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适用于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等症状。
组成
当归 生地黄 黄芩 黄柏 黄连 熟地黄 各等分(各6g) 黄芪 加一倍(12g)。
方歌
当归六黄二地黄,
芩连芪柏共煎尝,
滋阴泻火兼固表,
阴虚火旺盗汗良。
当归六黄生熟地,
黄芩连柏倍黄芪,
阴虚火旺致盗汗,
烦热尿黄便结医。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
阴虚火旺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本方可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阴虚火旺者。)
方解
本方用治阴虚火旺所致盗汗。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独亢,致虚火伏藏于阴分,寐则卫气行阴,助长阴分伏火,两阳相加,迫使阴液失守而盗汗;虚火上炎,故见面赤心烦;火耗阴津,乃见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数,皆内热之象。治宜滋阴泻火,固表止汗。方中当归养血增液,血充则心火可制;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共为君药。盗汗因于水不济火,火热熏蒸,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合以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清热以坚阴,君臣相合,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汗出过多,导致卫虚不固,故倍用黄芪为佐,一以益气实卫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阴,且可合当归、熟地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养血育阴与泻火彻热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二是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育阴泻火为本,益气固表为标,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于是发热盗汗诸证相应而愈。
本方滋阴清热之力较强,且偏于苦燥。若阴虚而实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其泻火而不伤阴;汗出甚者,可加浮小麦、山萸肉增强止汗作用;若阴虚阳亢,潮热颊赤突出者,加白芍、龟板滋阴潜阳。
本方是治疗阴虚火旺盗汗之常用方。临证应用以盗汗面赤,心烦溲赤,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阴虚火旺盗汗之常用方,临证以盗汗面赤,心烦溲赤,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其养阴泻火之力颇强,对于阴虚火旺,中气未伤者适用。若脾胃虚弱,纳减便溏者则不宜使用。
2、加减变化:本方滋阴清热之力较强,且偏于苦燥,若阴虚而实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其泻火而不伤阴;汗出甚者,可加浮小麦、山萸肉,增强止汗作用;若阴虚阳亢,潮热颊赤突出者,加白芍、龟板,滋阴潜阳。
3、现代运用: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属阴虚火旺者,可加减用之。
禁忌
本方养阴泻火之力颇强,对于阴虚火旺,中气未伤者适用。若脾胃虚弱,纳减便溏者不宜使用。
方论
方中当归养血,生熟地黄滋阴,三味养血补阴,从本而治;再用黄芩清上焦火,黄连清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使虚火得降,阴血安宁,不致外走为汗;又倍用黄耆,固已虚之表,安未定之阴。全方六味,以补阴为主,佐以泻火之药,阴血安定,盗汗自止。故《兰室秘藏》称其为"盗汗之圣药"。本方荣卫兼顾,后世又用以治疗阴虚火旺之自汗证。
文献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卷1:“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日盗汗。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而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阴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
医案
(1)根据《湖北中医杂志》,1991,(6):22,曹在照报道:用当归六黄汤治疗虚实夹杂汗症50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临床表现:自汗或盗汗,伴有口渴、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细数。基本方:当归12克,黄芩12克,黄连3~6克,黄柏12克,生地、熟地各12克,黄芪12~24克。加减法:气血虚甚者加甘草,并加重黄芪用量;气阴甚虚者加麦冬、西洋参;汗多加煅龙牡、五味子。治疗结果:治愈43人,显效5人,有效2人,未见无效者。
(2)根据《国医论坛》,1992,(2):27,屈友初报道:本方加味治疗术后汗症32例,年龄16~72岁。气虚甚者重用黄芪;阴虚重者重用熟地、生地、黄柏;血虚重者重用当归、黄芪、熟地。结果:全部痊愈。
(3)根据《江西中医药》,1994,25(3):28,曹在照报道:用当归六黄汤治疗各种原因导致汗症均有较好的效果。治疗汗症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均以自、盗汗出为主症,伴有口渴、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细数等症。以当归六黄汤为基本方,气血虚者加甘草,并加重黄芪用量;阴虚甚者加麦冬、西洋参;汗出者加煅龙牡、五味子。结果:50例中治愈43例,占80.6%;显效5例,占10%;有效2例,占4%。
(4)根据《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1):35,魏宋宽报道:以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糖尿病自汗26例,并设维生素B,为对照,对照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法。所有病例系按照WHO标准及兰州会议标准确诊的Ⅰ或Ⅱ型糖尿病患者。结果:该组病例,应用维生素B,治疗3周,自汗及其他临床症状无1例缓解。服用加味当归六黄汤3周(15剂药),汗出症状完全缓解(夜间无自汗、盗汗,白昼不加大活动量、饭后、情绪平静时无自汗)12例;明显好转(指夜间基本无自汗、盗汗,平时偶尔有少许自汗)8例;好转(指夜间自汗、盗汗减轻,平时仍有自汗出)3例;无效(指治疗前后汗出症状无变化)3例。总有效率88.46%。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
非常显著意义。空腹血糖治疗前后经统计处理无明显差异。临床发现,该组患者经加味当归六黄汤治疗后,伴随汗出症状的控制,患者乏力、口渴等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5)根据《江西中医药》,1998,(4):33,赵晶报道: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盗汗症30例,年龄3~12岁。厌食者加焦三仙、鸡内金;动则汗出者加浮小麦、麻黄根、生龙牡;少苔者加地骨皮;湿热未清者加茵陈。结果30例全部治愈,其中服5剂而愈者5例,服7剂而愈者10例,服10剂而愈者8例,服15剂而愈者7例。
(6)根据《时方新用》1991:101,王立恒报道:用当归六黄汤加味:当归15克,生熟地各20克,龙骨2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黄芪30克,茜草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1例红汗患者,近3年来,每至夏季,两腋下及胸背部出红汗,尤以腋下明显,衣服被染成红色,以致不能穿浅色衬衣,证属阴虚内热、卫外不固。服药6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出汗减少,守原方继进6剂,红汗消失,未见复发。
(7)根据《江苏中医杂志》1986,(1):12,林光报道:用本方加减:当归9克,生熟地各15克,黄连3克,黄芩9克,黄柏15克,黄芪15克,薏苡仁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1例该病患者,每于夜间起床小便后,自觉周身一阵发麻且发热,瞬即心胸烦闷,汗出如珠,其汗出部位皆在上半身,仰卧则前半身汗出。服上药2剂后汗止,继进原方去黄连2剂以巩固疗效。2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8)根据《时方新用》1997,102,王立恒报道:用当归六黄汤加减:生地12克,当归12克,黄芩9克,黄连9克,黄芪30克,麦冬10克,滑石10克,桂枝8克,牡蛎12克,生姜15克。每日1剂,水煎急温服。治疗1例高热、大汗淋漓、汗珠如豆粒大等症。服药后半小时,烦躁妄动减轻,汗止,后续服原方. 5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发。
(9)张某,男,56岁,2020年3月2日初诊。自3个月前起出现消谷善饥,口渴多饮,每日饮水量约3瓶,小便频多,伴乏力,心烦急躁,失眠多梦,大便秘结等症。舌质红,苔黄燥少,脉细数。查空腹血糖13.3mmo1/L,尿糖(+++)。
证属:气阴两虚,火热内盛。治则: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拟方:当归六黄汤加味。处方:当归10g,黄芩10g,黄柏10g,生黄芪15g,生地黄15,熟地黄15g,黄连6g,太子参15g,天花粉15g,酸枣仁15g,麦冬12g,玉竹12g,白芍30g。两周后复诊:空腹血糖降至8.66 mmol/L,尿糖(++)。继予前方14剂,三诊:查空腹血糖降至5.89mmol/L,尿糖(一),诸症皆消失。
体会:糖尿病中医定义为“消渴”病,中医治病以辨证论治为出发点,讲究从根论治。中医对糖尿病有一套成熟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虚症,在虚症的基础上衍生出多多少少的实证,在病因认识上,也可在实证基础上转化为虚实交错的证候。总之,糖尿病以虚为本,以实为表,在治疗上,可根据病情的轻重而选择性用药。糖尿病临床上典型症状表现为尿多,食多,饮多,尿甜,总体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证候表现多样,典型的有三个证候,即是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根据脏腑分布位置有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糖尿病迁延日久,脏腑功能必受损,进而影响脾肾的水液,及其他物质的运化而淤积身体内外产生多种辩证。本例证属气阴两虚,火热内盛,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方中黄芪、太子参益气;生、熟地黄、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止渴;黄芩、黄连、黄柏清热泻火;重用白芍并配当归养阴血,润肠通便;酸枣仁养心安神。由于药中病机,故取得良效
当归六黄汤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