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苓甘五味姜辛汤

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




苓甘五味姜辛汤
(方歌)






组成

茯苓 四两(12g)  甘草 三两(9g)  干姜 三两(9g)  细辛 三两(5g)  五味子 半升(5g)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
温肺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加,
寒痰水饮咳嗽康。

苓甘五味姜辛汤,
温阳化饮常用方,
咳嗽痰多苔白滑,
温肺化痰保安康。

苓甘五味姜辛汤,
病属太阴里寒方,
冲气不显胸满甚,
温中逐饮祛寒凉。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

本方证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义。

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满不舒;饮邪犯胃,则喜唾涎沫。治当温阳化饮。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

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综观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



运用

本方原治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咳虽减,但其人冲气上逆,出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之状,继投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已,冲气虽平,而反更咳,胸满者,属小青龙汤之变法。因证无表寒,冲气已平,故不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寒饮尚存,故仍用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因饮邪较重,故配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寒饮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朴以降气止咳;脾虚食少者,可加人参、白术、陈皮等以益气健脾。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内停者。

4、使用注意:凡肺燥有热、阴虚咳嗽、痰中带血者,忌用本方。

辨证

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7条,是治疗寒饮伏肺的基本方,医家称之“化饮而无麻桂之燥,祛邪而无伤正之弊”。寒饮伏肺的人通常肾阳不足,不足以温煦脾阳,又兼痰湿体质,脾阳不振,平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犯于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若遇寒邪犯肺,痰湿从寒而化,停而为饮,则见咳吐白痰;稍遇寒冷刺激则发作加重。《金匱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故方中以干姜为君,温肺化饮,运化脾阳,《神农本草经》云:“干姜,味辛温,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臣以细辛、茯苓,细辛性温味辛,能散风祛寒,除胸中滞气,与干姜配伍加强温肺化饮之功;茯苓味甘性平,能利水行痰,除湿益燥,同时给痰饮之邪以出路;

佐以味酸性温之五味子,一则收敛肺气以止咳,二则防止干姜、细辛辛散太过而伤肺;甘草味甘性温,一助干姜细辛温阳,二合茯苓健脾利水,三能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功。

循证时原方基础上,习惯酌加“法半夏、陈皮、桂枝”。《医宗必读》指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故加半夏、陈皮以行气燥湿而化痰。

患者表证未解,形寒怕冷,加桂枝以温通阳气。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张仲景原方未加桂,乃是因为苓甘五味姜辛汤本是小青龙汤解表后使用之方剂,其时表证已解,故仅需温中化痰。另外,其时东汉末年食不果腹,百姓多饥瘦,不似今日肥胖痰湿者“横行”。故治此患者,还需辅以燥湿健脾。

附方

冷哮丸(《张氏医通》)  麻黄泡  川乌生  细辛 蜀椒 白矾生  牙皂去皮弦子,酢 炙  半夏曲 陈胆星 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共用  甘草生,各一两(各3g)  紫菀茸 款冬花各二两 (各6g)
 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汤服二钱(6g),羸者一钱(3g),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
功用:散寒涤痰。
主治:寒痰哮喘。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咳嗽痰多,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附:三建膏方 天雄 附子 川乌各一枚  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干姜 蜀椒各二两 上切为片,麻油二斤,煎熬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

鉴别

苓甘五味姜辛汤与小青龙汤均用干姜、细辛、五味子,皆有温肺化饮之功,可治疗寒饮内停所致的咳嗽痰稀色白。

但苓甘五味姜辛汤功专温肺化饮,而无解表之功;而小青龙汤除温肺化饮外,尚可发散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者。冷哮丸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均有温化祛痰之功。

但冷哮丸所治寒痰哮喘为内外俱寒之实证,方中以麻黄、细辛散外寒,蜀椒、川乌温里寒,皂荚、胆南星化顽痰,白矾、半夏燥湿化痰,紫菀、款冬花、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化痰,且用药较燥烈,虚人慎用;而苓甘五味姜辛汤长于温肺散寒化饮,故多用于寒饮内停所致之咳喘痰多、清稀色白者。 方论

服前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医案1

男,55岁。患支气管哮喘15年,每由气候反常而诱发,每次发作即用西药青霉素、氨茶碱、激素控制。1993年12月3日因牙痛自服牛黄解毒丸后哮喘发作,用西药治疗3天,哮喘未能缓解,两肺哮鸣音有增无减。据其舌淡苔白,痰白清稀,及服凉性药诱发等情况,诊断为寒哮,遂停用西药,予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15g,甘草6g,五味子10g,干姜12g,细辛9g。水煎服。服1剂即明显好转,继进1剂喘平,肺部听诊哮鸣音消失。(摘自《山西中医》)

【分析】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西医一时缓解后,仍会反复发作,且副作用较大,而中医中药的治疗在各方面均较西医为好。该病例患者的辨证甚是明确,“每由气候反常而诱发”,应是对天气突然变冷而言,再者“舌淡苔白,痰白清稀”,即可看出患者是“寒性体质”,或可说是对冷空气过敏。此次,虽然未遇天气变化,但是“服用牛黄解毒丸后哮喘发作”,性质即是相同,因为牛黄解毒丸是寒性药物。我们常告诫哮喘患者“勿食螃蟹”,因为螃蟹的寒性很大,就是普通人吃它,也应该趁热吃,这是常吃螃蟹人的常识,寒性体质的人则干脆尽量不吃。这是题外话了。 苓甘五味姜辛汤系《金匮要略》方,临床遇哮喘偏于寒盛者多用此方,效果甚佳。方中干姜温肺散寒,细辛通阳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更可防细辛耗散伤肺。茯苓健脾渗湿,杜其生痰之源。甘草和中,调和诸药。药味虽少,但切中病机,故疗效满意。 笔者跟名老中医许济群学习,许老的治疗哮喘经验甚丰富,疗效甚佳。除对苓甘五味姜辛汤的肯定外,许老认为:哮喘一病多是体质虚而复外邪侵袭,故多用黄芪益气扶正;麻黄则平喘效果甚佳,每于发时应用,无喘则停用;全蝎抗过敏效果明显,每多用之。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医案2

初诊:2014-10-03
男,46岁,经年咳嗽,头昏,逢冬则发。大便干燥。
舌诊:舌淡胖,厚苔微黄。

脉诊:96次/分,浮大左脉短,右脉略长紧虚。 辨证:病性之标,证咳、脉数热之象,证大便干燥、舌胖、苔厚、脉大邪实之象,舌淡、脉短阳虚之象,脉紧阳郁欲伸之象,脉证合参,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
方剂: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 茯苓12干姜9炙甘草9五味子6细辛6半夏6杏仁9大黄9 二剂水煎服?
二诊:大便略有改善,咳嗽减轻。
舌诊:舌淡胖,厚苔微黄。

脉诊:94次/分,浮大左脉短,右脉略长紧虚。
辨证:脉证几无变化,效不更方
方剂: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 茯苓12干姜9炙甘草9五味子6细辛6半夏6杏仁9大黄9 二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后,咳嗽基本痊愈,大便略显干燥。半月后感冒,咳嗽复发。
舌诊:舌淡胖,厚苔微黄。

脉诊:94次/分,浮大左脉短,右脉略长紧虚。
辨证:脉证几无变化,效不更方

方剂: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 茯苓12干姜9炙甘草9五味子6细辛6半夏6杏仁9大黄9 二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基本痊愈。
? 经方条文依据:《金匮要略》冲气即低,而反更咳嗽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治其咳,若面热如醉者,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补记:数日后,病情略有反复,咳嗽、大便干燥未能痊愈,脉有滑大之象。思之多日,忽悟: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合增液汤是否更合拍?增液汤方名虽是增液,实为甘寒清阴中之热。咳嗽者,病性之标为机能亢进阳胜则热。

医案3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
黄某,女,38岁。初诊日期1966年2月12日。干咳咽痒1个月多。始服止嗽散加减,后服桑杏汤、麦门冬汤等加减,咳不但不减反而愈来愈重。近干咳,咽痒,口干,不思饮,嗳气,胸闷,大便溏稀日1~2行,舌苔白厚腻,脉滑细。予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减:茯苓12g,细辛6g,五味子12g,半夏15g,炙甘草6g,陈皮15g,生姜9g,杏仁9g,苦桔梗9g,炙枇杷叶9g。上药服1剂咳减,3剂咳即止。

【解读赏析】《续建殊录》记曰:一男子,郁郁不乐,咳嗽短气,动摇则胸悸甚,上气微呕,不欲饮食,小便不利,盗汗出,时时抢于心下,或胸中痛,与等甘姜味辛夏汤加人参,服药而诸证渐退,逾月而愈。

张景岳说过:“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但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若肾家之痰,则无非厂虚耳。盖火不生土者,即火不制水,阳不胜阴者,必水反侵脾,是皆阴中之火虚也;若火盛烁金,则精不守舍,津枯液涸,则金水相残,是皆阴中之水虚也。此脾肾虚实之有不同者,所当辨也。又若古人所云湿痰、郁痰、寒痰、热痰之类,虽其在上在下,或寒或热,各有不同,然其化生之源,又安能外此二脏?如寒痰湿痰,本脾家之病,而寒湿之生,果无干于肾乎?木郁生风,本肝家之痰,而木强制土,能无涉于脾乎?火盛克金,其痰在肺,而火邪炎上,有不从中下二焦者乎?故凡欲治痰,而不知所源者,总唯猜摸而已耳。”这里所谓“寒痰湿痰,脾家之病”,系《金匮》卷中之苓甘味姜辛夏汤;《普济方》之茯桂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医门法律》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千金方衍义》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金匮要略心典》姜苓五味细辛汤;《四圣心源》苓甘姜味辛夏汤,俱为化湿止咳,立在健脾。

医案3

王某,男,70岁。
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十余年。其人体质充实,脸色缺乏光泽。半月前因胸闷气喘而到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右肺肺不张,胸部CT怀疑右肺癌,且右肩胛骨转移可能性大。住院治疗症状稍控制后便由于经济原因而自动出院。现仍有咳嗽,要求中药调理。其人痰多质清,下午至深夜胸闷气喘,对油烟味过敏。易汗,大便易不成形,舌暗淡,苔白腻。黄师处方:茯苓12克,桂枝6克,肉桂6克(后下),细辛6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3克,15剂。于05年10月08日复诊时见其脸色转暖,略有光泽。病人谓此药价格便宜,酸甜可口,且药后痰量减少,夜间胸闷气喘缓解,大便成形。原方细辛、五味子各加到8克续服。

? 干姜、细辛、五味子是仲景的经典组合,用来治疗咳喘吐痰水的基本方,此痰吐在地上,呈鸡蛋清状或带有泡沫,很快就会因渗入土中而不见,此所谓的痰饮。同时对于病人自觉有气向上冲心胸,咽喉、胸、腹部有气窒梗塞感、胀痛感,甚至气喘、咳逆等,且出现头昏眼花,特别是在剧烈的咳逆之后,即张仲景所说的“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时复冒”时,那就要合用苓桂味甘汤了。黄师经常合方用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感染不明显,表现为汗多、胸闷气喘并伴有咳吐稀白痰液,且大便偏稀者。如此“饮家”因不慎受寒病情急性发作而有发热无汗等表证且伴有呕吐清水者,可加入麻黄、制半夏、芍药等,即合用小青龙汤来治疗。黄煌老师临床对过敏性咳喘的治疗,有用小柴胡汤加味的,有用玉屏风散加味的,有用小青龙汤加味的,有用半夏厚朴汤加味的,还有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的,选方的关键是抓体质,是对于柴胡、黄芪、麻黄、半夏、桂枝等体质的识别。

读后解析:苓甘五味姜辛汤和苓桂味甘汤是治疗饮邪致咳的祖方,主治寒饮咳嗽。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应用指征是:1、痰液清稀色白,泡沫多,或如凉粉、蛋清状,吐到地上会很快化为水而渗入土中;2、阵发性咽痒咳嗽,遇早晚气温偏低或受凉时咳嗽加剧;3、苓桂味甘汤除上述症状外,更兼病人有气向上冲心胸、咽喉,腹部有气窒梗塞感,甚至气喘、咳逆,头昏眼花等。因桂枝能平冲降逆,故本方治疗的症状以气上冲逆感较为明显。



苓甘五味姜辛汤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