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退黄疸;同时用栀子清利三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泻热通便,使湿热由大便而下。三种药物配合使用,清利湿热,使湿热从二便而出,是治疗黄疸的主要方剂。对于临床中的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




茵陈蒿汤(方歌)






组成

茵陈 六两(18g)  栀子 十四枚(12g)  大黄 二两(6g),去皮


方歌

茵陈蒿汤大黄栀,
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
功在清热与利湿。

茵陈蒿汤治阳黄,
瘀热在里湿邪强,
栀子祛黄又除烦,
泻下通便靠大黄。

茵陈蒿汤大黄栀,
瘀热阳黄此法施,
便难尿浊腹胀满,
清热利湿此方宜。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解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

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疽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吐者,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以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如兼有恶寒、身痛、无汗等症,可加麻黄、杏仁、连翘以解表散邪。如胁痛较重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疏肝行气止痛。

若黄疸较重,热势较甚者,可加板蓝根、黄芩、大青叶、虎杖、黄柏等以退黄除热。如湿热黄疸,病情恶化,出现高热,烦躁,甚则神志不清,抽搐,出血等,此乃热毒内陷,可加牛黄、丹皮、赤芍、郁金、黄连、羚羊角等以凉血解毒。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方论

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本证即是湿热郁蒸,故当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疏利 肝胆,芳香化浊,为清除湿热、退黄疸主药,乃方中君药。

杨时泰云:“茵陈蒿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黄疸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本草述钩元》卷九)。”茵陈蒿芳香又能醒脾,清热又能利胆,而黄疸之因主要责之肝胆脾胃,故黄疸之治,茵陈为第一要药。栀子祛除湿热,清泄三焦,通调水道,利湿热自小便而出,为方中臣药。仲景用栀子、茵陈,正取其利小便而蠲湿热也。大黄清除瘀热,推陈致新,使湿热壅遏毒邪从大小便而出,是为佐药。

由于湿热瘀毒在此证中四者同时并存,大黄则对此四者同时兼顾,且通腑泄热利湿,给湿热以出路。又大黄走血分,与栀子相伍,能凉血泄热,以防脾胃肝胆瘀热发黄后动血。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腑,清热利湿退黄,排除瘀毒,使湿清热除,则黄疸消退。 本方药仅3味,虽均能清热利湿退黄,因以茵陈蒿为君药,且重用,故以茵陈蒿为方名。

本方配伍特点是,清热利湿药与清热泻火药、泻火通便药合用,使瘀热从二便而出。且方中三药均能清利湿热而利小便,故原书方后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蒿汤与茵陈五苓散两方,都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常用方剂,主要作用均是清热利湿而退黄,但由于湿热之邪有湿重与热重的区分,二方用药不一,适应证亦异。茵陈蒿汤清热之力强,利湿之力小,有攻下作用,适用于湿热黄疸偏于热重者。茵陈五苓散清热之力小,利湿之力强,无攻下作用,适用于湿热黄疸偏于湿重者。

医论

本证病机为阳明瘀热在里发黄,湿热壅滞中焦,导致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常,湿不得下泄,湿热与瘀热郁蒸于肌 肤,发为此证。

黄疸的成因多为湿热交蒸或寒湿在里。黄疸一病多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疽”之说,本方所治即为湿热黄疸。阳明病属里热实证,其主证有发热汗出,乃因热势向外宣透而不能发黄,但是由于热与湿合,湿热郁遏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身必发黄,色如橘子色而鲜明,若浸淫肌肤,下注膀胱,而使面目、小便俱黄。因无汗则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就构成了湿热内盛的条件。湿热内蕴,故发热。不能布津上承则口渴。湿邪壅滞,脾湿不运,则腹微满。谷气不化,故不欲饮食,或恶心欲吐。湿热交结不解,出现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身体无汗。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于是肌肤发黄。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此又更加助长湿邪,且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或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均是湿热之象。

汪昂说:“黄者,脾胃之色也。热甚者身如橘色,汗如蘖汁。头为诸阳之会,热蒸于头,故但头汗而身无汗。夫热外越则不里郁,下渗则不内存,今便既不利,身又无汗,故郁而为黄。内有实热故渴。热甚则津液内竭,故小便不利。凡瘀热在里,热人血室,及水结胸,皆有头汗之证,乃伤寒传变,故与杂病不同。湿在经则日晡发热,鼻塞,在关节则身痛,在脏腑则濡泄,小便反涩,腹或胀满,湿热相搏则发黄。干黄,热盛色明而便燥;湿黄,湿胜色晦而便溏。又黄病与湿病相似,但湿病在表,一身尽痛,黄病在里,一身不痛(《医方集解·利湿之剂》)。”

本方清热退黄作用强,为治阳黄的常用之方,临床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证治要点。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胆结石,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败血症,肺炎,蚕豆病的溶血性黄疸等偏于湿热者。

验案

黄疸《张聿青医案》卷十一:华左,遍体面目俱黄,中脘痞 满,湿热蕴遏,恐其由标及本。

西茵陈、制川朴、赤白苓、泽泻、青蒿、山栀、广橘皮、制半夏、木猪苓、上湘军(二钱,好酒浸透后下)。二诊:脘痞稍减,黄疸略退,药既应手,守前法再望转机。茵陈二钱,冬术(炒炭)二钱,泽泻二钱,砂仁七分,黑山栀二钱,上湘军二钱,橘皮一钱,猪苓一钱五分,川朴一钱,官桂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焦麦芽三钱。三诊:面目色黄稍退,而热退不清,还是湿热壅遏熏蒸之所致也,再淡以渗之,苦以泄之。

官桂五分(后入),豆豉三钱,黑山栀三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猪苓二钱,郁金一钱五分,茵陈三钱,冬术炭二钱,赤白苓各二钱,杏仁二钱,泽泻一钱五分。四诊:黄疸已退,然形色瘦夺,脾土无不虚之理,当为兼顾。野于术二钱(炒),广皮一钱,猪苓二钱,云苓四钱,茵陈二钱,泽泻二钱,焦麦仁四钱,官桂五分(后人),制半夏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竹茹一钱。五诊:黄疸大势虽退,而湿热未能尽去,小溲未清,足跗带肿,还是湿热坠下,再培土而分利湿邪。于术一钱五分,大腹皮二钱,川通草一钱,茯苓三钱,炒冬瓜皮一两,泽泻一钱五分,木猪苓二钱,焦苍术一钱,生熟米仁各三钱,茵陈一钱五分。六诊:诸病向安,惟气色尚滞,宜鼓舞脾土,土旺自能胜湿也。人参须五分,茵陈二钱,云茯苓四钱,猪苓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野于术二钱,炮姜三分,焦苍术一钱,泽泻一钱五分,广皮一钱。七诊:补气运脾渗湿。

人参须五分,苍术一钱,于术二钱,茵陈二钱,猪苓一钱五分,云茯苓三钱,炒冬瓜皮五钱,炮姜炭四分,泽泻一钱五分,生熟薏仁各三钱,谷芽三钱。按语:此案黄疸乃因湿热蕴遏致面目俱黄,故初诊用茵陈蒿汤加味以清热祛湿退黄,为了防止苦寒伤脾胃,又配伍苦温之品以除湿。首战告捷,二诊仍守原方原法,黄渐退,湿渐去,此时脾土虚象己现,故四、五诊仍以培土为主,及至后期,正气虚象亦现,加用参须、苍白术等扶正以固本。由于此病乃黄疸显现于外,故始终以茵陈退黄,其用药辨证细微,可资借鉴。

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茵陈蒿汤的利胆有效成分兼有抗肝损伤作用。茵陈蒿汤内所含β-葡萄糖醛酸甙酶抑制剂物质,可以抑制肝脏疾患并间接地促进增加的胆红素等有害物质的体外排 泄。茵陈蒿汤利胆作用的实验研究,表明其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

并且茵陈蒿汤醇提液的利胆作用比水煎剂明显,还能增加胆汁中固体物的排出。已证实茵陈蒿及滨蒿的利胆有效成分为6,7-二甲基香豆素及对羟基苯乙酮。茵陈复方降脂实验研究,表明茵陈复方降脂效应是确切的。





茵陈蒿汤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