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
组成
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 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方歌
消风散内有荆防,
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
风疹湿疹服之康。
消风止痒祛风湿,
木通苍术苦参知,
荆防归蒡蝉膏草,
生地胡麻水煎之。
消风散内羌防荆
芎朴参苓陈草并
僵蚕蝉蜕藿香入
为末茶调或酒行
头痛目昏项背急
顽麻瘾疹服之清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g,日服2-3次,温酒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
风中头面经络。口眼喁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布于头面;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则弛缓不用;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喁斜。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喁斜之口眼得以复正,是名“牵正”。
君——防风疏风散热,蝉蜕祛风止痒。
臣———荆芥、羌活辛散风邪;藿香、僵蚕辟秽散邪。
佐——川芎行气活血,疏风止痛;人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陈皮、厚朴理气散痞。
使——用茶水调服有助于清散风热;用酒调活血而有助血行,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相合,共奏消风散热,理气健脾之功。
运用要点:临床应用以头痛目昏,皮肤顽麻,瘾疹瘙痒为辨证要点。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初起风邪重者,宜加羌活、防风、白芷等以辛散风邪;病久不愈者,酌加蜈蚣、地龙、天麻、桃仁、红花等搜风化瘀通络。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于风痰阻络者。
4、使用注意: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之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不宜使用。方中白附子和全蝎有一定的毒性,用量宜慎。
文献
1、原书主治:《杨氏家藏方》卷1:“治口眼喁斜。”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中风口眼喁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数语,尤注谓其受邪之处,经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以左喁者,邪反在右;右喁者,邪反在左也。然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阳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必分左血右气。
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能两协其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此方所治口眼喁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所谓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组成】川芎 羌活(去芦)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白僵蚕 蝉壳各30克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制)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茶清调下。
【主治】风痰风厥,涎潮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留饮飧泄,痰实呕逆,旋晕,口歪搐搦,僵仆目眩,小儿惊悸狂妄,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偏正头痛。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组成】荆芥穗 甘草(炒) 芎藭 羌活 白僵蚕(炒) 防风(去芦) 茯苓(去皮,用白底) 蝉壳(去土,微炒) 藿香叶(去梗) 人参(去芦)各60克 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熟) 陈皮(去瓤,洗,焙)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茶清调下。如久病偏风,每日服,便觉轻减。
【功用】祛风活血,理气化湿。
【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目眩旋晕,耳啸蝉鸣,眼涩好睡,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又治妇人血风,头皮肿痒,眉棱骨痛,旋晕欲倒,痰逆恶心。
【组成】人参5钱,僵蚕(炒)5钱,甘草5钱,荆芥穗5钱,陈皮5钱,厚朴(制)5钱,茯苓5钱,蝉退5钱,防风5钱,川芎5钱,羌活5钱,藿香5钱。
【来源】《外科启玄》卷十二。
【主治】杨梅癣疹及翻花疮。
【方法】上为末。
【用法】每服3钱,加土茯苓4两。水3碗,煎至2碗,分上下体,食前后服。
【来源】《医宗必读》卷六。
【组成】苍术 麻黄 荆芥 白芷 陈皮各3克 甘草1.5克
【用法】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1茎,煎至180毫升服。
【主治】四时感冒,发热恶寒,头痛声重。
【组成】柴胡、羌活、当归(去芦头)、防风、川芎、甘草各等分。
【来源】《普济方》卷一○三。
【主治】一切风热上攻,头面浮肿生疮,偏正头风。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组成】防风、荆芥、羌活、蝉蜕、川芎、藿香、陈皮、甘草、桔梗、僵蚕。
【来源】《幼科金针》卷上。
【主治】小儿生下三朝五日,忽然鼻塞勿乳,不能开口呼吸。
【用法】上为末。茶调服。
【组成】龙脑薄荷2两(去土,令净),荆芥穗2两,羌活半两,川芎半两,细辛(去苗)1分,白术2两(锉),石膏(研极细、水飞晒干)1分,甘草半两(炙紫色)。
【来源】《普济方》卷四十五引《保生回车论》。
【主治】风头痛。
【用法】上为末。每服2钱,茶清或醇酒调下,热服,日3次,不拘时候。一切风寒或沐浴之后,并宜服之。
【药物组成】天麻(去苗)1两,防风(去芦)2两,细辛(去苗叶土)半两,薄荷叶半两,川芎1两,甘草(炙)1两,吴白芷1两,朱砂1两(为衣)。
【处方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一引《局方》,
【方剂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项背拘急,鼻嚏声重,耳作蝉鸣;及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妇人血风,头皮肿痒。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食后生姜汤送下;茶清亦可。
【来源】《麻症集成》卷四。
【组成】荆芥、僵蚕、蝉蜕、防风、连翘、甘草。
【主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鼻嚏声重,皮肤瘙痒。
【来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组成】羌活8分,独活8分,僵蚕8分,藿香8分,枳壳8分,防风8分,天麻8分,地骨皮8分,蝉蜕8分,前胡1钱半,柴胡1钱,黄芩1钱,天花粉1钱,桔梗1钱,茯苓1钱,荆芥1钱,紫草1钱,牛子1钱,人参7分,川芎7分,甘草4分。
【主治】痰盛惊搐,谵语,狂急,口张,目作上视。痘前热则生风,项强,直视,口渴,舌强,如中风状。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消风散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