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方剂 > 地黄饮子

用于晚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卒中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两虚。




地黄饮子(方歌)






组成

熟干地黄 焙(12g)  巴戟天 去心  山茱萸 炒  石斛 去根  肉苁蓉 酒浸,切焙  附子 炮裂,去皮脐  五味子 炒  官桂 去粗皮  白茯苓 去黑皮  麦门冬 去心,焙  菖蒲  远志 去心,各半两(各15g)


方歌

地黄饮子山茱斛,
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
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
虚阳归肾阴精足

地黄饮萸麦味斛,
苁戟附桂阴阳补,
化痰开窍菖远茯,
加薄姜枣喑痱服。

地黄萸苁巴桂附,
薄苓菖远麦味斛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9-15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

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方解

“喑痱”是由于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致使筋骨失养,故见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能用;

足少阴肾脉夹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阴虚内热,故口干不欲饮,虚阳上浮,故面赤;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于下,故足冷;脉沉细数是阴阳两虚之象。

此类病证常见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味共为君药。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均为臣药。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是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常用组合,是为佐药。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

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阴阳并补,滋阴药与温阳药的药味及用量相当,补阴与补阳并重,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

诸药合用,使下元得以补养,浮阳得以摄纳,水火既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 本方原名地黄饮,《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少许薄荷,名“地黄饮子”,薄荷疏郁而轻清上行,清利咽喉窍道,对痰阻窍道更为适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肾虚喑痱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属痱而无喑者,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喑痱以阴虚为主,痰火偏盛者,去附、桂,酌加川贝母、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兼有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两虚者。

4、使用注意:本方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不宜应用。

文献

1、原书主治:《圣济总录》卷51:“肾气虚厥,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中风一证,有真中,有类中。真中者,真为风邪所中也。类中者,不离阴虚、阳虚两条。如肾中真阳虚者,多痰多湿;真阴虚者,多火多热。阳虚者,多暴脱之证;阴虚者,多火盛之证。其神昏不语,击仆偏枯等证,与真中风似是而实非,学者不得不详审而施治也。

此方所云少阴气厥不至,气者,阳也,其为肾脏阳虚无疑矣。故方中熟地、巴戟、山萸、苁蓉之类,大补肾脏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热,协四味以温养真阳;但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僭,故以石斛、麦冬清之;火载痰升,故以茯苓渗之;

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辟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气,使正有所归;薄荷以搜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用姜、枣者,和其营卫,匡正除邪耳。”













地黄饮子 竟   



方剂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