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苍术 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0g) 厚朴 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0g) 陈橘皮 洗令净,焙干,二两(60g) 甘草 炙黄,一两(30g)
方歌
平胃散用朴陈皮,
苍术甘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
调胃和中此方宜。
平胃散是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瘴气)
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
硝黄麦曲均堪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平胃散用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施。
用法
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本方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剂。
苍术燥湿健脾为君药,
厚朴除湿散满为臣药,
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
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为使药。
大凡脾胃病变,只要属于所谓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
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
本方功专燥湿和胃,为治疗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剂。许多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充而来。如本方加麦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暖腐吞酸,不思饮食。
若大便秘结,可再加大黄、芒硝以通下导滞。本方加人参、茯苓,名“参苓平胃散”,治脾虚食滞,大便不实者;加黄连(姜汁炒)、木香,名“香连平胃散”,治食积化热,腹痛泄泻者。《局方》还有“不换金正气散”,也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头痛发热,呕吐泄泻者。
本方合二陈汤(见祛痰之剂)名“平陈汤”,治脾胃不和,湿痰停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者。本方合五苓散(见祛湿之剂)煎服,名“胃苓汤”,治饮食停积,脾胃不和,浮肿泄泻者。
本方与小柴胡汤(见和解之剂)合方,名“柴平汤”(《景岳全书》),功能和解少阳,燥湿健脾,治湿疟脉濡,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者。
“平陈散”(《症因脉治》),是本方加入祛痰化湿的二陈汤(夏、陈、苓、草)而成。适用于脾胃运化不食,湿痰内阻,胸膈痞闷,或有呕吐泄泻,症情较平胃散症为重。
“胃苓汤”(《丹溪心法》),是本方加入渗湿利尿的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而成。适用于停饮夹食,脾胃不和,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或有浮肿等症。
“柴平汤”(《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引《宦邸便方》),是本方
合小柴胡汤而成。适用于疟疾,脾胃湿盛而脘膈闷胀。
“不换金正气散”,又名“藿香平胃散”(《局方》),是本方加入芳香化浊、燥湿祛痰的藿香(9克)、半夏(6克)而成。适用于感受不正之气,脾胃食滞,腹痛呕吐,舌苔白腻等症。
此外,本方加麦芽(12克)、神曲(9克)叫做“加味平胃散”(《医方集解》),功能治疗脾胃湿滞,宿食不消,吞酸嗳腐,不思饮食,如积滞较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6克)、芒硝(9克)。方歌“硝黄麦曲均堪着”,即指此而言。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4、使用注意: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医论
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用于治疗湿滞脾胃引起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症,病因是湿邪,病位在脾胃。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所谓外湿,是指感受自然界中的湿,在人体之外,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中的那个湿就称为外湿。内湿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常滞留在体内所形成的,而津液代谢失常往往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肺气的宣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气化、三焦的布散,但主要和脾相关,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脾气不足,运化水液代谢功能失常,从而形成了湿邪,而湿邪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出现脘腹胀满、口淡无味等症,称之为湿邪困脾,脾运化的功能下降之后,又会影响胃的受纳和降浊,从而出现呕吐恶心、嗳气吞酸等症。
湿邪的性质为重着粘滞,所以会出现身体的沉重感,喜欢躺着,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湿邪下趋大肠会出现大便的溏黏不爽,甚至拉肚子。舌苔往往是白腻或者厚腻,脉缓。
原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六味药组成,苍术苦温,燥湿健脾,既针对湿邪,又能健脾。苍术和白术都有健脾燥湿的功效,在汉代苍术和白术是不分的,统称为术,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才将二者分开,白术偏于健脾,苍术偏于燥湿,所以功效的描述上也有区别,白术健脾燥湿,苍术燥湿健脾,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所谓燥湿,可以理解为用干燥的东西把水分吸干,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就有经验,用烧过的煤炭填在湿洼的地上,水分被吸收到煤炭里,地上很快就干了。
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载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第一个“苦”是苦于,因为湿邪困阻而感到痛苦,第二个“苦”指的是中药的味是苦的,用苦味的中药来燥湿,如常用的苍术、白术、厚朴、黄连、黄芩等。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当脾的功能失调时,往往容易被湿邪困阻,所以它喜欢干燥。所谓的健脾并不是直接补脾,而是帮助脾把湿邪去掉,脾的功能就会自然恢复正常,湿邪去,脾自健。由于苍术的燥烈之性较强,一般用麸炒苍术。厚朴苦温,能燥湿行气除胀,湿邪阻滞气机会引起胃脘腹部的胀满,厚朴既能燥湿针对湿邪,还能行气消除胀满。中医选药组方有个特点,优先选择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陈皮理气化痰和胃,陈皮一方面针对胀满,帮助厚朴一起行气除胀,另一方面能降逆和胃,治疗恶心呕吐嗳气打嗝。甘草调和诸药,兼能补益脾气。甘草用生甘草更合适,而且剂量不宜过大,甘草甘缓助湿,不利于脾湿的恢复,炙甘草用蜂蜜炙过也不利于气机的流通。生姜配大枣补脾和胃,临床上往往可以不用,生姜药房一般不备,患者自己放掌握不好剂量而且有时又会忘记,大枣壅滞碍脾助湿,湿邪明显可以不用。实际上本方只有四味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功效为燥湿健脾,行气和胃。治疗的重点和主次:治湿>治脾>治胃。
与四君子汤比较,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兼能祛湿,通过健脾从而达到祛湿的目的,为虚证。而平胃散是燥湿健脾,通过祛湿恢复脾的运化,为实证。临床使用时要注意区别。平胃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溃疡、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只要辨证属于湿滞脾胃证都可以用。
平胃散可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运用平胃散时,以“胃脘胀满,呕恶食少,身倦便溏,舌苔白腻而厚,脉缓或者濡缓”为辨证要点。本方苦辛温燥,易伤阴血,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以及孕妇都应慎用。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一般起病较急,症状轻重不一。对于辨证为湿滞脾胃的患者即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因受凉后伴有恶寒的患者,可以配伍午时茶颗粒或者藿香正气水一起服用,二者均有解表和中化湿的功效,不但可以加强平胃丸的燥湿和胃功效,还能解表散寒。
如果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嗳腐吞酸、不欲饮食的患者,可以配伍保和颗粒(丸),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与平胃丸相伍对食积和湿滞脾胃相得益彰,起到协同作用。
如果伴有肠炎,出现腹痛、腹泻的患者,可以配伍枫蓼肠胃康一起服用。枫蓼肠胃康清热除湿化滞,急性胃炎出现肠炎的患者大多是胃肠湿热型,枫蓼肠胃康化湿清热,与平胃丸相伍对急性胃肠炎效果显著。
胃神经官能症
胃神经官能症在女性多见,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神经性厌食3种类型。胃神经官能症表现为痰湿阻滞气机、脾失健运的可以服用平胃丸。
如果表现为神经性呕吐为主,可以配伍小柴胡颗粒。小柴胡颗粒疏肝和胃降逆,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与平胃丸相伍对伴有情志症状的神经性呕吐效果较好。
神经性嗳气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致使不自觉地吞入大量空气而使症状更为明显,导致嗳气频频,此类患者可以在平胃丸的基础上配伍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表现为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等。两方相合,对胃神经官能症表现为神经性嗳气者具有良好的效果。
神经性厌食的患者表现为厌食或者拒食,可以配伍逍遥丸。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等症。与平胃丸相伍,用于神经性厌食患者的表现。
肝炎
肝炎患者尤其是急性期出现腹胀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多为湿邪阻滞脾胃。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以服用平胃丸。
如果出现发热、呕吐,可以同时服用小柴胡颗粒;乏力、纳差,可以配伍健脾丸或者四君子丸;出现腹胀、腹泻、乏力,则可以用平胃丸配伍参苓白术丸。以上各种中成药与平胃丸相伍能够让消化道症状减轻或者消失。
教授治疗胃病喜用此方,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它如肝病、肾病以及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状而因于湿邪、食滞为患者,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用本方,湿祛胃开,饮食得进,则病体易于恢复。现将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简介如下。
腹胀
患者姓林,乐清人。他自复员以后身体尚可,但就是整个胃脘部、脐部、少腹部总是满胀、隐痛。这样的症状在部队里就有,他为这个事情苦恼多年。现在体质状态一般,不敢吃油腻的食物,不敢喝酒,稍食冷就腹痛明显。大便溏,不成形,一天有时候一次,有时两三次。
又问了一些其他情况,不恶寒,呕吐不明显,小便不黄,嗜睡,白天也想睡,四肢不舒服、重重的,脉象实而有力,腹大胀满,压之不虚,腹肌弹力中度以上。当时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想到了藿香正气散,但是藿香正气散证除了内部实质出现胃胀、大便偏软、舌苔厚腻这些症状外,最重要的是有表证的,又怕风又恶寒,同时呕吐也比较明显,而他没有。
所以,排除了这些外感的症状和呕吐后,最明显的就是平胃散证了。我就给他开了平胃散料的处方,其中苍术的分量多一点:苍术12g,厚朴、陈皮各10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他看了一下处方以后说:“中医看到现在就你开的这个处方的药味最少了,不过处方中的这几种药都开过。”听到这些我心里打了一个疙瘩,就说你先吃吧。
一个星期以后他来了,笑着伸出舌头来给我看,舌苔基本上都退掉了。他说你这个处方中的药味跟以前开的药也差不多,为什么能够把黏厚的舌苔退掉啊?我问他腹部怎么样,他说腹部的胀满、疼痛的感觉都没有了。他说吃了3天就好了。我再按压他的腹部,整个腹部胀满都减轻了,本来胀满的程度本来有三四分,现在变成两分左右。不过大便还是软的。
我说你的病还没有好,问他疲倦吗?他说吃了这个药更疲倦了。
邪去正虚,这个也是正常的。我就给他开了参苓白术散,让他坚持吃。吃了一个月左右,这个病就完全好了。到现在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一直很好,他也成了我很好的朋友,经常介绍他的家人、亲戚朋友到我这里看病,起码有上百人了。他就到处讲,吃了那么多医生开的方子,处方的药物都差不多,为什么这个方只有6味药就把我治好了?就是那些医生开的方子都加上不少其他的药,什么党参、怀山药之类的,可能加多了影响疗效。
他后来把那些方子也拿来给我看,好多好多方子,苍术、厚朴基本都有,但是其他药的分量可能比这两味药还多。同时苍术的用量也没有突出,有的苍术5g,厚朴5g,这样太少了。所以,一个方子的药物及分量比例都要到位,不能够乱加药,乱用量。
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方:大黄、黄连。(一方有黄芩)治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之热痞证。具有泻热消痞的作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疗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而厚等证。刘渡舟教授用两方接轨,治疗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效果明显。刘老用此二方接轨治疗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启发。《医宗金鉴》歌曰:“清胃理脾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黄,大便粘滞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其方实为平胃散与泻心汤接轨而成。 病案举例:陈某,男,38岁。反复性口腔溃疡,疮面红而疼痛,西医给予消炎药物和补充维生素B2治疗多日无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质红而苔白腻,脉濡数。此乃湿热为患,但清热则湿不去,但祛湿则热愈炽,且有苦寒伤脾败胃,湿浊内生之虞。刘老思忖片刻,乃处以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之法,化湿泻热同施,以观其效。处方:苍术10g,厚朴16g,陈皮10g,炙甘草10g,大黄6g,黄连6g。服药7剂,口疮痊愈,胃开能食,大便正常。该患者后来又因饮食厚味,多次复发,皆用此方,每服辄愈。 此方也常用于治疗面生痤疮,疗效也佳,其机理与应用指征与口舌生疮基本相同。又如某西医大夫患胃病,脘中痞闷,泛酸涌苦,胃中嘈杂,烧心作痛,舌红而苔白腻,脉濡数,多方治疗不愈,特邀刘渡舟教授会诊,切脉视舌,辨为湿浊生热之证。乃用平胃散加黄连10g,大黄2g,服至7剂则酸水不泛,嘈杂与烧心皆愈。
平胃散与小柴胡汤接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热入血室,及疟疾等。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对嘈杂反酸,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凡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汤”。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 病案举例:刘某,女,28岁。正值经行之时,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大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时,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经色赤黑而暗。舌苔厚腻,六脉濡滑。刘老根据脉滑与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投与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于每月行经之时服3剂,2个月而瘥。
按语:刘教授为我国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从医6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为人宽厚,传授弟子无隐无晦,凡从其学者,皆能得其真传,每遇刘老应诊之时,不但患者熙熙攘攘,学习者也是座无虚席,随师应诊者常常达到5人-6人之多。刘教授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每以经方起沉疴、愈废疾,其用方简练,令人称奇。然刘老并不排斥时方,认为应当提倡用时方补充经方之不足,提出“古今接轨”之法,倡导经方与时方有机结合应和,以应对现今复杂的临床病情。平胃散是时方中的名方,临床极为常用,用之得当,疗效卓然,其所治之病每与湿、食有关。《医宗金鉴》曰:“一切伤食脾胃病,痞胀呕哕不能食,吞酸恶心并嚏气,平胃苍朴草陈皮。”充分说明了该方的作用。平胃散具有燥湿健脾、消胀宽胸、理气化痰、调和脾胃的作用,临证之时,凡与湿食有关的疾病,均可加减或合方用之。刘老对平胃散情有独钟,临证合方治疗多种疾病,从以上与小柴胡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中,可以看出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的思路,也可以体会刘老临床用经方与时方合用的方法,体现了刘老“古今接轨论”的临床意义。余在临床治疗脾胃疾病时,也常师刘老之法应用平胃散,并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枳壳、桔梗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桔梗助脾脏之升;枳壳助胃气之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胃病易愈。临床体会,加入二药,其效更捷。
二陈汤、平胃散 区别?
二陈汤和平胃散,一看名称就知道是中药。
一、什么是二陈汤?
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汤剂由半夏、陈皮、茯苓、乌梅、生姜、甘草六味药组成,为啥六味药组成叫“二陈”,因为有半夏、陈皮两味药材,它们需要三年以上的才为佳品,即越陈越好,所以叫“二陈”。有的方剂用橘红代替陈皮。
二陈汤的君臣佐使配伍:
君药:半夏,化痰祛湿,和胃降逆。
臣药:陈皮,化痰、理气、消滞。
佐药:茯苓、乌梅、生姜,健脾渗湿,化痰理气,止呕和胃。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兼和中健脾。
全方健脾、和胃、化痰、燥湿,对湿气多而聚成痰的阻滞症状,有较好疏通作用。
二、什么是平胃散?
出自宋代《简要济众方》,后被《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收录,汤剂由苍术、厚朴、陈皮、生姜、大枣、甘草六味药组成。从名称可知,以胃症为主,但实际对脾、胃、心、胆都有作用。症状多见于脾胃失调,反胃恶心,胸闷心痞,口苦无味等。
平胃散的君臣佐使配伍:
君药:苍术,健脾燥湿。
臣药:厚朴,行气散滞,运脾祛湿。
佐药:陈皮、生姜、大枣,醒脾燥湿,理气和胃降逆。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
全方祛湿先顺气,治胃在运脾,实际以调和、主治消化系统为首要,并将湿邪去除。
二陈汤和平胃散,各六味药,其中陈皮、生姜、甘草是相同的药材,且从组方分析,都能化痰、燥湿、健脾、和胃,是否意味着功效差不多了,可以混用?并不是,而且用错了,或会不见效,使痰湿症加重。
三、两个药方有何不同?使用上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药方,都能对付的共同病症是:痰湿。
痰湿是两个词,一个“痰”,一个“湿”,都是水液代谢的产物。痰从哪里来?湿从何处生?这两个都是指向同一个脏器—脾。
脾在中医里主运化、升清、统血,且开窍于口,影响四肢和肌肉,与胃脏互为表里,脾的运化功能,含水谷精微和水湿,但自身又是一个喜燥恶湿的品格,脾湿则生痰,中医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才是贮痰之器,就是这么来的。
中医理论认为,湿气是人机能运行必然的产物,只要维持在适当水平,人体是无碍的,但很多人往往湿气重,表现为该排泄出去的水液,没有排出,滞留体内,使身体如同一个蒸气腾腾的桑拿房,房间里墙壁、地面湿漉漉的,人就表现出瘀、滞、黏、乏等症状。要干燥之后,症状才会消失。
痰是怎么来的?人体有了湿气,除湿是正确的选择,桑拿房通风,加热,湿气会除去,但如果加热后,没有通风,湿气加重,内蒸又比较旺,慢慢房间里湿气更重,水液变浓稠,痰就出现了,以粘、稠、滞为特点,不易咳出。
如果身体湿气不重,即脾胃失调症状不重,简单调理即可,用平胃散,苍术燥湿,厚朴化滞,相当于一个吸湿,一个扇风,加上大枣健脾益气,湿气会较快散去。
如果体内已有痰湿,则要考虑“散结”。结散了,痰才能消。半夏是散结的,但半夏有微毒,可能会伤肺气,乌梅就派上用场了,可生津敛肺,保护肺气,且乌梅也有消滞散结的功效,茯苓则是散去化开的湿气,再也无法生痰、聚痰,所以用“二陈丸”。
如果两种药用反了,轻度湿气错用二陈丸,虽然湿气散尽,但同时伤了肺气,导致咳喘、气闷。如果湿痰较重错用平胃散,痰症消解很慢,生痰越来越多,病症加重。
所以,二陈丸、平胃散要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方能达到化痰或燥湿的目的。
方剂解读:二陈平胃散
“二陈平胃用皆灵,痰湿气滞此方寻。”
这句方歌生动地展现了二陈平胃散的独特魅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方剂二陈平胃散,顺便把与三子养亲汤的合方作一说明。
方剂来源
二陈平胃散最早见于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它是在二陈汤和平胃散的基础上化裁而来,融合了两方的优势,成为治疗痰湿内阻、脾胃不和的有效方剂。
明代医家龚廷贤,张锡纯先生认为,
二陈平胃散是治疗痰湿中阻、脾胃不和的有效方剂。
其组方严谨,用药精当,通过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正常的运化。但他也强调,在使用时应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的差异,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和配伍。
蒲辅周先生指出,二陈平胃散适用于湿邪困脾、气机不畅所致的诸多病症。然而,对于阴虚体质或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以防温燥之药损伤阴津。
方剂组成及药性解读
二陈平胃散由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功效。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方剂配伍解析
陈皮与半夏: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二者相伍,增强燥湿化痰之力,为君药。
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协助君药化痰祛湿,为臣药。
苍术:燥湿健脾,以运化水湿。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助苍术加强燥湿之功。
甘草:调和诸药,兼健脾和中。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全方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之效。
方剂的辨证应用
痰湿中阻证
症状: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二陈平胃散的应用:方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胃;苍术、厚朴燥湿行气;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和胃。若呕吐明显,加藿香、砂仁化湿止呕;若胃脘胀痛,加木香、枳壳行气止痛。
湿阻脾胃证
症状:肢体困倦,胸膈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腻,脉濡缓。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二陈平胃散的运用:以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为主。可加薏苡仁、泽泻增强利湿之功;加神曲、山楂消食导滞。
相似方剂鉴别使用
组成: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鉴别:藿香正气散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能理气和中,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以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呕吐泄泻为主要表现。二陈平胃散重在燥湿化痰,理气和胃,适用于痰湿中阻,脾胃不和之证,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舌苔白腻为主要表现。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鉴别: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益气为主,兼有利湿止泻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的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等症。二陈平胃散则以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为主要功效,适用于痰湿内阻,脾胃不和之证。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组合方剂,具有祛痰化湿、降气平喘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痰湿内阻、肺气不降所致的多种病症。
三子养亲汤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能降气平喘、化痰消食。
两方合用,增强了祛痰化湿、降气平喘的功效。
临床运用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质黏或稠厚,胸脘痞闷,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止咳平喘。
运用: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三子养亲汤降气平喘、化痰消食,使痰湿得化,肺气得以宣降,咳嗽自止。
症状:喘息气促,痰多胸闷,甚则不能平卧,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痰平喘,降气止咳。
运用:两方合用,既化痰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又降肺气以平喘止咳,使喘证得以缓解。
症状:胸部闷痛,痰多气短,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宽胸,理气止痛。
运用:通过祛痰化湿,理气和胃,降气平喘,使胸中气机通畅,痰浊消散,从而缓解胸痹症状。
秦伯未先生认为,三子养亲汤用药简洁,但功效显著。紫苏子降气化痰,白芥子温肺豁痰,莱菔子消食化痰,三者合用,对于老年人因痰湿内阻、肺气不降所致的咳嗽、气喘、胸闷等症,有很好的疗效。但使用时需注意,不可长期大量使用,以免耗伤正气。
岳美中先生则强调,三子养亲汤在治疗痰湿咳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应用时,要准确辨证,分清痰湿的寒热虚实,以及肺气上逆的程度,合理加减用药,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方剂使用的禁忌
二陈平胃散作为中医治疗痰湿内阻、脾胃不和的经典方剂,历经岁月的考验,依然在临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医方剂的运用需要精准辨证,因人而异。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二陈平胃散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平胃散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