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中穴位置?位置: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如下图)。 膻(tán)中穴在哪里?位置: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释义
膻中,指胸腔中央。穴为心包所在处,喻为心主之宫城也,故而得名。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读音
正确读音:膻(dàn)中穴,月字旁。错误读法:檀(tán)中穴,木字旁。
功能作用
宽胸理气,止咳平喘,降逆止呕。等作用。
定位位置在哪
位于胸部,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如上图)。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或者: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如上图)
主治
治疗:咳嗽、喘症、肺痈等肺系疾病,以及心悸、胸痛、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疾病;除了心系、肺系疾病外,还可治疗呃逆、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疾病,或肝气郁结导致的抑郁、梅核气、乳痈、乳癖等肝气疏泄失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胸痛、乳腺炎、乳汁过少、肋间神经痛、心绞痛、冠心病、小儿吐乳、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喘咳病、气喘、噎膈 、胸痛、心悸、心烦、咳嗽。或肝气郁结导致的抑郁、梅核气、乳痈、乳癖等肝气疏泄失常类疾病。类疾病。
艾灸
属任脉。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及心绞痛,支气管哮喘,乳腺炎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针刺法
操作方法为平刺0.3~0.5寸。《针灸大成》认为膻中穴禁针,但实症可浅刺,虚证以灸为佳。
名词解释
因穴在玉堂之下的胸腔中部,适当两乳中间,且因膻中为心之外周,代心布令,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经穴名。出自《难经·三十一难》。
别名
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出《灵枢.根结》。 取定穴位
解剖
在胸骨体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详细主治
1、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病证。
2、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详细操作
仰卧,男性与胸骨中线与两乳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定取。平刺0.3-0.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元儿、上气海、胸堂、亶中、元见、气会、心包募。属任脉。
刺激膻中穴的方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鱼际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反复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鱼际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续5-10分钟。
推法: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
温灸法:用扶阳罐温灸即可,每次-5分钟左右。适用于有寒证者或产后缺乳者。通过罐体磁场和红外线刺激该穴位,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
临床运用
现代研究,多次试验研究证实,膻中穴对心脏功能的调整有特异作用。针刺能改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微循还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推出量,使心功好转。现代临床中对于膻中穴不局限于针刺、艾灸等治疗手段,按揉法、拔罐法、穴位贴敷、埋针等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如三伏贴选膻中治疗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日常按揉膻中可缓解心悸等。
别名解释
(1)膻中
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2)元儿
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
(3)胸堂
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
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
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6)气会
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
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配伍
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
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
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
配天突治哮喘;
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
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
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配天突穴、乳根穴、风门穴、肺俞穴、经渠穴等治咳嗽。
配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华盖穴、肺俞穴、天突穴治气喘。
配华盖穴治短气不得息。
配肺俞穴、支沟穴、大陵穴、肾俞穴、合谷穴、太渊穴治肺痈。
配身柱穴、灵台穴、肺俞穴、内关穴治胸痹。
配内关穴、风门穴、劳宫穴、三里穴治心痛。
配大陵穴、中脘穴、劳宫穴治呕吐清涎。
配少泽穴、合谷穴治产后无乳。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
运行规律
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膻中穴的功效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描述: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膻中穴,轻者动弹不得,重者立即毙命。虽然这只是小说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确是人体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处。膻中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此外,膻中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它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的功效。而现代研究发现,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活动。而点按该穴后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还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经功能。
现代医学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在临床上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食道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等)以及产后缺乳等病证的治疗。 而我们平时常按膻中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心脏不适时,可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此时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脏工作能力,使症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气,按按膻中就可使气机顺畅,烦恼减轻;女性朋友按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产妇灸膻中则可催乳。
古籍
1、《灵枢·胀论》:“夫胸腹,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域也。”
2、《采艾编》:“膻中,上焦之气,此为中央。”
3、《灵枢·脉经》:“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
4、《针灸甲乙经》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5、《新针灸学》:“两乳的中间陷中,正对第五肋骨端。”
6、《难经》:气会膻中。疏曰:气病治此。
7、《黄帝明堂经》:主胸痹心痛,烦满,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
8、《针灸大成》: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膈气,喉鸣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风痛,咳嗽、肺痈唾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文献
[1]左海燕,万四妹,周美启,吴生兵,杨晓希. 浅析膻中穴的主治作用[J]. 中医学报,2019,34(10):2059-2061.
[2]王厚融,刘志凤,于天源,张英琦,焦谊,刘迪,官乾,徐亚静. 于天源应用膻中穴治疗神志病经验撷要[J]. 中国针灸,2022,42(05):552-554.
[3]和俊燕. 基于膻中穴穴性的古今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
[4]高式国著. 针灸穴名解[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5]徐楠. 砭贴穴位贴敷佐治小儿哮喘65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18,53(01):45.
膻中穴 竟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