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宣畅气机、清湿热,清泻寒湿,宣畅气轮。适用: 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主冶:肠伤寒,肾盂肾炎,湿温初起,头痛畏寒,脸色浅黄,身重疼痛,下午畏冷,胸闷气短不饥等症。
组成
杏仁 五钱(15g) 飞滑石 六钱(18g) 白通草 二钱(6g) 白蔻仁 二钱(6g) 竹叶 二钱(6g) 厚朴 二钱(6g) 生薏苡仁 六钱(18g) 半夏 五钱(15g)
方歌
三仁杏蔻薏苡仁,
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
湿温初起法堪遵。
三仁杏蔻薏苡仁,
朴夏通草滑竹存,
宣畅气机清湿热,
湿重热轻在气分。
用法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方解
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
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
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
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
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
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
杏仁:宣肺气,让上焦水湿往下走,通过肠道排出。
白蔻仁:守中焦,清理脾胃湿气。
薏苡仁:清除下焦湿气,从小便排出。
滑石:把三焦湿气一起排出。
厚朴:行气,气动起来,行气化湿
半夏:防止湿气化痰
竹叶:清热,把湿气从小便排出去。
清代名医[徐大椿]:治湿 不用燥热之品,而以芳香渗湿之药,疏肺气和膀胱,此为良法。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4、使用注意: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舌苔
舌头红,舌苔厚腻,小便短黄。
加减
如湿热重,加 金银花,连翘
三仁汤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