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润燥,理气化痰。治疗: 咽喉干燥,咳痰不出,痰黏. 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肺疾,胸胁、乳腺、燥痰证者
组成
贝母 一钱五分(4.5g) 瓜蒌 一钱(3g)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 各八分(各2.5g)
(加减:干薤白(酒洗,捣)2钱——原方没有:薤(xiè)白)
方歌
贝母瓜蒌臣花粉,
橘红茯苓加桔梗。
肺燥有痰难咳出,
润肺化痰此方珍。
贝母瓜蒌散茯苓,
陈皮桔梗花粉增,
咳嗽咽干痰难咯,
润燥化痰病自清.
贝母瓜蒌花粉研,
橘红桔梗茯苓添,
燥痰咽干涩难出,
润燥化痰病自安。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止咳平喘
主治
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方解
薤白,有降血脂的作用,薤白提取物可降低血浆总脂、总胆固醇等,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预防血栓性疾病。
本方证多由燥热伤肺,灼津成痰所致。燥痰不化,清肃无权,以致肺气上逆,咳嗽呛急;“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伤津液,故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为燥痰之佐证。
治宜润肺清热,理气化痰。方中贝母苦甘微寒,润肺清热,化痰止咳;瓜蒌甘寒微苦,清肺润燥,开结涤痰,与贝母相须为用,是为润肺清热化痰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臣以天花粉,既清降肺热,又生津润燥,可助君药之力。
痰因湿聚,湿自脾来,痰又易阻滞气机,无论湿痰抑或燥痰,皆须配伍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此乃祛痰剂配伍通则,但橘红温燥、茯苓渗利,故用量颇轻,少佐贝母、瓜蒌、花粉于寒性药中,则可去性存用,并能加强脾运,输津以润肺燥。桔梗宣肺化痰,且引诸药入肺经,为佐使药。
全方清润宣化并用,肺脾同调,而以润肺化痰为主,且润肺而不留痰,化痰又不伤津,如此则肺得清润而燥痰白化,宣降有权而咳逆自平。
本方与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同治燥咳,但主治病机不尽相同,因而立法、用药亦随之而异。本方证为燥热伤肺,灼津为痰所致,故方中以贝母、瓜蒌为主,旨在润燥化痰,主治燥痰咳嗽、痰稠难咯;清燥救肺汤证为新感温燥,耗气伤阴,故方中以桑叶宣肺,配伍石膏清热、麦冬润燥、人参益气,旨在清宣燥热,主治温燥伤肺、身热头痛、干咳少痰、口渴等;麦门冬汤证为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故方中以大量麦冬配伍半夏、人参,旨在滋阴润肺,降逆下气,主治虚热肺痿、咳唾涎沫等。
《医学心悟》卷3类中风篇另有一贝母瓜蒌散,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胆南星、黄芩、黄连、黑山栀、甘草,主治痰火壅肺的类中风证,其证虽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鸣,但无?斜偏废之候。
《成方便读》曰:
“燥痰证,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为痰。”燥痰阻塞肺气,肺气壅滞不利,则咳嗽,痰少而粘,咯痰不爽,涩而难出;燥伤阴津,则咽喉干燥;苔黄而干,脉浮,皆为燥痰内蕴之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燥痰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呛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如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等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生石膏等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3、现代运用:本方可用于肺结核、肺炎等属燥痰证者。
4、使用注意:对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萎/白薤(xiè)/白酒汤/主之。”本条论述胸痹病的主要脉症和主方。冠以“胸痹之病”,可知条文所述即胸痹病的主要脉症。寸候上焦,寸口脉沉而迟为胸阳不振;关候中焦,关上小紧数,为寒饮内停、正邪交争之脉象。由于胸阳不振,肺失肃降,故喘息咳唾,短气;痰浊阻滞,胸阳不宣,心脉痹阻,故胸背痛。治宜通阳宣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方中瓜蒌实苦寒滑利,豁痰宽胸;雍白辛温,通阳散结,《灵枢.五味》篇有“心病宜食莲”之说;白酒功善通阳,可助药势。诸药配伍,使痹阻得通,胸阳得宣,则诸症可解。
本方之通阳是以涤除胸中之阴寒痰浊为主,不在温补而在温散,不在 [血分] 而在 [气分],故不用桂枝而用雍白。
因为雍白辛苦而温,温通滑利,善能行气散结,逐散阴寒痰湿之力甚强,阴寒痰浊一去,则胸中阳气得以通畅。再借白酒行气活血之力以助之,则宣通胸中之阳气,效力更佳。若见气结在胸,其气逆者,亦可加桂枝以助莲白温阳开痹,如枳实莲白桂枝汤中即用桂枝。
文献
1、原书主治:《医学心悟》卷3:“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瓜蒌散。”
2、方论选录:冉先德《历代名医良方注释》:“燥痰之证,多由肺阴不足、虚火灼津而成。方以贝母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为君;瓜蒌、花粉清热涤痰而润燥为臣;茯苓、橘红健脾理气以祛痰为佐;桔梗载诸药入肺,宣肺利气为使。共奏清热润燥,理气化痰之功,使肺阴得润而燥痰可除,清肃有权则咳逆可止。”
加减
1.若兼有风邪侵肺时,可加入桑叶10 苦杏仁8 前胡8
2.肺络被燥伤,咳痰有血丝者,应去掉橘红这一味药,而加入北沙参20 麦冬12 仙鹤草12
3.咳甚者可加入苦杏仁8 桑白皮12 枇杷叶8
药理
具有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调节支气管分泌、抗炎、抗菌等作用。
患者服药后,血清胆固醇 和 高密度胆固醇 最少下降20%(TC/TG下降),对胆固醇有效率96%(48例有效2例无效)。故可以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张绍开(昌平区中医院心血管内科)
医案1
咳嗽
杨某,女,3岁半。1990年11月。咳嗽逾月。近10日昼夜阵咳,夜间更甚,咳时面红耳赤,喉间有鸡鸣之回声,时涕泪俱流,口干喜饮,食纳较差,大便干结,曾用多种西药未效。咽红,舌质红,苔薄,脉滑数。辩证。外感时行疫气,内蕴伏痰,痰热互结于气道,热灼肺津所致。治法,清热润肺。川贝母10g 瓜蒌仁10g 天冬10g 麦冬10g 北沙参15g 知母10g 冬瓜仁15g 云茯苓10g 枳壳10g 桔梗6g。 服上方药4剂,阵咳由剧转缓,发作次数减少,夜间阵咳由原十余次减少至三四次,且程度减轻。昨晚鼻衄一次,量少。舌、脉同前。续以上方加茅根15g再进药4剂。
三诊
咳嗽基本控制,惟感口干喜饮,神疲困倦,纳谷不香,二便调。舌红,津少,苔薄,脉细数。更拟培土生金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5剂后病告痊愈。
[按语]“顿咳”是小儿常见传染病之一,故又有“疫咳”、“鹭鸶咳”之称。其治法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以宣、泻、润肺治之。然而该病初期往往不易确诊,待其发展到第二阶段,即“痉咳期”诊断则不难,此期以泻肺为主。张老凡见咳嗽阵作、咳时面红耳赤,或有涕泪俱出、舌红、苔薄或无苔、少津者,均用清热润肺之法。清(泻)润之法同用,是以清热以泻火、润燥以养阴,把握了阴虚肺热之机转。其以沙参、知母、天冬、麦冬为清润肺金之要药,必当用之。几十年临床实践证明,其治法及用药,不但对痉咳期的症状有迅速截止之功,而且还能提高恢复期用药的治疗效果。若兼鼻衄者,加茅根、生地炭;发热有汗者,加地骨皮;呕吐者,加竹茹。本例循上法治之,故疗效迅捷。
湖北 张介安,武汉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医案2
胸痹
惟劳力伛偻之人,往往病此(编者按:此,指胸痹),
予向者在同仁辅元堂亲见之。
病者但言胸背痛,脉之,沉而涩,尺至关上紧,虽无喘息咳吐,其为胸痹,则确然无疑。问其业,则为缝工。问其病因,则为寒夜伛偻制裘,裘成稍觉胸闷,久乃作痛。予即书瓜蒌薤白白酒汤授之。方用:栝蒌15克薤白9克高梁酒1小杯。2剂而痛止。翌日,复有胸痛者求诊,右脉沉迟,左脉弦急,气短。问其业,则亦缝工。其业同,其病同,脉则大同而小异,予授以前方,亦2剂而瘥。盖伛倭则胸膈气凝,用力则背毛汗泄,阳气虚而阴气从之也。(曹颖甫.1959.金匮发微.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按〕《金匮要略》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此例病者以胸背痛为主,脉沉而涩,尺至关上紧,虽无喘息咳唾,与《金匮要略》叙述之主症相符,故诊为胸痹。究其病因病机,此因伛偻之人,寒夜劳
力,受寒伤阳,使胸中阳气不振,寒凝痰结。曹颖甫谓此“阳气虚而阴气从之也”。治当通阳散寒,化痰除痹。方选栝萎薤白白酒汤治疗,正中病机,故2剂而痛止,复有胸痛者,同病同,脉亦大同小异,关键是病机同,故“亦2剂而瘥”。
医案3
咳嗽
白某,伤风咳嗽,月余未愈。时觉胸中痞满,须用意作咳一二声则爽,或感觉胃中有气上冲,亦须发出咳嗽数声,或有嗳气始舒,大便不畅,常数日一行。曾就数医疗治,均无见效。此因痰浊上壅,肺气郁结,治以通气化痰降逆。瓜蒌仁9克薤白9克 苦杏6克 白前6克 旋覆花6克枳实4.5克 化橘皮3克 竹茹9克 桔梗3克川贝6克。服4剂,胸闷已舒,大便通畅,诸恙悉安。(刘铁庵医案,录自何任等.1991.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按〕此案伤风咳嗽,月余未愈,病邪入里,故见咳嗽,胸中痞满;其胸闷须作咳或嗳气始舒,乃因邪已入里,痰气阻滞,胸中气机郁结,肺失宣降而致。治宜降气化痰,散结宽胸,故亦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治疗,加入川贝母化痰止咳,桔梗、枳实宽胸散结,兼化痰止咳,苦杏仁、白前宣肺化痰,旋覆花下气消痰,化橘皮、竹茹化痰散结,不用白酒,乃恐其升散不利止咳,故药后气机运行,痰浊消除,胸闷,咳嗽可止;其中大便畅通,为肠腑之气下降使然,大肠与肺相表里,腑气通又有助于肺气降,故收效迅速。
医案4
梅核气
沈某,男,56岁。1977年8月3日初诊。喉头梗梗,胸闷不畅,病起一月,食后欲泛,苔布粗厚,脉弦大有力.此痰气胶结,阻于膈上,拟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味。薤白头5克瓜蒌皮12克 苏子苏梗各6克 海浮石12克 薄荷叶5克 黛蛤粉18克 白胆星5克玄明粉冲10克 炒天虫12克煅礞石18克。5剂。
二诊:8月9日。药后喉梗大平,泛泛亦得大缓,苔仍厚腻,便不溏薄,再以效方巩固之。薤白头6克 瓜萎皮12克玄明粉冲10克厚朴5克 石菖蒲6克 煅礞石12克白胆星5克 法半夏6克 炒天虫12克 苏子苏梗各6克。5剂。(张宗良医案,录自何任等.1991.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按〕梅核气一证,原用《金匮》之半夏厚朴汤主之。现患者兼见胸闷不畅,食后欲泛,苔粗厚,脉弦大。证属痰气胶结,阻滞胸膈,故用瓜蒌薤白汤宽胸散结,加海浮石、煅礞石、胆星、天虫化痰散结;薄荷清利咽喉:苏梗宣肺利膈;蛤粉软坚化痰;玄明粉下行通便。初诊取效后,二诊配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故喉头梗梗及胸闷不舒并除。
医案5
努伤
一人努伤感寒,胸膈满闷不食,呼吸急喘,以栝蒌蕴白白酒汤:瓜姜泥15克 橘红皮6克 枳实5克 薤白1把白酒30ml引。1剂安。(王修善.1978.王修善临证笔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按〕此案努力伤气,复感寒邪,使胸中阳气不振,寒邪凝滞,气机不畅,故见胸膈满闷,喘息不畅,与瓜蒌薤白白酒汤所治的胸痹一证病机相吻合,故投该方1剂而安。方中加橘红皮意在行气化痰,枳实宽中散结,与瓜萎、薤白相配,既能振奋胸阳,又能除痰散结。药简效宏,是善用经方之范例。
【方义】本方所治之胸痹,乃胸阳不振,痰气互结,气机闭阻不行而致。治宜通阳散结,行气祛痰。方中瓜蒌甘寒,开胸散结,行气祛痰,《别录》谓其:“治胸痹”,故为君药,薤白辛苦温,通利胸阳,下气散结,《纲目》谓其“治胸痹刺痛”,为臣药。白酒辛温,助药势上行,以增强瓜蒌、薤白通阳散结之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胸中阳气宣通,痰浊祛除,则胸痹自愈。
医案6
胸痹
薛某某,男,54岁。既往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病史,近来恒感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时有心绞痛发作,头昏且痛,夜寐不实,苔腻脉弦。此乃痰浊痹阻,胸阳痞塞所致,拟方通阳散结,豁痰下气。用瓜萎薤白白酒汤加味:全瓜萎30克,薤白头12克,丹参12克,苏罗子12克。水酒同煎上药,分二次服,连服一周,胸闷已松,心绞痛亦未发。(《中医杂志》1964;6)
医案7
胸膜炎
周某某,男,25岁。1974年8月21日,发冷,发烧,右胸剧痛,咳嗽,来门诊。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治用瓜萎薤白白酒汤:瓜萎实50克,薤白20克,水煎后加白酒(60)一小杯,早晚各服一次,连服10剂痊愈。一月后复查未见异常。(《吉林中医》1981;2:47)
医案8
慢性气管炎
黄某某,男,47岁。咳喘多年,每逢秋末冬初病情加重,用西药消炎镇咳只能缓解,曾服中药效果不显,诊见形寒畏冷,面容憔悴,晨起颜面浮肿,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夜不能平卧,咯吐白沫痰,舌质紫暗,苔淡白,两寸脉沉迟,关脉紧数两尺无力,此乃虚寒咳喘之证,肺为寒邪侵困,故短气不足以息,肺为娇脏,沉寒瘤冷,日久天长,尤逢夜半阳气衰弱之时,则病情加重,日中阳旺之时则少缓解,故投瓜萎薤白白酒汤:全瓜蒌75克,薤白40克,干姜20克,细辛5克,五味子20克,白酒10毫升。每剂煎分二次温服,白酒后入。服药一次后即咯吐大量白痰,气短随之好转,按上方服十四剂,后又服真武汤二十剂,如今咳喘均愈而参加劳动。(《黑龙江中医药》1989;4:31)
现代临证
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与下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主方,适当加味,治疗心、肺疾病有良效,并可治疗胸胁、乳腺等疾患。
另方
瓜蒌薤白白酒汤
组成:瓜蒌实一枚(24g) 薤白半升(12g) 白酒七升(适量)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证。胸部满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方解】本方所治胸痹系由胸中阳气不振,痰阻气滞所致。诸阳之气受于胸中而转行于背,胸中阳气不振,津液不得输布,凝聚为痰,痰阻气机,故胸部满痛,甚或胸痛彻背;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而上逆,故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均为痰浊结聚之征。本证胸阳不振为病之本,痰阻气滞为病之标,治宜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方以瓜蒌实为君,利气宽胸,祛痰散结。
薤白为臣,温通胸阳,行气散结止痛。
二药相配,一除痰结,一通气滞,相辅相成,为治胸痹之要药;
佐以白酒,上行升散,行气活血,以助薤白行气通阳之功。
本方药仅三味,但配伍严谨,可使胸中阳气宣通,痰浊消除,气机通畅,胸痹自除。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胸痹证的基础方,以胸痛,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非化脓性肋骨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胸阳不振,痰浊内阻者。
【使用注意】本方性偏温燥,若胸痹证属阴虚有热者应忌用。方中白酒用量,当视患者酒量而定,一般可用30~60ml,不宜过多。
贝母瓜蒌散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