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因(痰湿和食物残渣在体内)引起的 暴饮暴食之胃扩张、误食毒物、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组成
瓜蒂 熬黄,一分(3g) 赤小豆 一分(3g)。
方歌
瓜蒂散是涌吐方,
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
蒂豆研散调豉汤。
瓜蒂散有赤小豆,
豆豉煎汤调服优,
胸痰胃食与毒物,
催吐护胃效显著。
瓜蒂散中赤小豆,
豆豉汁调酸苦凑,
逐邪涌吐功最捷,
胸脘痰食服之瘳。
瓜蒂散中赤小豆
或入藜芦郁金凑。
(《伤寒论》中原方有:香豉/豆豉)
用法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2g),以香豉一合(9g),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者乃止(现代用法:将2药研细末和匀,每服1~3g,用香豉9g煎汤送服。不吐者,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功用
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方解
本方所治,为痰涎壅滞胸中,或宿食停积上脘之证。痰涎宿食填塞,气机被遏,故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为邪气在上之征。治当因势利导,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采用涌吐痰食法治疗。
方中瓜蒂味苦,善于涌吐痰涎宿食,为君药。赤小豆味酸平,能祛湿除烦满,为臣药。君臣配伍,相须相益,酸苦涌泄,增强催吐之力。
以豆豉煎汤调服,取其轻清宣泄之性,宣解胸中邪气,利于涌吐,又可安中护胃,使在快吐之中兼顾护胃气。三药合用,涌吐痰涎宿食,宣越胸中邪气,使壅滞胸脘之痰食得以涌吐排出,诸症自解。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于伤气败胃,非形气俱实者慎用。若食已离胃入肠,痰涎不在胸膈者,均须禁用。
本方去豆豉,《外台秘要》引《延年秘录》用治急黄,心下坚硬,渴欲得水吃,气息喘粗,眼黄等。《温病条辨》以本方去豆豉加山栀子,亦名瓜蒂散,治太阴温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吐者。这些方法是对瓜蒂散运用的发展,可资临床借鉴。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涌吐法之首要方剂。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于暴饮暴食之胃扩张、误食毒物、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等属于痰食壅滞胸脘证者。
痰涎宿食
指痰湿和食物残渣在体内积聚的状态。痰涎宿食壅滞,气不得通,故见胸中痞硬,懊憹不安,甚则气上冲咽喉而不得息。方中取瓜蒂味苦,性涌吐,以催吐痰涎宿食
药方
【药方出处】《伤寒论》
【药物组成】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香豉一合。
【药方用法】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
【药方歌诀】瓜蒂香豉赤小豆,涌吐痰涎宿食休。
药方
【药物组成】瓜蒂2小合,赤小豆2合。 〖组成〗 瓜蒂 熬黄 一分 赤小豆 一分
出处
【处方来源】《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方源 《伤寒论》:“痰诞壅塞胸中,或宿食停于上脘,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胸中痞硬,烦懊不安,寸脉浮,按之紧。”
应用
【剂主治】黄疸,心下坚硬,手不可近,渴欲饮水,气息喘粗,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眼黄,但有一候相当者;天行病不即愈,经4-5日,渴引饮,心上急强,手不得近,又不得眠,慌乱,此则是黄;大实大满,气上冲,填塞闷乱;饮食过度,填塞胸脘,上部有脉,下部无脉。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鞕,懊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剂功效】吐。涌吐痰涎宿食。
【备方法】上为散。
【法用量】年大人服1方寸匕,暖浆水5小合和散1服。1炊久,当吐不吐,更服5分匕,水亦减之。若轻病,直吹鼻中两黑豆粒大,亦得。当鼻中黄水出即歇。
〖用法〗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2g),以香豉一合(8g),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现代用法:将二药研细末和匀,每服1~3g,用豆豉9g煎汤送服。不吐者,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方歌〗
瓜蒂散中赤小豆,豆豉汁调酸苦凑,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
〖主治〗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鞕,懊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禁忌
1.诸亡血虚家不可用瓜蒂散。
2.服瓜蒂散吐不止者,可服麝香0.03~0.06克解之。
3.因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于伤气败胃,非形气俱实者慎用。
4.若食已离胃入肠,痰涎不在胸膈者,均须禁用。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千金》曰:气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满者,吐之则愈。与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豆豉之苦、在上者涌之以赤小豆之酸。《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
2.《伤寒来苏集》:瓜为甘果,由熟于长夏,清胃热者也;其蒂,瓜之生气所系也,色青味苦,象东方甲木之化,得春升生发之机,故能提胃中之气,除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药,故必用谷气以和之。赤小豆甘酸,下行而止吐,取为反佐,制其太过也。香豉本性沉重,糜熟而使轻浮,苦甘相济,引阳气以上升,驱阴邪而外出。作为稀糜,调二散,虽快吐而不伤神,仲景制方之精义,赤豆为心谷而主降,香豉为肾谷而反升,既济之理也。
3.《千金方衍义》:瓜蒂之苦寒,以吐胸中寒实,兼赤小豆之甘酸,以清利心包余热,所谓酸苦涌泄为阴也。
4.《金鉴》:瓜蒂极苦,赤豆味酸,相须相益,能疏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佐香豉汁合服者,藉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伤胸中元气也。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诸亡血虚家,胸中气液已亏,不可轻与也。
【方论】方中瓜蒂味苦性升而善吐;赤小豆味苦酸,与瓜蒂配合,有酸苦涌吐之功;香豉轻清宜泄,煎汁送服,以增强涌吐的作用。本方药性较峻,宜从小剂量开始,不吐,逐渐加量,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禁忌】素体血虚及出血患者忌服。
香豉和淡豆豉的区别
香豉主要作为调味品使用,而淡豆豉则是一种中药,主要用于医药方面。
味道上,香豉因为是一种调味品,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了食盐,所以其盐分含量较高,味道以咸为主;而淡豆豉味道偏淡。
原料方面,香豉是用大豆或黑豆煮熟发酵而成的食品,而淡豆豉在制作过程中还会添加青蒿、桑叶等中药。
功效也有所区别,香豉性味温咸,归肺、胃经,有和胃除烦、去寒热、解腥毒的功效;而淡豆豉性味寒甘苦,可以解毒清热,有发汗安胎、透散表邪的功效
瓜蒂,瓜蒌,祛痰的区别
瓜蒂:
瓜蒂是一种催吐药,主要作用是吐风痰宿食,泻水湿停饮。它可以通过呕吐的方式缓解病情,特别是对于急性病情如癫痫等有较好的效果。瓜蒂研末后少许纳鼻中,对湿热黄疸有一定功效。但瓜蒂有毒,不宜大量服用,胃病患者、产妇、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和儿童等不宜服用。
瓜蒌:
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它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以及润肠通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和肠燥便秘。瓜蒌可以煎汤服用,也可以入丸剂或散剂,还能捣敷后外用
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解析:病如桂枝证,即指寸脉微浮、气上冲喉咽而言,但头不痛,项不强则知非桂枝汤证。病实于上,故胸中痞硬,而脉亦应之寸微浮。气上喉咽不得息,乃病有欲上越之机,与桂枝汤证的气上冲亦形似而实非。胸中有寒,是说胸中有寒水之毒,不是虚寒之寒,故宜以寒性的催吐剂如本方者吐之。
《伤寒论》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解析:少阴病,始得之,而手足寒脉弦迟,有以里虚有寒的表现,其人饮食入口则吐,不饮食则亦心中温温欲吐,但又不能吐,显然是病有自里上越之机,肯定此为胸中实,气机受阻使手足寒、脉弦迟,而呈少阴病的外观,故当顺其势以本方吐之,不可用下法。若其人只干呕,既不饮食入口则吐,亦无心中温温欲吐、但又不能吐者,则确为里虚有寒饮,慎不可吐之,而宜以四逆汤温之。
按:此述四逆汤证与本方证的鉴别法,甚重要,须知。
《伤寒论》第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解析:邪结在胸中,血气受阻,故手足厥冷而脉乍紧。邪自里以上迫,故心下满且烦、饥而不能食,此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4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解析:胃有上脘、中脘、下脘之分,中医谓心下部(即剑突下)为中脘,此以上为上脘,此以下为下脘。宿食当下之,但逆迫于上脘心下逆满,而有欲吐之情者,当吐之,宜瓜蒂散。
【临证思考】书中吐剂只此一方,而具体论治亦只此数条,但于吐法中更可清楚地看到,中医辨证施治是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若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若胸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若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而复不能吐者,皆为本方应用的要症,实际也是胃家实邪实在上阳明病。这些都是机体驱赶病邪于胸中,欲吐出的一种病理反应。
【辨证要点】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
瓜蒂散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