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福生无量 > 首页 > 穴位 > 百会穴

百会穴在哪?位置:在人的头顶。一条线的中心点:两耳上角向上连线 中间点(如下图)。 百会穴在哪里?位置:在人的头顶。前发际正中,向头顶5寸(食指第2关节长度为1寸)。



百会穴位置 (在哪)


释义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足厥阴交会之处,百病皆治,故名百会。

百会穴在哪

功能作用
益气升阳,开窍醒脑,宁心安神。

定位位置在哪
位于头部,两耳上角向上连线 中间点(如下图)。或者: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主治
痴呆、中风、失语、瘛疭、失眠、眩晕、血管性头痛、健忘、癫狂痫证、癔症、头痛、眩晕、耳鸣、脱肛(与长强穴)、阴挺(与气海穴 关元穴)、久泻(与脾俞穴肾盂穴)、遗尿(与印堂穴三阴交穴)、安神定志(精神分裂)、胃下垂、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针灸平刺0.5-0.8寸。

艾灸
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温热、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头昏头痛、失眠、阳气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坚持每天温灸,有保健长寿的功效。百会之所以叫百会,就有一穴开百穴开的功能。艾灸的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时间一般是30分钟左右,以自己感到舒适为准。  

按摩
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3次。坚持按摩,低血压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针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拍打百会穴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没事的时候,比如乘公交、睡觉前,用手掌心轻轻拍打头顶部,在百会穴的周围还有四神聪穴位,刚好一块儿打通。拍打后,头脑会立即感觉到清爽,没病的还增强了记忆力呢。手掌心刚好有“劳功穴”,刚好一块儿打通。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详细主治
1、痴呆、中风、失语、瘛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症等神志病。
2、头痛、眩晕、耳鸣。
3、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详细操作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或者: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平刺0.5-0.8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别名
三阳五会、顶上、巅上、维会、泥丸宫、五会、天满、三阳、白会。属督脉。

作用

醒脑开窍
治尸厥、卒暴中风等症。现代常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相伍,治疗高血压、眩晕、血管性头痛等。

安神定志
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现代常与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升阳举陷
治脱肛、泄泻等症。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

通督定痫
治癫狂、痫症。现代多与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相伍,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眩晕、高血压、脑卒中、脑贫血、脑充血、休克、神经衰弱、癫痫、脱肛、子宫脱垂、痔疾、久泻、久痢、遗尿、声音嘶哑、耳鸣、咽喉肿痛、子痫、产后破伤风等。

2、现代研究,对血压有调整作用,如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对动物失血性休克有升压作用。针刺百会可使大部分癫痫大发作的脑电图趋于规则化。百会又有退热作用。对免疫功能、胃的分泌功能有一定影响。针刺百会对新生儿窒息有较好疗效。艾条熏灸百会也有矫正胎位的效应。

配伍
1、配关元、维道、三阴交、气冲穴治阴挺。
2、配天枢、中脘、气海穴治滑泄不止。
3、配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天枢穴治休息痢。
4、配耳前发际、肩井、风市穴等治中风言语謇涩。
5、配内关、神门穴治心惕惕失智。
6、配气海、丹田穴治卒厥尸厥。
7、配神门、鬼眼、阳溪、间使穴等治癫狂。
8、配鸠尾、心俞、丰隆、大敦穴治痫证。
9、配颔厌、颅囟、天窗、大陵穴等治耳鸣。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耳鸣”。
2、《备急千金方》:“狂痫不识人,癫病眩乱。”
3、《太平圣惠方》:“头目眩痛,少心力,忘前失后,心神恍惚”,“小儿脱肛”。

适用人群  
常用于中青年和老年人疾病的保健及治疗,尤其适合以下人群:  

(1)头痛  
按压头顶的百会穴,两耳往上交会至头顶,能让全身气血通畅。

(2)鼻炎
左手食指和中指分开,放在百会穴两侧,右手拿点燃的艾条,距离百会穴10cm~15cm艾灸。每次10~15分钟,每天一次。同时配合揉迎香穴,口禾髎,揉耳后高骨,掐合谷穴。

注意事项
(1)艾灸之后我们不要立即冷水洗手或者洗澡,最好半小时之后再进行,即使是现在比较热的夏天也是不可以的,艾灸之后还需要多温开水,不能和冷水或者冰水,这样才能有利于器官排毒。

(2)在施灸之前我们需要注意体位,找一个自然的舒适的位置,并且保证穴位的准确性,并且在施灸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力集中一些,避免分神,艾条移开穴位,这样才能保证效果。


名医论述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同样作为针灸临床大夫,在明确诊断达到“知彼”的基础上,只有对腧穴的特性了解清楚,并且熟练运用补泻手法,达到“知己”,方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笔者在学习和临床之余,对百会穴运用较多,对其穴性略有体会,娩不揣冒昧,写出以作引玉之砖。

百会穴的穴性,笔者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可升、可降、可静、可动。

即对于因气机上升不及甚至反而下降所导致的一些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升阳、益气、举陷的作用。

百会又名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会元针灸学》载:“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其属督脉经腧穴,督脉为“阳脉之海”,该穴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本穴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又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故而针刺用补法时,本穴具有良好的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的作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日:“百会,治小儿脱肛久不差……”临床中因为中气下陷所导致的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眩晕、头痛等证,常常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例如:对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可以选用百会、长强、大肠俞、脾俞、气海,均用补法;配合足三里、中脘、建里、气海,对于因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具有较好的疗效。

即对于因气机下降不及甚至不降反升所导致的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降逆平冲的作用。百会又名巅上(《针灸聚英》)、五会。《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而“五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之会。肝为刚脏,其气易逆易亢,人体的火热之邪或者阴寒之气多易顺肝经上逆入脑,直犯巅顶,从而出现眩晕、恶心、巅顶头痛、中风以及神智昏迷等症状,此时取穴百会并且用泻法具有良好的平肝潜阳、镇肝熄风的功效。

《玉龙歌》云:“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使苏醒免灾危。”所以临床中对于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或者厥阴寒气上逆所致的眩晕、恶心、巅顶头痛、中风、昏迷等症,常选用百会穴用泻法,配合其他穴位来进行治疗。例如:配合太冲、头维、太阳、风池治疗肝阳头痛;配合谷、太冲、十宣或者十二井穴放血治疗中风、神智昏迷抽搐等。

即对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以“静”、衰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使“静者可动”之功效。

百会又名天满(《针灸资生经》)。天,天部;满,充盛也。天满意指穴内精气为充盛之状。由于本穴位于脑部巅顶处,内应于脑。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主持着人体日常的各种活动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工作,所以对于临床中由于元神不足,髓海的异常所导致的疾患如:癫证、尸厥、嗜睡、健忘、中风脱证、半身不遂、休克、头部空痛绵绵不休、耳聋、小儿脑瘫、大脑发育不全、五迟、五软等,可以选用百会穴,或针或灸,配以其它腧穴,常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囟门未闭的小儿应该禁针。

再如,对于中风脱证,可以选用百会、关元、气海,采用艾炷隔姜灸;对于年高体衰,或者体质虚弱所致的健忘证,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配合四神聪、绝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配合心理疏导,也有较好的疗效。

即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以“动”、亢进为主的病变,选用百会穴具有使“动者可静”之功效。根据阴阳理论,人体是由阴阳二气组成。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升,阴主降。阴阳二气的不断升降协调转化,才有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百会穴位于人体最高处,又为手足三阳经与“阳脉之海”———督脉的交会之处,所以此穴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

根据“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百会穴当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熄风定惊的功效。临床中对于因为阳气过于亢盛所导致的疾患,例如:狂证、失眠、惊悸、脏躁、急惊风、破伤风、角弓反张、心烦、耳鸣等病证,可以选用百会穴用泻法,配合其他腧穴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失眠,可以选用百会配以神门、内关、三阴交、申脉、照海;临床观察发现,单用百会穴,用一指禅推法进行操作,有良好的镇静安神、催眠的功效;脏躁可以选用百会配合四神聪、太溪、照海、太冲、风池;角弓反张可以选用百会配和太冲、合谷、十宣等。

百会穴属于临床中的常用穴,应用范围极广,笔者在此仅根据一己之见,难免挂一漏万,不周之处,还请同道不吝赐教。



百会穴 竟   



穴位(462个)
返回首页
看古籍用必应

Copyright © 2023-2025 福生无量 All Rights Reserved.
-- END --