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十灰散




十灰散(方歌)






组成

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 各等分(各9g)


方歌

十灰散用十般灰,
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
上部出血势能摧。

十灰二蓟茅茜侧,
丹栀大黄棕荷叶,
气火上逆血热盛,
凉止上部诸出血。

十灰散用十般灰,
柏茅茜荷丹榈随,
二蓟栀黄皆炒黑,
凉降止血此方推。


用法

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现代用法:各药烧炭存性,为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15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凉血止血。

主治

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方解

本方主治上部出血诸症乃火热炽盛,气火上冲,损伤血络,离经妄行所致。治宜凉血止血。方中大蓟、小蓟性味甘凉,长于凉血止血,且能祛瘀,是为君药。

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皆能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与君药相配,既能增强澄本清源之力,又有塞流止血之功,皆为臣药。血之所以上溢,是由于气盛火旺,故用栀子、大黄清热泻火,挫其鸱张之势,可使邪热从大小便而去,使气火降而助血止,是为佐药;重用凉降涩止之品,恐致留瘀,故以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亦为佐药。用法中用藕汁和萝卜汁磨京墨调服,藕汁能清热凉血散瘀、萝卜汁降气清热以助止血、京墨有收涩止血之功,皆属佐药之用。诸药炒炭存性,亦可加强收敛止血之力。全方集凉血、止血、清降、祛瘀诸法于一方,但以凉血止血为主,使血热清,气火降,则出血自止。

本方配伍特点:是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寄祛瘀于凉血止血之内。为一首急救止血方剂。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主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上部出血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血色鲜红,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气火上逆、血热较盛者,可用本方改作汤剂使用,此时当加大大黄、栀子的用量,作为君药,并可配入牛膝、代赭石等镇降之品,引血下行。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等属血热妄行者。

4、使用注意:本方为急则治标之剂,血止之后,还当审因图本,方能巩固疗效;对虚寒性出血则不宜使用。本方为散剂,既可内服,也能外用,但应预先制备,使火气消退,方可使用。方中药物皆烧炭,但应注意“存性”,否则药效不确。

文献

1、原书主治:《十药神书》:“治痨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治一切吐血、咯血不止,先用此遏之。夫吐血、咯血,固有阴虚、阳虚之分,虚火、实火之别,学者固当予为体察。而适遇卒然暴起之证,又不得不用急则治标之法,以遏其势。然血之所以暴涌者,姑无论其属虚属实,莫不皆由气火上升所致。丹溪所谓气有余即是火。

即不足之证,亦成上实下虚之势。火者南方之色,凡火之胜者,必以水济之,水之色黑,故此方汇集诸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晶,各烧灰存性,使之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行者行,各由本质而化为北方之色,即寓以水胜火之意。用童便调服者,取其咸寒下行,降火甚速,血之上逆者,以下为顺耳。”

注意

本方为急用治标之剂,只能暂用,不宜久服。止血后,当审证求因,以图治本,巩固疗效。虚寒性出血患者忌用。

药理研究

解热,降温,降血压,抗菌,镇静,促疑止血。其中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棕榈、白茅根、茜根均能缩短凝血与出血时间;牡丹皮促进血液凝固,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栀子降温,止血;大黄增加血小板,促进血凝;牡丹皮、栀子、大蓟降血压;柏叶、荷叶、栀子、牡丹皮镇静;大小蓟、牡丹皮、栀子、大黄抗菌。说明本方具多作用的止血良药。由于各药均含钙,经炒炭高温后,使钙离子游离,释放出可溶性钙,钙离子能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血时间而起止血作用。

临床应用
若气火上逆,血热较盛者,可改作汤剂使用,当以大黄、栀子为主药,加牛膝、代赭石镇降之品,引血热下行。用于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鼻出血等属血热所致者。





十灰散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