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慢性肾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病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妊娠水肿、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
组成
防己 一两(12g) 黄芪 一两一分(15g) 甘草 半两(6g),炒 白术 七钱半(9g)
方歌
防己黄芪金匮方,
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
表虚湿盛服之康。
身重脉浮汗恶风,
七钱半术五甘通。
己芪一两磨分服,
四片生姜一枣冲。
《金匮》防己黄芪汤,
白术甘草枣生姜;
益气祛风又行水,
表虚风水风湿康。
用法
上锉麻豆大,每服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现代用法: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
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方解
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性开泄,表虚不固,营阴外泄则汗出,卫外不密故恶风;湿性重浊,水湿郁于肌腠,则身体重着,或微有浮肿;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节疼痛。
舌淡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则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
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风湿、风水属表虚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喘者,加麻黄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药以柔肝理脾;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3、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
4、使用注意: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精讲
防己黄芪汤所主的病症,就是中医所谓的风水、风湿。
这样的人,本身体表卫气就不足,也就是所谓肺卫不固。他们的肌表,没有把门的。没有把门的,他的汗水就容易出来,形成多汗。同时呢,他在这个时候又外受风邪。这风邪啊,吹到肌肤上,裹挟着患者出汗所产生的湿气,于是就形成风湿,郁滞经络了。
这个时候,一般会汗出恶风,这是卫气不固的体现。身体沉重疼痛、屈伸不利,这是风湿郁滞经络的体现。脉象,往往偏浮,这是风邪外袭的写照。还有的人,小便不利。为什么啊?因为湿邪困脾,脾虚不运,没有办法把水湿代谢出去。
以上这一套情况,在慢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身上,多见。中医辨证,属于表虚湿盛。辨证的重点,就是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身体重痛。
这个时候怎么办?对外,那就得祛风除湿,对内,就得利水,把水湿排出去。
方剂黄芪汤,就专门做这个事儿。你看方歌怎么说——
第一句:“金匮防己黄芪汤”。这句话点出,此方的出处,乃是《金匮要略》。而且,这里包含两味药,分别是防己和黄芪。其中的防己,对外既能祛风除湿,对内还可以利水。黄芪补气固表,解决患者肌表卫气不足的根本问题。
第二句:“白术甘草加枣姜”,这还是在说全方的构成,包括白术、甘草和生姜大枣。白术,健脾燥湿,益气,可以配合黄芪固表,同时对湿邪的化散有利。甘草,生姜和大枣,则主要负责健脾,调和营卫,生化气血。
这么一搭配,患者表虚得固,风湿得除,水湿得化,诸多问题就随之解决了。
第三句:“益气祛风行水良”。这句话是在说此方的功效,包括固表益气,祛风行水。当然,全方还包括健脾这一层。没有健脾,就谈不上固表,也谈不上利水。因为脾能生化气血,脾能主水湿的运化。
第四句:“表虚风水风湿康”。这是在说全方的主治,就是患者表虚汗多,感受风邪,形成风水风湿。
这个风湿,我们好理解,就是风湿之邪郁滞肌表。那么风水呢?它是什么病呢?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感受了风邪,影响了肺的宣发肃降,使得水道不通,导致一身水肿。它起病比较急,先是眼睛肿,接着发展到躯干和下肢肿。一些人,感冒了以后,发现自己眼皮浮肿,这就得考虑此病了。
这类人的病因病机,其实也是感受风邪,体内水湿不利。
因此,也可以用防己黄芪汤来应对。
防己黄芪汤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