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风寒湿痹、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补肝肾、强筋骨,治疗: 腰膝酸软,腰部酸痛无力(肝肾亏虚), 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




独活寄生汤(方歌)






组成

独活 三两(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各二两(各6g)


方歌

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

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
若去寄生加芪续
汤名三痹古方珍
独活寄生仲七珍,
辛膝芄桂要防风。

(“七珍”即八珍汤去掉白术)


用法

切成小块,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

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常用方。其证乃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所致。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正如《素问.痹论》所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

肾主骨,肝主筋,邪客筋骨,日久必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又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其证属正虚邪实,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既应祛散风寒湿邪,又当补益肝肾气血。

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

臣以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

本证因痹证日久而见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

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以祛风寒湿邪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君——独活祛风除湿,蠲痹止痛;桑寄生补养肝肾,强壮筋骨。
臣———防风、秦艽祛风胜湿;牛膝、杜仲补养肝肾。
佐——肉桂、细辛温经止痛,通利血脉;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渗湿,后七味即八珍汤去白术,意在气血兼顾。
使———甘草甘温,调和诸药。
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
运用要点:本方为痹证日久,而见气血虚弱者代表方剂,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临床常用于慢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若寒湿偏重者可加川乌、附子、干姜、苍术之属;疼痛较甚者可加虫类通络之品如白花蛇、乌蛇、蜈蚣、全蝎之类。

三痹汤(《妇人良方》):即本方去掉寄生,再加黄芪、续断而成,较前方增加了益气之功。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加姜枣水煎服。
功效:祛风胜湿,益气养血。
主治:风寒湿痹或气血凝滞,手足拘挛等。二方功效相近,但独活寄生汤重在治腰腿痹痛,偏于血弱;三痹汤重于治手足拘挛,偏于气虚。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4、使用注意: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医案

[唐]孙思邈就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其撰著的《千金要方》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作为学中医者,更是厚爱有加。平时在临床上我常用《千金方》,诸如温胆汤、犀角地黄汤、但尤其偏爱独活寄生汤,在治疗腰腿痛中每每首选,疗效卓著。

独活寄生汤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如下: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组成】 独活三两 (45g) 桑寄生(30g)?杜仲(30g)?牛膝(15g)?细辛(10g)?秦艽(12g)?茯苓(15g)?肉桂心(6g)?防风(10g)?川芎 (10g) 人参(10g)?甘草(10g)?当归 (10g) 芍药 (10g) 干地黄(15g)各二两?(方中为我临床常用量)。?

注意!方中独活用量较重,三两,其余药物均为二两。这是一个关键点。很多人都会用这个方子,但常说效果不大,我观其方发现其中独活不是用的轻了就是与其它药平行,完全违反了制方人的本意,故尔不效。

本方是治疗痹证的名方,也是治疗腰痛的效方。古人因没有现代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等疾病的概念,故凡腰腿痛类证皆从宏观病机分析入手,采取有效方药治之,从而留下了独活寄生汤这首效方。

临床几十年,用过治腰腿痛的方子无数,治疗上述现代医学所称的疾病,效果都不是很满意,而且还要分型辨病十分麻烦,一直都想找一个方子为主代替。后在某医学杂志中,恕实在记不清了,发现有人用独活寄生汤治疗上述一类病效佳,而且不详细分型辨病,统统用该方为主治疗,仍然取得显著疗效。有这么一个执简驭繁,药精效宏的方子,何不取之为我所用。自此后在临床上,凡是腰腿痛病证,皆用此方验之,并不断地从药量上,药味上体会用方之妙,最后终于形成了用独活寄生汤治腰腿痛的专方。其中的原理在哪里呢?

中医把上述现代疾病造成的腰腿痛大多归结于痹证一类。在《内经》中即有痹证的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在此明确指出,痹证的成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联合侵袭人体。湿邪的特点是重着、黏滞,其致病特点是缠绵难愈。大致是由于湿邪的这种致病特点,使痹证的治疗颇为棘手,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病程日久而不愈,特别是遇到即将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这类患者具有“天气预报”的称号。

一般认为病程日久的疾病大多出现两个方面的变证,一是久病多虚,一是久病多瘀。久病多虚。结合痹证来看,病程日久,其虚多在气血和脏腑。由于本病的日久,同时加上久服祛风散寒除湿等温燥之品,大多出现气血的耗伤,从而导致气血两虚证,所以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要注意有无气血不足的情况。再者,病程日久,由痹证初期的病在“筋脉肉骨”累及“脏腑”。

由于痹证属于筋骨病变,而“肾主骨”“肝主筋”,其累及的脏腑必然是肝与肾。肝与肾同居下焦而同源,所以在治疗痹证日久时,若见肝肾不足者,必配伍补益肝肾之品。久病多瘀。这种理论来源于叶天士“久病入络”的观点。络即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久病入络而气血通道受阻,故见瘀血之象。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反复发作导致小关节变形即是瘀血的典型表现。

通过对痹证日久的分析,再来看一下本方的组成:独活、桑寄生、细辛、秦艽、防风五药均能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桑寄生、杜仲、牛膝、肉桂心、干地黄五药均能补益肝肾:茯苓、人参、甘草、川芎、当归、芍药、干地黄,即八珍汤去白术,能够补益气血;牛膝、川芎、当归三药均能活血。

可见本方既能祛风散寒除湿,又能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并能活血。与上面分析痹证日久的病机相一致。所以本方主治的特点是: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经络瘀滞。其中,病程日久是最客观的指征。此类痹证的证候表现有腰膝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或关节变形,畏寒喜温,或伴有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细迟等。

由于本方所含细辛,其止痛力强。独活、秦艽、杜仲、肉桂等均具有较明显的止痛作用,所以本方止痛作用显著,对于痹证的疼痛具有较强的缓解作用,从而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此外,由于本方中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药物的配伍,只要辨证准确,本方可长期服用,以求标本同治,而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下举例示之:

张,年55岁,男,系西安市长安区农民。由于长年在外做小生意卖面皮,起早贪黑,劳苦作累,患下了腰腿疼,天气一变冷,腰就僵硬板滞,弯不下腰,并疼痛不已。这次病又犯了,专门从大南郊赶来找我,要求中医治疗。

刻诊:1.75m左右的个子,人微胖,面略苍暗,舌淡苔白腻,脉寸浮滑关尺沉细。口述,这两天腰疼得直不起来,啥活也干不成,眼晴还上火,干痛,饮食一般,小便略热黄,大便正常。贴了几张追风透骨膏,不起作用。西医拍X光片,有腰椎增生。辨证:寒湿浸注,经络痹阻,郁久化热,灼伤肝肾。

出方:独活45g?桑寄生30g?杜仲30g?川断15g?怀牛膝15g?桂枝15g?秦艽12g?细辛10g?防风10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炙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生地15g?石斛15g?密蒙花12g?夏枯草15g?五付?

水煎服。加白术有肾着汤之意,密蒙花 夏枯草去肝火。?

一周后复诊,腰已不甚痛了,已能直起。减密蒙花夏枯草,加豨莶草鹿含草各30g,又续服十剂,痊愈。













独活寄生汤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