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气虚血弱之脉结代,心悸,虚劳肺萎之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口燥,大便难。
组成
甘草 四两(12g),炙 生姜 三两(9g),切 桂枝 三两,去皮(9g) 人参 二两(6g) 生地黄 一斤(50g) 阿胶 二两(6g) 麦门冬 半升(10g),去心 麻仁 半升(10g) 大枣 三十枚(10枚),擘
方歌
炙甘草参枣地胶,
麻仁麦桂姜酒熬,
益气养血温通脉,
结代心悸肺痿疗。
炙甘草汤参姜桂,
麦冬生地火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
虚劳肺痿效如神。
炙甘草汤参桂姜,
麦地胶枣麻仁襄,
心动悸兮脉结代,
虚劳肺痿俱可尝
炙甘草汤少阴虚,
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
清酒与水煎法奇。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脉络膜萎缩、碱烧伤后眼压过低、干眼、虹膜部分萎缩、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黄斑变性等眼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解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释名
炙甘草汤为什么会叫“炙甘草汤”,这个方子里,生地的量如此之大,达1斤,大枣的量也很大,30枚,那为什么不叫“生地汤”或者“大枣汤”?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但都不令人信服。
伤寒177条: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对炙甘草汤的解读,由于有“脉结代,心动悸,……,一名复脉汤”的内容,因此大多数伤寒学者的解读,都是从心阴虚或心阴阳俱虚来解读,这其实违背了仲景先生的原意,也把炙甘草汤的外延大大地缩小了!
我们从圆运动升降的思路来解读,理解炙甘草汤的结构,可能会更清晰:
一、1斤的生地是用来补肾的津液(肾阴)的,桂枝、生姜、清酒是用来温肾的。桂枝、生姜、清酒就是用来蒸发江河湖泊的水(肾阴),化作水蒸气,上升成为天上的云(心阴),心的津液(心阴)就是这么补的。生地就是补肾的津液(肾阴)的,从来不是补心的津液(心阴)的,只有通过桂枝、生姜、清酒的蒸发、升发,才能转化为心的津液(心阴),江河湖泊的水才能成为天上的云。用中医的黑话来说,这是上升方向的“心肾相交”。
二、以上是通过开源的方法产生心的津液(心阴),那么如何通过节流的方法来防止心的津液的消耗呢?那就需要防止“子盗母气”,火生土,心脏的子是脾脏,因此需要大补脾的津液(脾阴)来防止“子盗母气”消耗心的津液(心阴),所以炙甘草汤中有超出常量的大枣和炙甘草,还有党参一起来峻补脾的津液(脾阴)。
而脾的津液(脾阴)又如何防止“子盗母气”呢?土生金,脾脏的子脏是肺脏,就需要补肺的津液(肺阴),炙甘草汤中有麦冬、党参、火麻仁,包括炙甘草、大枣也能兼补肺的津液(肺阴)。
而肺的津液(肺阴)又如何防止“子盗母气”呢?金生水,肺脏的子脏是肾脏,炙甘草汤中的1斤生地,自然能大补肾的津液(肾阴),而肾的津液(肾阴)是一切脏腑津液的来源。
用这种环环相扣,防止“子盗母气”的节流的方法,如同俄罗斯套娃,一环套一环,防止五脏津液的流失。
另外,炙甘草这味药,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药物。较大量的炙甘草,就像麻将当中的“混儿”,也叫“花牌(百搭)”,并不专一,是能够补所有五脏的津液的。仲景先生用“炙甘草汤”来命名,就是借此明确的告诉我们,炙甘草汤可不是单单用来补心的津液(心阴)的,它是能补全身脏腑的津液亏虚的
我们临床上可以用炙甘草汤来补心肝血虚,炙甘草汤的补肝血的作用有时会远远超过四物汤、归脾汤之类专门的补血剂;可以用炙甘草来补肾的津液(肾阴),能回复正常和谐的心肾相交;用炙甘草汤来补心脾的津液两亏,用彭子益先生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读炙甘草汤的那句话:“此滋养津液以运中气之方法也”,确为真知卓见。全身五脏津液亏虚(阴虚),都有考虑运用炙甘草汤的可能,如果兼有“脉结代,心动悸”等心的津液不足的症状,则运用的几率大增。
在中医眼科临床上,运用炙甘草汤辨证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脉络膜萎缩、碱烧伤后眼压过低、干眼、虹膜部分萎缩、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黄斑变性等眼病,如果对症,疗效确切。
加减化裁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禁忌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秦伯未用炙甘草汤经验
1964年中秋,著名老中医秦伯未来河南讲学,使我有机会与他相处周余。当时亲见秦老用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一证,应手取效。细查其用药,发现方中桂枝仅用2~3克,不解其故,请秦老赐教。
他说:心病虚证,在病机上要分心阴虚和心阳虚两大类,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动,多见心动过速;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静,多见心动过缓。
心动悸,脉结代是心阴不足,阴损阳弱,虚阳浮动。心阴虚则心脏早搏,心阳虚则血不冲脉,而见结代。治疗当在补心阴的基础上资助心阳。
用桂枝之意,是在配党参助心阳,故不可量大,2~3克即可。根据心阳虚的微甚,一般脉搏出现偶发性结脉,可用2克;频发性代脉(即二联脉、三联脉),可用3克。并加宁心安神之品,则收效更好。
秦老对医理的分析,经方的运用,出神入化,令人叹服。
20多年来,我用秦老加减的炙甘草汤治疗多例心动悸、脉结代患者(心电图诊断为室上性期前收缩),效果较好。
其处方是:红参6克(先煎,或党参20克) 麦冬15克 生地15克 阿胶10克 桂枝2克 丹参15克 茯神15克 远志10克 枣仁5克 节菖蒲10克 炙甘草6克。
黄仕沛用炙甘草汤经验心得
炙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别名复脉汤。为补益剂,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运用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炙甘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又名复脉汤。顾其名思其义,可治脉结代可知。是一首治疗心律失常之方剂,临床上不论是功能性的或是器质性的均可用之。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谓一语中的。仲景有治悸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结代渐稀……”深感粤沪两位经方大家,解读《伤寒论》虽各有见地,然审证用药则一也。是以曹氏曰:“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见方证对应是临床之不二法门。曹氏门人姜佐景曰:“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
吾用此方治愈者不胜枚举。如一音乐制作人冯某,因患心脏预激综合征,每遇激动或惊吓,或动作过大即发,心率超出一百次,医院建议做消融术治疗,以炙甘草汤坚持服用三个多月,现已四年未再复发。又一亲戚,电脑工程师李某,患心房纤维震颤并发脑梗,双眼视野变窄。经西医治疗后,脑梗症状有所改善,房纤仍常发作。以炙甘草汤连服三个月,后每月服七八剂。坚持三年多,房纤未见再发。
此方乃养心阴、温心阳、益心气、补心血。姜佐景谓“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
原方:炙甘草四两,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生地黄一斤。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可以说是桂枝汤的衍化方。即桂枝去芍药汤,更加人参、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连同清酒合共十味,在仲景方中堪称大方。动静结合,阴阳兼备,结构严谨,面面俱到,剂量特重,用宏效彰,用得恰当,每收奇效。临床应用时,如非明显真阴亏劫之象,无须去参、桂、姜、枣。如炙甘草汤之卢案,即后世之加减复脉汤是也。
此方尤应着眼的是生地黄、炙甘草、桂枝、清酒四药。汉代未有熟地黄,仲景书中所载干地黄,应是现今之生地黄,如肾气丸、胶艾汤等,而所载生地,应是现今之鲜生地,如炙甘草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等。鲜生地难觅,唯以生地代之。本方虽以炙甘草为名,但方中生地黄(鲜生地)重用达一斤。故本方应以生地黄为主药。(防己地黄汤为二斤,绞汁。百合地黄汤用生地黄汁一升,按一升约今200ml,需多少鲜地黄方能榨取?有待考证)按柯雪帆氏考证,汉之一两约折合现今15.6g计,一斤相当于现今之249.6g。日三服,每服亦为83.2g。常用量是30~90g。
炙甘草之用量亦为仲景方中用甘草之重者,仲景方用甘草多为二三两,本方与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均为四两,其养液之功亦不可忽视。
大枣用量三十枚,亦为众方之首。仲景当归四逆汤用二十五枚,桂枝汤等方多用十二枚,曾称量过十二枚大枣约50g,三十枚则约为125g矣。
桂枝则为仲景治悸之要药,乃本方不可缺少之品。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衍化而来。《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脉者,数而时止也,胸满者即含悸之意。刘渡舟认为:“在临床上,对胸闷、心悸、咳逆等证,凡属阴寒邪盛,胸阳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再加附子颇有疗效。”可见炙甘草汤为桂枝去芍药汤加味在情在理。后世加减复脉汤为本方去参、桂、枣、姜,并加芍药。或再加味而成一甲、二甲、三甲复脉及救逆汤、大定风珠等。作为纯养阴液尚可。要治“心中震震”、“脉细促,心中谵谵大动,甚则心中痛”,无异痴人说梦,徒有“复脉”之名,而无“复脉”之实矣!仲景以复脉汤治心动悸已考虑阴液不足,故方中配以大队养液之品。设若阳虚、水气等悸,自会配以附子、茯苓等。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姜佐景曰:“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
本方水酒同煎是仲师之首创煎法,不可忽视。论中曰:“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按历代注家均谓:“清酒通经”。柯韵伯则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细观仲师之地黄方,如胶艾汤亦与酒同煎,然胶艾汤乃止血方,无须通经,更无须引药上行,可见伤寒注家常落臆解俗套,非仲景原意也。试想药与酒同煎,汤成则酒味俱挥发殆尽,何以通经、上行?近人解释此方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麦冬等有效成分析出,应为仲师本意也。清酒注家多谓酒之清者,酒之浊者为白酒,故清酒应属黄酒,如花雕之类,汉时未有蒸馏酒,故不应用高粱酒之类。按近人刘渡舟谓:“一升合198.1毫升”,柯雪帆则谓:“一升合200毫升”,本人曾测量过,普通饭碗一碗水约为175ml。本方以清酒七升,即约1400ml,差不多3斤矣,水八升即约1600ml,约十碗水。煎成三升(600ml)。姜佐景谓:“吾师生之用本汤,每不用酒,亦效。”大多医者认为不用酒,效果较差,我等观察亦然。故病重者大多加酒。
临床常用本方剂量:生地30~90g、炙甘草15~30g、党参30g(病重者用高丽参10~15g)、大枣15~30g、阿胶15g、麦冬15~30g、麻仁30g(可改用枣仁或柏子仁15~24g)、桂枝10~30g(病重者曾用45g)、生姜10~15g。常以六到十碗水,煎至三碗,再加入花雕酒250~500ml(半支到一支),煎成一碗,去药渣,加入已预先烊化的阿胶,此时药液颇稠厚。再以水四碗复渣再煎,日服两次。
《伤寒论》第178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仅八个字已道出本方方证。第179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是进一步描述结代脉的脉象,并且指出代脉为难治。仲景书中言难治者除本方及麻黄升麻汤、四逆汤、硝石巩石散外,多不载方。可能心律不齐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者,器质性者当然难治。姜佐景谓:“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
本方乃滋阴养液、温阳益气之方,可以说是补益之重剂,除“脉结代,心动悸”之外。《金匮要略·虚劳篇》:“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为另一组症状。而《肺痿篇》:“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又为另一组症状。临床上总以体倦消瘦,面色憔悴等虚羸见症为征,舌淡或光亮无苔,脉也可见细弱,代脉则更重,预后当更差。基于此,我常以此方治疗肿瘤化疗后、大病后身体虚羸者。更从仲景用鲜地黄如本方之心动悸,百合地黄汤之百合病,防己地黄汤之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悟出用鲜地黄方多可治心神之证。常以此方治抑郁症之有心悸者。
本方生地、麦冬、麻仁均可致泄泻,如果便溏易于腹泻者可去麻仁,生地减量。曾治一心动过速者服用本方则泻下如水样,日四五次,无奈只好去麻仁、生地,改用茯苓,亦效。话虽如此,《经方实验录》载曹颖甫与其学生章次公同诊一病下利,脉结代,章次公力排众议,以炙甘草汤除去麻仁而收效,又不以下利为忌也。
本文选自:《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刘渡舟:甘草汤四方
甘草汤类共四方,即甘草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甘草干姜汤。
甘草汤类方治疗关节疼痛疾病如何应用?
眩晕之症用温散之法为何?
读完本文刘渡舟老先生的经验,你就会明白
甘草汤治少阴经中有热而咽喉疼痛,它有清阴中伏火与止痛解毒的作用。
炙甘草汤治伤寒心动悸、脉结代,这是伤寒内挟心虚,而气血不足所致。
甘草附子汤治骨节掣痛、屈伸不利、短气、小便不利等证。
甘草干姜汤则治误汗肢厥,阳气受伤之证。
甘草性平,生用则能清热解毒,炙用则能补中益气,故少阴病的甘草汤是用生草而不用炙草。
甘草汤
【药物组成】
生甘草二两
【煎服法】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适应证】
以少阴阴中伏火,循经上犯,而使咽喉疼痛不休。
【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方义】
生甘草味甘偏凉,普能泻少阴阴中之伏热而治咽喉肿痛,确有消肿解毒的良好作用。
【选注】
柯韵伯:“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证。
若因于他症而咽痛者,不必治其咽。
如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而吐利者,此亡阳也,只回其阳,则吐利止而咽痛自除。
如不利而胸满心烦者,是下焦虛而上焦热也,升水降火,上下和调而痛自止。
若无他症而但咽痛者,又有寒热之别。
见于二三日,是阴火上冲,可与甘草汤,甘凉泻火以缓其热;
不瘥者,配以桔梗,兼辛以散之,所谓奇之不去而偶之也。”
【方歌】
甘草名汤咽痛求,
生用一两不多收;
其道此是中焦药,
清解少阴效最优。
【按语】
《伤寒论》112 方,其中有甘草者不下七十方,甘草之治,可云溥矣。
本方用生甘草一味,入少阴经清热解毒,而又不损伤正气,可见药味的炮制不同,则功效迥异。遣方用药,所不可不知也。
生甘草之清热解毒的作用,后世医家极为重视。
如《圣济总录》云:“甘草汤治热毒肿,或身生瘭浆”。
徐彬云:“甘草一味单行,最能和阴而清冲任之热。每见生便痈者,骤煎四两,顿服立愈。”可见甘草能清少阴客热之邪。
医案选录
鄱阳徐刚,忽患右足赤肿,三日不能履地,医治无效,才服此药,须臾之间,即能移步,再服痊愈。
(摘《洪氏集验方》)
炙甘草汤
【药物组成】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 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去皮)三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斤 大枣(擘) 三十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适应证】
此方治疗心之气血双虚,出现脉结代,心动悸等证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义】
气血两虚,心脉失养,用炙甘草、人参、大枣补中益气,加强生化之源,且可通脉安神养心; 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润燥滋液,补血生津; 桂枝、生姜、清酒助阳气以行药力而通血脉。
【选注】
周禹载:“本条不言外证,寒热已罢可知:不言内证,二便自调可知。第以病久正气大亏,无阳以宣其气,更无阴以养其心,此脉结代、心动悸所由来也。
方中人参、地黄、阿胶、麦冬、大枣、麻仁皆柔润之品以养阴,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阳气,而结代之脉乃复。
尤重在炙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脉之本源。
佐以清酒,使其捷行于脉道也。
其煮法用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以煎良久,方得炉底变化之功,步步是法。
要之,师第言结代者,用此以复之,非谓脉脱者以此方救之也。
学者切不可泥其方名,致误危证,推之制生脉散,亦因其命名太夸,庸医相沿,贻害岂浅鲜哉?”
【按语】
《名医别录》云:“甘草通经脉,利血气”。
由此观之,此方专以甘草为君,深得用药之旨。
方虽气血双补,然偏重在于养阴。
柯琴说:“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滋阴之一路也。”此说颇获余心。
本方久服,则出会现浮肿、腹泻等象,应该予以注意。
医案选录
一人年五十余,中气本弱。
至元庚辰,六月中病伤寒八九日。
医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昏愦。罗诊之,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
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蜷卧恶人语,以炙甘草汤治之。
成无已云:补可去弱
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
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
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
故用麻仁、阿胶、麦门冬
地黄之甘,润经养血
复脉通心是也
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
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
剉一两剂服之,不效。罗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 再于市铺选尝气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
(摘《名医类案》)
甘草附子汤
【药物组成】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二枚 白术二两 桂枝(去皮) 四两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适应证】
骨节疼痛剧烈,掣痛、屈伸不利、拒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
【原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5)
【方义】
附子扶阳温经散寒,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祛风,炙甘草补中益气。
【选注】
章虚谷:“此脾胃营卫皆虚,而阴邪痹结也。
寒胜为痛痹,风胜为行痹,湿邪凝滞风寒而成。
烦疼掣痛者,风也;
不得屈伸,近之痛剧者,寒也;
汗出而邪不去,恶风不欲去衣,营卫虚极矣。
短气、小便不利身微肿者,脾肾两虚,三焦气化无权,升降不利也。
表里皆虚,邪痹不出,故以术、附、甘草大补脾肾之阳,而佐桂枝通经脉,不散其邪而风寒湿自去矣。”
【按语】
对本方证的认识有两种意见。
以《医宗金鉴》为代表的,则拘于条文中“风湿”二字,认为本方是祛风湿之邪的汗剂。
以章虚谷为代表的,则认为本证是脾肾两虚,营卫虚极,表里皆虚,邪痹不出,本方是大补脾肾之阳,不必散邪而寒湿自去。
我们认为章氏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
本方共四味药,附子配白术,而有术附汤之义,用以扶阳气而驱寒湿,故能治身体痛、骨节痛。
桂枝配甘草,即桂枝甘草汤之义,用以振奋心阳,而治短气与小便不利。
所以,从小便不利、汗出恶风、短气等证来看,本证实为风寒湿三邪伤于心脾肾三脏,正虚而邪恋。
至于方后注云:“得微汗出则愈”,并非桂枝发汗的作用。
尤在泾说得好:“云得微汗则解者,非正发汗也,阳复而阴自解耳。”其说当从。
【方歌】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医案选录
杨某,男,42岁,煤矿工人。患关节炎已三年
最近加剧,骨节烦终,手不可近。并伴有心慌气短、胸中发憋,每到夜晚则尤重。
切其脉缓弱无力,视其舌胖而嫩。辨为心肾阳虚,寒湿留于关节之证。
为疏:
附子15克,白术15 克
桂枝10 克,炙甘草6克
茯苓皮10 克,苡米10克
服三剂而痛减其半,心慌等证亦佳。转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又服三剂,则病减其七。乃书丸药方而治其顽痹获愈。
(刘渡舟医案)
甘草干姜汤
【药物组成】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适应证】
汗伤脾阳,寒从中生,证见呕吐与手足厥冷。
【原文】
伤寒脉浮,自出汗,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
【方义】
干姜辛热,温中去寒; 炙草甘温,补中扶虚。
然甘草剂量大于干姜一倍,意在温中回阳而又不伤下焦之阴,方无碍于两脚拘挛之证。
【选注】
成无己:“《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以复阳气。”
【按语】
古人对阴阳两虚之证,在治法上往往扶阳在先,滋阴在后,故本证先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阳生则阴长,阳固而阴始存。
然本证的脚挛急、咽干等阴伤之象,在回阳时亦不能不加考虑。
为此,本方甘草倍于干姜,取甘大于辛,而后才能扶阳而不耗阴。
后世医家治脾阳虛衰,不能统血而大便下血之证,用本方温脾以摄血,并把干姜改为炮姜,而取得了疗效。
如《直指方》用本方治“男女诸虚出血”,《朱氏集验方》称本方为“二神汤”,治吐血极妙。
这都是指温脾摄血而言的。若阳热亢盛,迫血妄行之出血,则实非本方所宜。
本方又治虚寒肺痿,由于肺冷气沮,津液不化,上不制下,而口中吐涎、头眩遗尿、溲数等证甚效。
【方歌】
甘草干姜两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唾多涎尿也遗。
医案选录
王某,男,年50岁,贫农,1965年4月12 日初诊。
患者昨日下午开始眩晕欲吐,曾请医诊治,服清眩丸未愈。
今脉迟(47次/分),舌淡欲吐,口不渴,无热,体温36.4℃,不怕冷。
诊为寒证,治以温散,投予甘草、干姜各三钱,煎汤温服一剂。次日复诊,眩晕止,欲吐停,
脉67 次/ 分,出工筑墙。嘱再服原方一剂,后未复发。
(摘《中医杂志》1965,11)
甘草汤类方多变,临床应用广泛。
名家医论
叶天士
仲景复脉汤合乎邪少虚多治法。(《临证指南医案》)
姜佐景
唐君居春申,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 甘草汤,服至3~5剂,心悸愈,而脉结代渐稀,尚未能悉如健体。盖宿 疾尚赖久剂也。君又素便秘,服药则易行,停药则难行,甚须半小时之久,故师方用麻仁一两之外,更加大黄三钱。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
按本汤证脉象数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迟者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
服本汤之后,其数者将减缓,其缓者将增速,悉渐近于标准之数。盖过犹不及,本汤能削其过而益其不及,药力伟矣。又血亏甚者,其脉极不 任按,即初按之下,觉其脉尚明朗可辨。
约1分钟后,其脉竟遁去不见,重按以觅之,依然无有。至此,浅识之医未有不疑虑并生者。但当释其脉,稍待再切,于是其脉又至。试问,脉何以不任按?曰:血少故也。迨服本汤3~5剂后,脉乃不遁,可以受按。此皆亲历之事,绝非欺人之语。依理,一人二手,其脉当同,然而事实上不尔,左右二脉每见参商。脉理 之难言,有如是者。(《经方实验录》)
樊天徒
适应证候:①阴虚血少,咽干舌燥,心悸不宁,脉有歇止,虚羸少气,便难,或粪便中夹有血液,舌光少苔,或舌质淡而萎者。②久咳嗽,涎唾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液,虚里筑筑动,心烦,少气,虚烦 不眠,大便难,脉虚数者。(《伤寒论方解》)
岳美中
近年许多临床医生用治于一些心脏病脉结代,也收到一定的疗效。适应证:心悸亢进(或有脉结代者),皮肤枯燥,容易疲劳,手足烦热,口干,大便秘结等。(《岳美中医案集》
裘沛然
我治过不少心脏病人,诸如心肌缺氧,房室传导阻滞,频繁性早搏,心律不齐,以及房颤等。临床如表现为心阳不振,血行欠畅而见舌质淡胖,脉微细或结代者,就常用炙甘草汤稍事加减。药后虽有效果, 但常易反复或者效果不显著,改用其他方药,亦有同样情况。
最后,就径用仲景炙甘草汤原方,一味药不更动,只因古今度量有异,在剂量上稍加斟酌,如甘草、桂枝一般各用20g左右。有许多心脏病人,曾屡更多医,中西药物备尝,也服过我以炙甘草汤加减之方,均无良效。自改服仲景原方后,有不少病人症状竟得消失或基本缓解,以后仍用原方续服数月。病人主诉:过去几乎每日发病,自服该方后,竟有历数年而安然无恙者,病家方钦我技之精,而我则既惊又惭。我研究仲景之学且数十年,而未识仲 景处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惊人程度!(《裘沛然选集》)
万友生
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心脏病,必须注意禁忌证。如:①浮肿者禁用。凡因水湿停留而发为浮肿的心脏疾病,如果误用此方,常使浮肿更甚而病情恶化。因为此方中的甘草、阿胶、生地黄、麦冬等滋阴药能够助长水湿。②中满、便溏者禁用。凡心脏病而见中焦脘腹痞闷胀满,多因脾胃中气失运,不能升清降浊所致。此方不仅炙甘草壅中助满为必禁之药,阿胶、麦冬、生地黄、红枣等滋腻之品也不适宜。脾虚生内湿而致大便溏泄者也当禁用,因方中有胶、地、麦、麻等凉润药,会加重便溏。③咳血者禁用。凡心脏病而见咳血者,是由心火上克肺金所致。此方中有桂枝、 生姜、清酒等辛热之品能助火克金。(《万友生医案选》)
炙甘草汤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