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清气化痰丸

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证




清气化痰丸(方歌)






组成

陈皮 去白  杏仁 去皮尖  枳实 麸炒  黄芩 酒炒  瓜蒌仁 去油  茯苓 各一两(各30g)  胆南星  制半夏 各一两半(各45g)


方歌

清气化痰星夏橘,
杏仁枳实瓜蒌实;
芩苓姜汁糊为丸,
气顺火消痰自失。

清气化痰杏蒌仁,
胆星苓枳芩半陈,
痰热结肺胸痞满,
咳痰稠黄难咯宁。



用法

姜汁为丸。每服6g,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以上8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7味药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l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6-9g,1日2次,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

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

本方证因痰阻气滞,气郁化火,痰热互结所致。痰热为患,壅肺则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阻碍气机,则胸膈痞闷,甚则气逆于上,发为气急呕恶;痰热扰乱心神,可见烦躁不宁。

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方中胆南星苦凉、瓜蒌仁甘寒,均长于清热化痰,瓜蒌仁尚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二者共为君药。制半夏虽属辛温之品,但与苦寒之黄芩相配,一化痰散结,一清热降火,既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共为臣药。

治痰者当须降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并佐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使以姜汁为丸,用为开痰之先导。

诸药合用,化痰与清热、理气并进,俾气顺则火降,火清则痰消,痰消则火无所附,诸症悉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痰稠胶粘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山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

医案

苏某某,女,35岁。咳嗽两个多月。先用西药治之不效,后又以中成药治之仍不效。察其除阵阵咳嗽外,并时时感到咽喉有阻塞感,黏痰甚难咯出,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而腻,脉滑而数。

综合脉证,思之:滑数之脉者,痰火阻肺也。治宜化痰泻火。清气化痰丸加减。处方:制南星10g,半夏10g,橘红10g,杏仁10g,川贝母10g,瓜蒌15g,黄芩10g,枳壳10g。服药3剂,寸效未见。因思:《内经》所云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乃千古不破之真理,然此证何故不效也。

又思:清气化痰丸一方均取姜汁为丸,姜汁者,辛温行散之药也,入肺之药也。痰也者,乃阴霾之物,非阳不能化,故痰火之证常于大队化痰药中酌加温化之品以化痰。干姜者,入肺而温,善化肺中之阴寒,宜用干姜替生姜汁治之。乃于原方中加入干姜1克。服药2剂,愈。 (摘自《朱进忠医案》)

【分析】“时时感到咽喉有阻塞感”似乎是梅核气,但并没有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黏痰甚难咯出”,其证属痰。本案明显是可以排除外感燥邪的。从“舌苔黄白而腻,脉滑而数”,结合前面的黏痰难咯,可以确定是痰火阻肺。“口苦口干”,实火所致。治当化痰泻火止咳,作者选用清气化痰丸原方。 清气化痰丸中以胆南星为君药,取其清热化痰。瓜蒌仁助清肺化痰,黄芩清泻肺火,二者合用为臣药。又有枳实、陈皮理气除满,再以茯苓淡渗利湿而健脾,杏仁宣肺利气而止咳,半夏燥湿化痰而和胃。辨证、治法均无误,竟“服药3剂,寸效未见。回观原方,清气化痰丸是取姜汁为丸,醒悟到有些顽痰可能需要温化,于是,予原方中加入干姜1g以代生姜,服药2剂即愈。可见我们不能轻易摒弃古人的每一个用法,尤其是应效而未效的时候。


医案 2

任某,男,22岁。2008年5月19日初诊。自幼间歇性喘憋,每年发于春、夏、秋三季,以夏季较甚,冬季不发作。近1月来症状进行性加重,气喘,胸憋,胸热,痰鸣,咽痒,但不咳嗽,晚上症状加重。纳食尚可,喜食梨,大便调。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濡。正虚为本,痰热为标。治以清化痰热为法。方用清气化痰丸加减。处方:姜半夏12g,橘皮12g,茯苓12g,枳实9g,全瓜蒌30g,黄芩12g,浙贝母15g,桔梗12g,生石膏(先煎)30g,炒莱菔子12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

2008年5月26日二诊:药后诸症俱减,尚有胸热,脉显细滑。原方继进7剂。

2008年6月2日三诊:白天已无不适,凌晨2时左右有短时咽干、咽痒、呼吸声粗。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弦滑。痰热未尽,交时而发,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12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9g,桔梗12g,枳实9g,全瓜蒌30g,生石膏(先煎)30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嘱饮食清淡,至冬季丸剂调补。

“有是证,用是药”这句话始终是指导临证的第一准则。

按:对于痰喘、痰哮,常规思维经常会使用到麻黄剂,或麻杏石甘汤加减,或小青龙汤加减,或定喘汤加减等,总不离麻黄平喘定哮,中西医结合叫“扩张支气管”。
但“有是证,用是药”这句话始终是指导临证的第一准则。本案辨证抓住“胸热”、“喜食梨”、“天热症加”等特点,结合舌苔薄腻(尽管不是舌红苔黄腻),断为“肺家痰热”,经用石膏、黄芩、全瓜蒌及“二陈”等清气化痰,取得较好疗效。从始至终并未使用麻黄,甚至连杏仁也舍而未用。
清气化痰丸,治咳名方。明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说:“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湿;杏、陈所以利痰滞;枳实所以攻痰积;黄芩所以消痰热;茯苓之用,渗痰湿也;若瓜蒌者,则下气利痰云尔。”本案用其治疗喘、哮,收效亦佳。只是案中并非“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而是痰由热生,符合《医方集解》中所说“气能发火,火能役痰”,治疗用药也符合“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也”。



副作用

清气化痰丸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反应,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清气化痰丸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