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方歌)






组成

天麻(90g)  钩藤(12g)  生决明(18g)  山栀  黄芩(各9g)  川牛膝(12g)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各9g)


方歌

天麻钩藤益母桑,
栀芩清热决潜阳,
杜仲牛膝益肾损,
茯神夜交安服良

天麻钩藤石决明,
栀杜寄生膝与芩
夜藤茯神益母草,
主治眩晕与耳鸣。

天麻钧藤栀决明,
桑芩杜藤益牛神.
息风清热补肝肾,
头痛眩晕失眠宁。

天麻钩藤石决神,
夜栀杜寄牛母芩,
肝热肝亢肝风动,
平肝熄风益肝肾。

用法

水煎,分2—3次服。

功用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解

本方证由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肝阳有余,化热扰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证属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治以平肝熄风为主,佐以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法。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剂。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眩晕头痛剧者,可酌加羚羊角、龙骨、牡蛎等,以增强平肝潜阳熄风之力;若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烦易怒,加龙胆草、夏枯草,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功;脉弦而细者,宜加生地、枸杞子、何首乌以滋补肝肾。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内耳性眩晕等属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

文献

1、原书主治:《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治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

2、方论选录: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本方为平肝降逆之剂。以天麻、钩藤、生决明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补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平肝之逆;并辅以夜交藤、朱茯神以镇静安神,缓其失眠,故为用于肝厥头痛、眩晕、失眠之良剂。若以高血压而论,本方所用之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经研究有降低血压之作用,故有镇静安神,降压缓痛之功。”

医案

蔡某,男性,时年65岁。  反复头晕8年,加重3月。

近8年反复头晕,发作时天旋地转感,视物模糊,站立不稳,情绪激动时诱发,偶有头部胀痛感,自测血压波动于140-150/90-100mmHg,近3月头晕发作频率较前增多,伴有夜间左侧肢体麻木感,活动后好转,无胸闷心悸,胃脘部胀闷,反酸嗳气,口干口苦,饮水量多,烦躁易怒,纳可,眠浅易醒,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脉涩。

  既往史:既往血压偏高史,未服用降压药物。

中医诊断:眩晕。
  证候:肝阳上亢,瘀热阻络。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活血通络。
  处方:钩藤15克、栀子10克、甘草5克、天麻10克、柴胡15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川牛膝15克、丹参15克、夜交藤15克、石决明15克,7剂,450ml水煎至200ml,早晚分服。

二诊:

  头晕发作次数较前减少,头部胀痛基本缓解,夜间存在左侧肢体麻木,少许口干,饮水量可,纳一般,浅眠,二便调,胃脘部胀闷,反酸嗳气。舌淡红偏暗,苔淡黄腻,脉弦涩。

  辨证、治法同前,处方如下:

  处方:钩藤10克、天麻10克、白芍15克、甘草5克、黄芩10克、厚朴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佛手15克、牡蛎30克、川牛膝15克、地龙10克,14剂,450ml水煎至200ml,分服。

  三诊:

  偶有头晕发作,程度较前减轻,少许口干,无肢体麻木,饮水量较多,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干,脉弦细。

  上方减黄芩,加太子参30克,14剂,450ml水煎至200ml,分服。

  四诊:

  头晕基本缓解,自测血压波动于130-140/80-90mmHg。

  按语:

  眩晕病在脑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患者头晕兼见头胀痛、急躁易怒、口干口苦、眠欠佳符合肝阳上亢辨证;同时夜间左侧肢体麻木、活动后可缓解,舌暗,脉涩提示兼有瘀血阻络;胃脘部胀闷、反酸嗳气则是肝病“木克土”的表现;故辨证为肝阳上亢,瘀热阻络。叶师指出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本案主要病机属于《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言的“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宜平肝潜阳,清热活血通络,可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

  方中天麻平肝息风,钩藤清肝热,息风止痉,石决明平肝潜阳,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川牛膝引血下行,以利肝阳之平降,夜交藤养血安神,白芍潜阳敛阴,川芎、丹参活血通络,“气行则血行”,故加柴胡疏肝行气,枳壳宽胸理气,辅以陈皮、姜半夏健脾和胃,化痰消痞。二诊时患者热象较前减,瘀象及胃脘症状仍存,原方减栀子、川芎、丹参、柴胡、枳壳,石决明,加地龙搜风化痰,活血通络,茯苓健脾化痰,牡蛎镇心安神潜阳,厚朴下气除满,佛手疏肝和胃。三诊患者口干,饮水量多,脉细,为兼有阴虚之象,驱邪后期可加用补益气阴的太子参顾护正气。



王某某,男,
病中风数日,住某医院。今欲脑部手术取出血块,或转沪治疗未决,而邀诊视。患者素体尚健,但血压偏高。病前工作繁忙,深夜写作。于一旬前晨起即感头晕而痛,突然右侧肢软欲倒,口眼歪斜,急送医院,诊断为脑出血。经治头痛、头晕及恶心稍减,面尚泛红,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右侧肢体完全瘫痪,溲赤便难,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此肝阳升动内风,兼夹湿热蕴于肠胃之证。

处方:桑寄生15g,钩藤15g,黄芩15g,菊花15g,白芍20g,决明子15g,珍珠母30g,丹皮15g,槐花20g,泽泻15g,枳实导滞丸4g(药汁化服)。

二诊:服2剂后诉大便已通,自觉神爽胸宽,头已轻快,苔去舌尚红。前方去泽泻,枳实导滞丸,加桃仁15g,瓜蒌皮20g。3剂。

三诊:诉能寐而多梦,头不痛晕,亦不泛恶,而感两手心及胸部灼热,大便干,眉宇间时有泛红,舌红未减,脉稍弦。治宜育阴潜阳,兼为活血化瘀。 处方:生地黄15g,赤芍15g,白芍15g,瓜蒌皮15g,瓜蒌仁15g,黄芩15g,丹皮20g,桃仁15g,菊花15g,地龙10g,槐花20g,珍珠母30g,陈皮4g,甘草2g。

四诊:服上药5剂,前症减轻,患肢肩部能动,腿能屈伸。治守原方,去槐花,加丹参20g。5剂。

五诊:诸症均好转,方药少更动,连服10余剂,扶杖稍能行走,出院返家休养。又诊5次,方药中增加参芪及杜仲、牛膝之类。人夏自己能行走并锻炼患肢,至秋继服10剂中药,终于免去手术而告愈。

【诠解】患者确诊为脑出血,神志尚清,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证。小便赤,舌红苔薄黄,内热明显;脉弦滑为肝风内动夹痰火;大便难,腑气不通;治当清热平肝祛风通络。

一诊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菊花散风平肝;珍珠母重镇平肝,息风,合白芍滋阴敛阳;黄芩清肺肝气分实火,丹皮入心、肝、肾营分,清营泻火;槐花、决明子清肝润肠通便;积实导滞丸降气通腑。整个组方以平逆肝风内动,清热息风为主要治疗目的,直折其标证,到第二诊时,大便已通,自觉神爽胸宽、头目轻快,达到了好的效果,扭转了病势。

二诊舌上黄苔已去,舌红仍存,也就是营分内热尚未完全清解,还有余邪,所以前方,去枳实导滞丸,加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加瓜蒌皮,加强了降肺气,化痰通腑的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肺气降,痍易化,肺气降则肝木易平,金克木也,气火降则风自息),大便得通,所以二诊加强了通腑泻下,降肺气,平肝木用药,是其亮点。三诊时,舌红仍未改变,营阴余热还存,清不下去的火必为虚火,所以续用一诊方药,加用生地黄、赤芍,滋营养阴,清解内热。

三诊的要点是加强了清营滋阴。此后患者疗效显著,肢体、肩部能动,腿能屈伸。后续加益气之参芪,和补养肝肾强壮筋骨药杜仲、牛膝等,加强自身功能锻炼,直至痊愈。

从整个治疗过程来分析,患者舌红这一症状,一直持续到第4诊,说明患者营阴亏虚是其重要病机,一诊就可以用生地黄、玄参等药滋阴养营清热。

再则患者为脑部出血合并便秘,通降腑气就可使在上之败血,经降气、泻火、通腑,降低颅内压后,得以及时吸收消散,所以一诊时可用熟大黄。患者头痛,为风痰客于脑络,天麻也是可以用的,本来一诊处方就是天麻钩藤饮的化裁,使用的钩藤、甘菊,通络都不及天麻效力强,而天麻性甘润,祛风平肝通络,此时通络止痛应是佳选。

本案脑出血在未进行脑部手术治疗的情况下,单用中药,使脑部瘀血吸收,未形成脑疝,突显中医只要辨证准确,组方治法完备,紧密无漏,同样是可以应对急危重症,免除手术之苦,也能节省经济。笔者多年来多次参与大面积脑出血昏迷,合并糖尿病及多种基础疾病的病人,未手术治疗,西药保护病人生命安全,加上中药,使血肿吸收,病人平安脱离危险。

还有脑出血后,施行颅内手术排出部分颅内出血,患者仍昏迷,合并肺部感染,高热,上呼吸机的患者,应用中药,使患者神志苏醒,逐步扭转病势,脱离危险。这些真实的案例,都深刻地证明了中医药这一传统医学有其良好的疗效和强大生命力,需要我们中医同仁去深入地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



我是中医人,文君然。今天这篇文说,我想给你聊聊手麻这个事儿。

常常有人问我,文老师,手麻是怎么回事儿?

原因太多了。作为中医人,我今天告诉你,手麻是在提示我们,要好好养肝了。

来看一张医案和医方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性,年53岁,姓裴。她什么毛病呢?就是日常总感觉无名指和小手指麻木,一直麻木到手腕。睡醒了之后,麻木感更加强烈。

一开始,她觉得可能是和颈椎不好、腰椎不好有关系。因为她老早以前就有这方面的病。但是在经过调治之后,效果微乎其微。后来,她在别人的建议下看了中医。

接待她的中医师首先给她把脉。发现左寸和左关脉象弦数,左尺偏弱。右侧脉象亦属弦数。看舌头,发现舌质红而少苔。然后就问她,你除了手麻,还有别的症状和不适吗?

患者想了想,说自己偶尔会左侧头痛,口干咽干,脚心也偶尔发热。

了解到这些,医师开了下面这张方子:

天麻6克,钩藤18克,鳖甲20克,山栀6克,川牛膝12克,熟地10克,沙参12克,白芍15克,丹皮9克,地骨皮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天麻钩藤饮:原方为天麻9克,钩藤12克,生决明18克,山栀、黄芩各9克,川牛膝12克,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

结果,三剂之后手指麻木减半。再用三剂,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包括脚心发热。

这个医案,是我早年收集起来的。我一开始学习中医药的时候,我老师就鼓励我多看医案,遇见好的就剪下来,收集好,没事儿多看几眼。我承认,这个医案和医方,比较简单,但是它真的说明问题。所以我把它拿出来和你分享。

我告诉你,这个患者手麻,源于肝肾阴虚、肝阳上扰、灼伤津血、脉络失和。

什么意思啊?这个人的基本问题,就是肝肾阴虚。我们知道,水生木。肝属木,所以肝要想正常,离不开阴水。肾属水,肝肾同源,故而肝肾之阴对肝木的正常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肝肾阴虚,则肝阳偏亢。肝阳偏亢,就好像一位大将军生气了,所以就摇头晃脑、哇哇大叫,甚至打人毁物。这光景,中医叫做肝阳上亢、肝风上扰。体现在人体上,就是易怒、偏头痛、咽干口渴,还有就是肢体麻木。尤其是手指发麻,更多见。手指头,就好像树枝末梢。你的树干在不停摇摆,你的树枝这么会安生?所以它肯定会发麻啊!

就脉象而言,更显而易见:左尺弱,肾不足。左寸关皆弦数,说明心肝有热。结合右侧弦脉,可见此人肝肾阴虚、肝阳上扰,虚热灼伤津血脉道。

这个时候怎么办?根源就是滋补肝肾之阴,养好肝中的阴血,使得肢体脉络气血恢复平和。

医案中的方子,天麻和钩藤负责平肝熄风潜阳,山栀和丹皮清热,川牛膝活血化瘀降气机。配鳖甲、熟地、沙参、白芍滋阴养血,佐地骨皮清虚热养阴。这是基本方义。

它其实套用的,就是天麻钩藤饮。原方为天麻9克,钩藤12克,生决明18克,山栀、黄芩各9克,川牛膝12克,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

我写的这些,希望大家能潜心研究、学习。手麻,有时候实在暗示我们要养肝,是肝阴不足、肝阳上、肝风内扰的写照。这样的人,不但血压容易偏高,还容易中风!我们必须得好好养肝才行。

至于说医案里的方剂,大家看懂就可以,将来可以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我相信,如果辩证准确,加减适当,应该会有帮助的。











天麻钩藤饮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