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中脘停痰,臂痛难举,或四肢浮肿,
组成
茯苓 一两(30g) 枳壳 麸炒,去瓤,半两(15g) 半夏 二两(60g) 风化朴硝 一分(0.3g)。
方歌
治痰茯苓丸半夏,
风化朴硝枳壳加,
姜汁糊丸姜汤下,
燥湿化痰效堪夸
茯苓丸中君法半,
枳壳朴硝姜汁丸,
脾失运化中痰停,
燥湿化痰行气善。
指迷茯苓君半夏,
风硝枳壳姜汤下,
中脘伏痰臂酸痛,
气行痰消痛自罢
用法
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g),生姜汤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作汤剂,加生姜水煎去渣,风化硝溶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
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两臂痠痛或抽掣,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方解
四肢禀气于脾,若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停伏中脘,流注四肢,则麻木痠痛,活动受限,甚则抽掣或浮肿。此种臂痛,切不可误以风湿论治,当从祛痰立法。
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茯苓健脾渗湿为臣,两者合用,既消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源。佐以枳壳理气宽中,此气顺则痰消之意。然中脘之伏痰,非一般化痰药所能及,故又佐以软坚润下之风化朴硝,取其消痰破结,与半夏相合,一燥一润,一辛一咸,意在消解顽痰,相制为用;与茯苓相伍,可从二便分消结滞之伏痰。
更以姜汁湖丸,姜汤送服,既能开胃化痰,又可兼制半夏毒性。诸药配伍,标本兼顾,消下并用,不治四肢,但以丸剂渐消缓化中脘伏痰,俾脾运复健,自然流于四肢之痰亦潜消默运,实属“治病求本”之方。
本方由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而成,较二陈汤少橘红、甘草、乌梅,多枳壳、风化朴硝。二方燥湿行气之力相近,而软坚消痰之力则以本方为优,原治中脘伏痰,上行攻臂之臂痛,临证对咳痰稠粘不爽、胸脘满闷,以及眩晕、梅核气等由顽痰所致者,亦可酌情用之。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之证。临床应用以两臂痠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运用:两臂痠痛或肢体麻木较甚者,可加入桂枝、姜黄、鸡血藤等活血通络之品;手臂抽掣者,可酌加全蝎、僵蚕等以熄风止痉;用治咳痰稠粘,可酌加海浮石、瓜蒌等以润燥化痰。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肢血管性水肿、慢性支气管炎、颈椎病、前列腺增生症等属顽痰停伏者。
4、使用注意:凡属风湿臂痛者忌用。
禁忌
便溏者勿服。
医案
冯xx,男,58岁。患者左臂疼痛、不能抬举,曾服祛风通络之药数十剂,病情有增无减。
咳吐痰涎、头晕、言语不清、大便偏干、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按之有力。辨为痰火内阻,经络不利,兼有胃气上逆。
疏方:
半夏20g、枳壳10g、茯苓30g、风化硝10g(后下)、黄连10g、黄芩10g、竹沥水三大匙、生姜汁一大匙服三剂,而痰涎大减、大便畅通、言语清晰,左臂痛止、能高举头上。因此症为内火生痰,为防其复发,又与黄连解毒汤三剂,嘱勿食肉,臂痛从此而愈。
[按语]
本案为火动生痰。《玉机微义》说:“夫痰之为病,有因热而生痰者,热则熏蒸津凝而成痰”。火热灼炼津液,化生痰浊,阻塞于肢体经络,气血闭阻不通,故见臂痛不举。便干、脉滑、苔黄厚腻,均为痰火之象。所以治疗决不可使用祛风通络与辛香燥烈之品。否则,火上浇油,必贻害无穷。今用黄连、黄芩、风化硝清热泻火,以撤生痰之因;半夏、茯苓、枳壳化痰利湿,理气和胃;竹沥、姜汁以祛经络之痰。《丹溪心法》谓:“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也。此方以“指迷茯苓丸”加味,共成清热化痰通络之治,务使火热去,痰浊不生,经络畅通,则臂痛立愈。
治痰茯苓丸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