而忽之也。”其所创170余首方剂中,食疗方和含食物方近20首,足见其对食疗之重视。
药求新解,创制新方
张锡纯博览群书,在古人经验基础上常能悟出新义。如对生山药的认识,张锡纯认为,阴虚之甚者,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浆最多之药,滋脏腑之阴,即以溉周身之液。生山药所含汁液最厚,且“味甘归脾”,故其凡治阴液亏竭之证,张锡纯喜重用山药,以滋脾阴。
张锡纯认为,山药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性甚平和,宜多服常服,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又如对赭石的认识,张锡纯认为,赭石性甚和平,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而通大便,生研服之不伤脾胃,即服之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由此可见,张锡纯不落窠臼,虽为平常之药,但也体会出很多新的见解。张锡纯临证中还创制了很多新的方剂,如:资生汤,主治劳瘵、饮食减少;益脾饼、扶中汤,主治脾虚久泄;参赭培气汤,主治膈食;参赭镇气汤,主治阴阳两虚之喘证;燮理汤,主治下痢;理饮汤,主治心肺阳虚,脾虚饮停。张锡纯这种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综上可知,张锡纯博采众家之长,在继承和发扬先贤脾胃学说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既有很多新的理论见解,又创制了许多临床实用有效的方药,其所创的淡养脾胃理论为后世开拓了思维,奠定了基础。
陈宝贵脾胃心解
脾胃之论,前人论之甚详。《内经》有太阴阳明论专篇,其余散见于各篇章中。综其要为:脾胃为仓廪之官,互为表里;脾胃属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五脏;脾为胃行其津液,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及至张仲景,倡导“护胃气,存津液”之要旨。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一书,专论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并创有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方。明清以降,叶天士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胃之论,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之论,实超越前贤。民国以来,西学之风日盛。受其影响,张锡纯汇通中西医学,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乃其毕生心血之结晶。
书中论及脾胃,多精彩之处。张锡纯认为,脾胃为一身之坤也,可以资生一身,故很多虚损性疾病其多从脾胃入手,重症多收奇效。又谈到,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又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所以气机升降失序及水饮上达下输失调所致的气机升降失常,水饮代谢紊乱等证,其多从中焦脾胃斡旋,常收奇功。再有,肝脾为互理之脏,所以理肝可以调脾,疏脾可以调肝,两者相克相侮,本就互理互损,岂可单脏而治焉。此外,心肺阳气与肾阳可以温煦脾胃,故而脾胃阳虚时常需靠心肺肾阳气以为治,此也不可不知。张锡纯还在脾胃病的治疗上,发挥了淡养脾阴理论,丰富了临床实践。其还创制了很多实用新方,很多至今仍在广泛应用。部分方剂解析及医案详见于《中国中医药报》“陈宝贵《医学衷中参西录》心解”前几期的专栏中,可互为参考。
对于脾胃病,陈宝贵也有独到之见解。其指出,脾胃之要,在于升降。具体而言,脾主健运,其性升清,为阴脏,喜燥恶湿,病多从寒化;胃主受纳腐熟,其性主降,为阳腑,喜润恶燥,病多从热化。脾胃受病,升降失司,寒热失调,运纳失职,则见湿邪困阻,湿热蕴结,痰食交结。临床上可见胃脘胀痛、痞满嘈杂、泛酸、乏力、纳少、泄泻、出血及中气下陷等症。治疗目的在于使脾胃阴阳相合,升降相因,润燥相济。陈宝贵还依据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观点,认为须用药物偏性纠正患者虚、实、寒、热之偏性,治疗脾胃倡导使用轻灵之剂,以使脾胃达到平衡状态。又指出,每位患者具体情况虽有不同,但是升降同调、气血同治、消补兼施、润燥兼顾、动静结合、寒热并用等都是应该遵循的组方原则。另外,对于脾胃病用药也十分讲究,总结如下:
升降同调 如中虚气陷与气滞气逆并见,症见嗳气呕恶、少腹胀坠、大便溏泄、甚则脱肛等症。常用升麻配沉香、柴胡配枳壳、半夏配藿香、荷叶配茯苓、菖蒲配厚朴等升降同调之药。
气血同治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曰:“初病在气,久病入络。”陈宝贵治胃病在气分者常加一两味血分药物,如丹参、川芎、桃仁、赤芍、红花等。各种胃炎时常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或伴糜烂出血,胃壁组织缺氧,进而营养障碍。中医学认为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药少佐血药,有利于改善胃壁供血状况,促进康复。
消补并用
润燥相宜,动静结合。陈宝贵指出临证要把握:补脾不滞气,如黄芪配陈皮、白术配枳壳;养胃不助湿,如胃燥脾湿并现,则用石斛配藿香、麦冬配半夏、花粉配苡仁、芦根配荷叶等。同时,在运用辛温香燥药物时,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阴的原则。
寒热并用
脾阴胃阳,两者同病常寒热互见。陈宝贵对于脾胃寒热错杂证,常寒温药并用,如黄连配半夏、黄连配吴茱萸、木香配黄连等。对于虚寒相兼、实多虚少,宜用扁豆、山药、太子参等平补之品。实证用消法,也要权衡轻重缓急,体现了其用药轻灵、顾护脾胃的特点。
选药讲究
陈宝贵临证用药十分讲究,如和胃药常用白芍、荷叶、陈皮等;益胃药常选石斛、玉竹、沙参等;养胃药常用麦门冬、佛手、藿香等;清胃药常用青皮、丹皮、黄连等;温胃药常用桂枝、吴茱萸、细辛等;健胃药常用白术、茯苓、山药、苍术等;开胃药常用砂仁、厚朴、草豆蔻等。这些用药体现了其注重脾胃生理病理的同时,还非常重视脾胃调和的特点。
张锡纯治脾胃奇方
张锡纯博采众家之长,继承和发扬了李东垣和叶天士等医家的脾胃学说,从实践出发,创制了临床实用有效的方药,其创建性的淡养脾胃理论又为后世开拓了思维和奠定了基础。
中医
用山药滋脾阴
张锡纯引陈修园语曰:“脾胃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
故其治阴虚责重于脾。
又曰:“阴虚之甚者,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浆最多之药,滋脏腑之阴,即以溉周身之液。”
生山药所含汁液最厚,且“味甘归脾”,故其凡治阴液亏竭之证,喜重用山药,以滋脾阴。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170余首方剂中,有48方应用山药,其中有27方用山药为君药,如治虚劳喘嗽的一味薯蓣饮、珠玉二宝粥、醴泉饮、滋培汤,治阴虚劳热的资生汤及治疗泄泻的薯蓣粥、加味天水散等,均以重用山药取效,山药少则50g,多则500g,可谓匠心独运,且对诸病之恢复期多用山药作为巩固手段。
用代赭石降胃气
张锡纯认为,欲降胃气则非用代赭石不能奏效也,盖代赭石对于此证其特长有6个方面:
重坠之力能引胃气下行。
既能引胃气下行,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
饶有重坠之力,兼能镇安冲气不使上冲。
含有金气,能制肝木之横恣,使其气不上干。
引浮越之相火下行。
性非寒凉开破,既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又分毫不伤气分。
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若胃气不下行而转上逆,即为胃失和降。因此,凡治胃气不降诸证,方中常以代赭石为主药。如镇逆汤、参赭培气汤、寒降汤、温降汤、秘红丹、保元寒降汤、保元清降汤、赭遂攻结汤等,均使用了大剂量代赭石。
中药:鸡内金
用鸡内金健脾胃化食积
张锡纯认为,鸡内金性下降,可和胃降逆,引热下行,如脾胃受伤,饮食停滞而反胃吐食,则宜用之。
其曰:“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为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
如其制期颐饼治老人气虚、痰盛、胸胁满闷等症及益脾饼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常作泄泻,完谷不化等症就是取鸡内金健脾胃化食积之功效。
用干姜、生姜温脏寒化痰饮
张锡纯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善用干姜、生姜。认为:
“干姜,味辛,性热。为补助上焦、中焦阳分之要药。其味至辛,且具有宣通之力。
与厚朴同用,治寒饮杜塞胃脘,饮食不化;
与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气不降,吐血、衄血;
与白术同用,治脾寒不能统血,二便下血,或脾胃虚寒,常作泄泻;
与甘草同用,能调其辛辣之味,使不刺激,而其温补之力转能悠长。”
张锡纯在很多案例中应用生姜温脏寒,化痰饮。并创理饮汤用于临床,切合实际。其中理饮汤中重用生姜。
张锡纯认为:“生姜为生姜素嫩姜,其味之辛、性之温,皆亚于干姜,而所具生发之气则优于干姜,故能透表发汗。与大枣同用,善和营卫,盖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其辛散之力,善开痰理气,止呕吐,逐除一切外感不正之气。食料中少少加之,可为健胃进食之品。”
其在很多案例中就用生姜健脾胃,调营卫。
调理脾胃,注重配伍
张锡纯治疗脾胃病十分重视配伍,多采用消补并用,升降相因。
消补并用方面:白术健脾,鸡内金化积。对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饮食者,张锡纯喜用白术配鸡内金。因白术虽为补脾之主药,久服多服,亦有壅滞之弊,配善化有形瘀积的鸡内金,则补而不滞。如健脾化痰丸、益脾饼均取此意。
升降相因方面:如代赭石配人参,张锡纯曰:“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之上盛下虚者,皆可参赭并用以治之。”他认为,代赭石善镇逆气,开胸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虚者常与人参同用。人参补元气,生津液,性兼微升。代赭石配人参可使人参补益之力下行,纳气归原,且可制约其升浮之性,且使其补而不滞。
张锡纯又曰:“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降,一刻不降则浊气上注,冲气上逆。”
他创制的参赭镇气汤方等很多方子即取升降相因之意。
中药:厚朴 重视食疗
张锡纯认为,食疗法具有“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用之对症,病自渐愈,既不对症,亦无他患”等优点,“诚为至稳至善之方”,因而指出:
“志在救人者,甚勿以为寻常服食之物,而忽之也。”
在张锡纯所创170余首方剂中,食疗方和含食物方近20首。食疗方有一味薯蓣饮、薯蓣粥、水晶桃、珠玉二宝粥、薯蓣鸡子黄粥等。含食物方有薯蓣半夏粥、三宝粥、石膏粥等。常用药如山药、核桃、芝麻、鸡子黄、大葱、萝卜等30余种食物,其中又以山药最为常用。
张锡纯十分重视饮食疗法,也体现了他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张锡纯脾胃论
为什么张氏治疗许多疾病都要从补养脾胃入手?为什么张氏在补养脾胃时总是扶脾阳与益胃阴同时并进?我的理解是,他治疗的许多疾病,如劳瘵、经闭、膈食、久泄等,都属于慢性虚弱性疾病,症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都有亏损,单纯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补偏救弊方法是很难奏效的,惟有从调补脾胃,重建中气入手,方能缓缓见效。
《灵枢·终始》篇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殆即此意。仲景治虚劳证阴阳两虚之用小建中汤,健运中气,平调阴阳,已肇其端矣。张氏曾解释,“人之脾胃属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引自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下同)。”至于调补脾胃时必须扶脾阳与益胃阴同时并进者,盖因病至于斯,亦非单纯的脾阳虚或胃阴虚,而是或先损脾阳,阳损及阴;或先损胃阴,阴损及阳,呈现脾阳与胃阴俱虚的病状。故扶脾阳与益胃阴,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在临床上使用的机会很多,不失为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和某些急性病恢复期的有效方法。
脾胃共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张氏认为,脾升胃降,这不仅是脾胃本身功能正常的标志,而且是肝胆功能正常的标志。为了印证他的这一重要的学术思想,他引用黄坤载说:“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降,则胆火不降。”
他认为黄氏的这几句名言是对《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和《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最好的注语,并作了详尽的发挥:“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至于升肝脾、降胆胃之具体运用,约有四端:
如治因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常常短气之“培脾舒肝汤”,方中“白术、黄芪,为补脾胃之正药,同桂枝、柴胡,能助脾气之升,同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清升浊降满闷自去,无事专理肝气,而肝气自理。”其治疗肝郁脾弱,胸胁胀满,不能饮食之“升降汤”,与本方大同小异。又如治疗气郁成臌胀,兼治脾胃虚而且郁,饮食不能运化的“鸡胵汤”,方中白术、柴胡助脾气之升,鸡内金、陈皮助胃气之降,一升一降,气自流通。若遇脾不升胃不降之证而兼肺胃津伤,或兼肝肾阴亏,不宜用升麻、柴胡、陈皮者,则以麦芽升脾(麦芽生用善升),桂枝升脾兼以降胃(气之当升者遇之则升,气之当降者遇之则降),又用花粉、玄参诸凉润药以调剂桂枝之温热,使药性归于和平,可以久服无弊。真是圆机活法,左右逢源!
治肝气郁兼胃气不降:“肝主左而宜升,胃主右而宜降。……以生麦芽、茵陈(笔者按,张氏所用茵陈,实系青蒿)以升肝,生赭石、半夏、竹茹以降胃,即以安冲;用续断者,因其能补肝,可助肝气上升也;用生山药、二冬者,取其能润胃补胃,可助胃气下降也。”升肝之药,柴胡最效,然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则不用柴胡,而以生麦芽代之。盖因柴胡不但升肝,且能提胃气上逆,“至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胃气之下降,盖其萌芽发生之性,与肝木同气相求,能宣通肝气之郁结,使之开解而自然上升,非若柴胡之纯于升提也。”另一方面,若遇单纯胃气不降之证,于重用赭石及鸡内金、厚朴等降胃之药时,亦配用少量柴胡(3克以下)以升肝,因“但重用镇降之药,恐有妨于气化之自然,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所以还其气化之常也”。倘非阅历之深者,何能有此探微索隐之论!
如治疗呕吐,因于胃气上逆,胆火上冲的“镇逆汤”,用青黛、龙胆草、生杭芍以清降胆火,用赭石、清半夏沉降胃气。同时仿左金丸之意,用吴萸3克以开达肝郁。笔者曾用此方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之呕吐不止,颇有效验。
张氏认为,脾居中焦,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枢机不旺,则不待上达而即下输,小便不禁之证生焉。“然水饮降下之路不一,《内经》又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又谓:“肝壅两胠满,卧则惊悸,不得小便。”且芍药为理肝之主药,而善利小便。由斯观之,是水饮又由胃入肝,而下达膀胱也。”故制“醒脾升陷汤”,治疗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方中用黄芪、白术、甘草以升补脾气,即用黄芪同寄生、续断以升补肝气,更用龙骨、牡蛎、萸肉、萆解以固涩小肠也。”笔者治此证,恒加用菟丝子30克,或将菟丝子炒熟轧细,用药汁送服,每次10克,奏效甚捷。
补肝气,即可以实脾胃,这是张锡纯重要的学术思想。但“肝气”一词,传统上只作为病理概念使用,故鲜有言补肝气者。张氏对于补肝气则别有会心,且言之成理,容易使人信服:“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一切补肝之药不效者,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复杯之顷,即见效验……是知谓肝虚无补法者,非见道之言也。”而补肝气,即可以实脾胃。“因五行之理,木能悔土,木亦能疏土也。曾治有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百剂不效。诊其左关太弱,知系肝阳不振(笔者按,张氏有时将肝气与肝阳混称),投以黄芪一两,桂枝尖三钱,数剂而愈。又治黄疸,诊其左关特弱,重用黄芪煎汤,送服金匮黄疸门硝石矾石散而愈”。
张氏之反复强调补肝气以实脾胃这一个侧面,实有感于当时医界之流弊也。他不无激愤地批评道:“世俗医者,动曰平肝,故遇肝郁之证,多用开破肝气之药”,“不知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于伤损,肝既为元气萌芽之脏,而开破之若是,独不虑损伤元气之萌芽乎?”笔者认为,张氏的这种批评在今天仍未失去现实意义。
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若胃气一旦壅塞,必转而上逆,上为胀满,下为便结,治之者必投以开破气分之药。倘若选药不当,往往无效,甚至愈开破则愈壅塞,且元气受戕,变证丛生。是以张氏治此证尤其小心谨慎,谆谆告诫医者切勿滥用开破套药,如半夏、苏子、蒌仁、竹茹、厚朴、枳实等类,而喜重用赭石降胃镇冲,往往随手取效。并认为赭石药性平和,降胃而不损胃,非重用不能治大病。他亦不喜用消导套药,如炒三仙、莱菔子等,而喜用生鸡内金,认为生鸡内金降胃、消食、磨积、活血之力俱备,为消导药之最佳者。
他还认为,医界传统习用的理气破气药物,如香附、郁金、木香、青皮、陈皮等,常规处方用量很轻,或几分,或一至二钱,短时服之,难显其弊,久久服之,必暗耗人身之元气,必须引起警惕!而对于传统习惯认为比较猛峻的破气破血药物,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虫、水蛭等,却认为药性平和,恒喜用之。他的这些经验,需要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验证。
另一方面,他又善用补养药物治疗脾胃虚弱之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少有两点是别具一格的:
第一,善于重用补养药。
如重用山药、白术、黄芪等。其中山药不仅味甘归脾,且色白入肺,液浓入肾。能滋胃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性甚和平,非重用不能建功,多服常服,毫无流弊。张氏治热痢下重,亦敢放胆用之。白术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因其质重,须重用方显良效。如张氏治一少年,咽喉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当系脾胃寒湿,不能健运,以致气化不升也,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方中重用白术两许,一剂渴即止。又治一妇人行经下血不止,四诊合参,属脾胃虚甚,中焦不摄,下焦不固,于治下血方中加白术30克,鸡内金30克,服一剂血即止。
黄芪,前人谓其补脾肺两脏,张氏独具只眼,谓其补肝脾肺三脏,而升补肝脾之气,为其特长。凡遇肝虚脾弱,廉于饮食,不耐风寒、劳累之证,恒于健补脾胃方中,重用黄芪温升肝脾之气,收效颇捷(笔者按:《神农本草经》载黄芪主“小儿百病";叶天士注:"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芪人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此虽未明言黄芪补肝气,却有弦外之音。故张氏之见解不无所本)。此外,张氏还喜重用芍药配甘草,即“芍甘汤”,认为酸甘化阴而能滋阴,酸甘化合,甲己化土,味近人参,大有益于脾胃。
第二,善将补养药与开破药合用
如喜以参、芪、术与三棱、莪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又愚所屡试屡效者也。”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而生痰之证,用生白术、生鸡内金各60克,轧细焙熟蜜丸服。治痿废,遵“治痿独取阳明”之旨,拟“振颓汤”,方中以参、芪、术补脾胃,当归、乳香、没药、威灵仙等流通气血,祛风消痰。治腿疼、腰疼,其饮食减少者,方中亦重用白术,辅以当归、乳香、没药、陈皮、厚朴等。治胃气不降,胸膈满闷,大便干结,用生熟山药各21克,赭石30克。
至于补养药与开破药之配合,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张氏亦深有体会。他说:“尝权衡黄芪之补力,与三棱、莪术之破力,等分用之原无轩轾。尝用三棱、莪术各三钱,治脏腑间一切症瘕积聚,恐其伤气,而以黄芪六钱佐之,服至数十剂,病去而气分不伤,且有愈服而愈觉强壮者。若遇气分甚虚者,才服数剂,即觉气难支持,必须加黄芪、或减三棱、莪术,方可久服。盖虚弱之人,补药难为功,而破药易见过也。若其人气壮而更兼郁者,又必须多用三棱、莪术,或少用黄芪,而后服之不致满闷”。这些来自数十年医疗实践的直接经验,实属宝贵之至。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张锡纯之论治脾胃,确有其独特的见解: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肝气即是实脾胃;补养与开破结合,用药独特,而恰到好处。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反复验证,在理论上认真研究,整理提髙。
益脾药材
白术
说到调养脾胃首先白术肯定是少不了的,为什么呢?
因为白术入脾、胃经,在所有的中药里面单单只入脾胃的中药少之又少,而白术就是其中之一。
白术最大的特点是能补气,而且最擅长补脾气。“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能将我们的饮食转化成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和四肢百骸,以维持我们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也就是说脾是我们整个机体的动力之源。
而脾气就是脾胃的动力之源,如果脾气不足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就会减弱,就会出现胃胀、胃酸、胃痛、恶心、呕吐甚至会出现水湿、痰饮停聚体内形成痰湿体质。
在所有的中药里面,白术补脾气的效果最好了,白术就相当于脾胃的发动机,能把死气沉沉的脾唤醒,为脾胃源源不断的提供的动力,脾有了充足的能量,就可以带着胃、小肠共同把运化水谷精微的工作完成好。所以《本草求真》里说白术“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
白术还是祛湿的一把好手,白术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能燥湿利水。我们上面说过“脾主运化”,其实脾主运化蕴涵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运化水谷,也就是能将我们平时的饮食转化成营养物质;另一层意思是运化水液,指的是脾能将我们平时饮用的水饮转化成水液,然后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如果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就会造成水湿停聚。比如有的人湿气比较重,头晕沉沉的,全身比较爱出汗,尤其是头面部,头发也特别爱出油,大便容易粘马桶,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还有的人站时间久了就会双腿双脚水肿,用手按下肢的皮肤很久都起不来,平时穿的正合适的鞋子这时候也穿不进去了等等,这些都是水湿停聚的表现。
白术性温燥,能燥湿利水,能帮助恢复脾的动能,将身体多月的水湿统统驱赶出体外。
总而言之,白术能补脾、能健脾、能促进消化、还能祛湿。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们的五脏六腑也不例外,比如脾和胃,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但总而言之脾和胃都不喜欢寒凉,因为寒性是凝滞的,容易影响脾的运化和胃的蠕动,所以吃太多了水果或者吃冰激凌太多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会胃寒、胃痛。
干姜
也是大辛大热之品,入脾、胃经,辛热的药味都能温阳、能驱寒,所以干姜专门治疗脾胃的寒症。
经常吃海鲜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海鲜都是寒凉之品,所以老百姓在烹制海产品的时候都会放一些干姜或生姜进去,就是想用姜的温热之性中和海产品的寒性。
干姜同时也入心肾肺经,可以说干姜可以驱赶全身五脏六腑的寒气,凡是寒症,无论是外寒侵袭引起的寒实证,还是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证都可以用生姜来调理。平时比较常用的中成药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里面都有干姜的成分。
鸡内金
是鸡的沙囊内壁,能消食健胃,通俗点讲就是专治“吃饱了撑的”。吃多了胃胀不消化,此时就可以来点儿鸡内金,9克鸡内金和炒大麦12克,用水煎服,就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因为鸡内金里面含有胃蛋白酶等成分,这些成分可以帮助人体消化。
增加食欲,尤其对于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来说,有厌食症状则可以用鸡内金来缓解。把鸡内金磨成粉状,每天把鸡内金给小孩吃两次,大约两个星期以后就能恢复。
调理消化功能,鸡内金是个宝,它还能调节消化功能,有的人如果没有食欲就可经常摄入鸡内金,达到增强消化功能的效果。前面就说过鸡内金里面含有蛋白酶等物质,摄入鸡内金以后就可以促进消化功能,让人体里面的食物可以更快的排出去。
鸡内金还有助于缓解结石,把鸡内金磨成细末,每次使用3~5克,每天早晚要服用一次,用开水送进肚子里。这个方法有助于缓解结石,并且还能缓解泌尿系统的出现的问题。如果将鸡内金和金钱草一起用,把金钱草煎水和鸡内金一起服用,每天一次,不久就能缓解结石的症状
大枣
也是药食同源的药材,大枣入脾胃经和心经,所以大枣可以辅助白术补益脾胃之气,还能补益阴血,治疗心肝阴血不足引起的心烦、失眠等。
大枣性情温顺和缓,能调节诸药,防止其他药味过于峻猛而伤害脾胃。
其他健脾药材有:木香(芳香醒脾)、山楂干(助消化保肝)、橘子皮(陈皮)(醒脾祛湿)、半夏(健脾祛湿)、当归(脾胃)、莲子(去心/肺心脾)、白扁豆(祛湿)、西洋参(肺脾)。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