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五苓散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五苓散
(方歌)






组成

猪苓 十八铢(9g),去皮  泽泻 一两六铢(15g)  白术 十八铢(9g)  茯苓 十八铢(9g)  桂枝 半两(6g),去皮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腑,
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
小便通利水饮逐。

五苓散治太阳腑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
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
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
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
疸黄便闭渴呕宁

五苓二苓泻桂术。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方解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

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君——泽泻甘寒清热,淡渗利水。
臣——茯苓补益脾气而利水;猪苓清热除湿而利窍。
佐——白术健脾燥湿,增加治水之功。
使——官桂温化膀胱而利小便,又能疏散表邪而解太阳之表。
诸药相合,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运用要点:本方为利水的基础方,临床凡见水饮内停,小便不利,而见水肿、痰饮、泄泻、心悸头眩等症者皆可考虑选用。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临床案例

编者曾治魏某,男,80岁,形胖。腹泻腹痛3天,日十余次,腹痛即泻,泻如稀水,无尿,纳呆口和,小腹凉感,精神萎靡,服痢特灵、抗生素等无效,舌淡胖,苔白润,脉弦无力。此案泄泻有两大特点:其一水泻,其二无尿。因思此必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并于大肠而成水泻,前人有“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之旨,因投五苓散试治:

茯苓30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10g,白术15g,白芍25g,陈皮10g,防风10g,乌药10g,山药30g,甘草10g。3剂。服药即愈。

附方:
(1)四苓散(《明医指掌》):本方去掉桂枝而成。
功效:健脾利湿。

主治:水湿内停证。症见小便赤少,大便溏泻等。
(2)猪苓汤※(《伤寒论》):泽泻猪苓茯苓阿胶滑石功效: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证。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又可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













五苓散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