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荀子

以下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荀子》第23篇的内容。阐述了:人性本恶的论调



性恶篇第二十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HTTP/1.0502?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矣。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埶,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



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则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为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从情性,安恣孳,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



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



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驶,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荀子性恶论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四个:内发论、外铄论、二因素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其中常考的考点在于内发论和外铄论。其中着重要记忆的有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和主张。这个考点一般以单选和多选等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大家,所以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分析如何才能将下面这些简单的考点准确把握。


首先,外铄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有效地学习。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有荀子、洛克、华生以及欧文。下面有一句顺口溜帮助大家进行记忆这些代表人物:外婆寻找落花生。其中“外”指外铄论,“寻”指荀子,“落”指洛克,“花生”指华生。另外还有一个欧文也是外铄论的但不是很长考,不过也要有所了解。其中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弄混淆的知识就是荀子这个人,他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说过一句话叫“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其中“伪”指后天的教化。因此荀子的性恶论或者“化性而起伪”的性恶论才是外铄论,如果单纯的说性恶论和性善论都是指内发论。这个需要大家好好的区分清楚。


其次,内发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教育所起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但却不能改变和决定人的发展。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卢梭、柏拉图、弗洛伊德、孟子、高尔登、格赛尔、霍尔、威尔逊。这里也有一个顺口溜帮助大家记忆:卢伯父的四个儿子,高个或威猛。其中“卢”指卢梭,“伯”指柏拉图,“父”指弗洛伊德,“高”指高尔登,“个”指格赛尔,“或”指霍尔,“威”指威尔逊,“猛”指孟子。这样用这么一句口诀就把所有的内容记下来啦。


再次,二因素论又称辐合论,他主张由于内发论和外铄论的片面性都比较明显,在争论中就发展出了另一种观点,这就是二因素论。它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主张个体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代表人物有:斯特恩(也翻译为斯太伦)和吴伟士但是这里的局限性就在于过于机械的将两因素综合在一起,没有看到人的身心发展中个因素的辩证关系。


最后,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代表人物皮亚杰,这种动因理论是比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一般不是咱们的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咱们的考试更加偏好在外铄论和内发论这样观点比较鲜明的点进行考试命题。

以上就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的全部观点。这个地方主要就是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需要大家多做理解。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考查的频率相对来说不是太高,但是经常出现在一些干扰选项当中,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知识点呈现:

1.“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统一于恶,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好味、好利、好声、好色的,这是圣人与平民百姓所一致。荀子认为善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因此称它为“伪”,即人加工的结果,就有了我们所提到的“化性起伪”。


2.教育目的:培养“大儒”


作为儒家学者,荀子从其人性论基础和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出发,主张培养能够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荀子依据当时儒者的情况,将其划分为大儒、雅儒、俗儒三类。大儒不仅有广博知识,而且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因而能自如应对未曾见过的新事物、新问题,能够治理好国家。雅儒熟悉已存典籍,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仪规范要求,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欺欺人,因而显得光明坦荡。俗儒仅仅披着儒者的外衣,死记硬背已存经典而不知如何去应用,只能以谄谀、巴结的形式为自己谋取好处,而不顾他人与社会。荀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儒而非雅儒或俗儒。他认为这样的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来,“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3.荀子的教学方法


荀子对学习过程作了如下系统的论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到百举而百陷也。”这个学习过程有三个阶段:闻见、知、行。具体说来有这样几个层次:其一,对事物一无所闻,不如有所闻;其二,仅有简洁的闻知,不如亲自去经历;如果不亲自去经历,虽闻知再博,也不免有荒谬;其三,只有感性的经验,而无理性的理解,虽记得再多,也不免有虚妄;其四,仅有理解而不去实行,虽有广博、深厚的知识,也不免陷入困顿;只有实行了,才算完成了学习的过程。所以,学习是一个理性思维(知)参与下的外求过程,不仅是认识主体向外界求知识(闻见),而是在实际行动中求知识(行)。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重视“行”,体现了从实践中学、以实践行动为书的精神,由此构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


4.高度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教师和君王一样,是实现天下大治的根本。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国家要有乱变治、兴盛强大,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地位。“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因此,荀子在道德上极力提高教师的地位,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尊贵地位上。为了维护师尊,荀子还主张学生只能“师云亦云”。荀子仅仅是从教师的政治功能,仅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来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二、考题再现:


1.古代教育家荀子曾经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还说过“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这体现了教学原则的( )。

A.因材施教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答案】B。解析:题干中,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意思是没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意思是听说过道理却不眼见为实,即使听说的知识很多,也一定会有谬误。古语均强调的是真实感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直观性教学原则。故本题选择B选项。

2.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


A.俗儒 B.雅儒 C.大儒 D.鸿儒


2.【答案】C。解析:荀子依据当时儒者的情况,将其划分为大儒、雅儒、俗儒三类。荀子认为大儒不仅有广博知识,而且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因而能自如应对未曾见过的新事物、新问题,能够治理好国家。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儒。D选项鸿儒为东汉时期王充认为人才的培养目标,王充把人才分为“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故本题选择C选项。



荀子 竟   



返回 荀子( 目录)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